青州之變

青州之變又稱青州事變南明弘光帝時期在山東青州一代的反清事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州之變
  • 時間:清初
  • 領導:李士元、趙應元、朱由棷
  • 結果:失敗
背景,過程,結果,

背景

清軍入關後,面對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清運動,清朝委派的官員束手無策,七月間巡撫方大猷在啟本中說:“今則無百姓、無官、無兵,而總因無餉。雖奉令旨準免三分之一,部臣王鰲永復推廣德意請免新、練二餉。臣又除去荒地,止就成熟者姑征一分。然究竟民無以應也。久已拋棄農業,漸有從賊巢中觀望來歸,而一旦聞有開徵之示,掉臂而返,有以相率從賊為得計者。此開徵兩字求之一百四州縣中不過十數處耳。”方大猷的啟本說明了山東百姓留戀大順政權的免徵賦稅,才以永昌年號為旗幟奮起抗清,這和當地明朝官紳的動向正好相反。它還清楚地反映了清廷雖然在名義上接管了山東,統治力量卻非常單薄。

過程

在明亡清興的變革之時(這裡主要說甲申年),占領青州城的鬥爭也相當複雜,古城腥風血雨,經歷非凡。
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載:順治元年春三月“丁未,李自成陷京師,僭尊號。夏旱。李自成遣偽官姚某以五百人鎮青,青人殺之。五月,我大清定鼎京師。六月,遣戶部右侍郎王鰲永招撫山東。秋七月,王鰲永撫定青州郡縣,齎故明衡王朱由棷降書以聞。請蠲免山東錢糧如河北例,從之。冬,流賊餘黨詐降,殺侍郎王鰲永。梅勒章京和托等率師至,討平之。”此志所記基本源自明末清初人毛奇齡作的《馮文毅公年譜》。
1989年2月出版的《青州市志》大事記載:順治元年(1644)“起義軍李自成部將姚某率五百人進駐青州城,被明裨將李士元刺殺。七月,清廷派戶部侍郎王鰲永來青州‘招撫’。冬,農民軍領袖趙應元入城,殺王鰲永,‘封府庫,禁殺略’。與衡王朱由棷商議共同反清。李士元刺殺趙應元,納清兵入城。”
史志記載的時代背景不同,政治傾向不同,但所記大事件是相同的。概括為:這一年之中,明朝的青州(益都縣)被大順的姚某接管,姚某被李士元刺殺;清廷派王鰲永來青州招撫,被起義軍趙應元部所殺;趙應元又被李士元刺殺,清軍入城,青州歸清政府所轄。
甲申年在青州發生的巨變,被稱為“青州之變”。此時間,明青州知府何永清見明朝滅亡,大勢已去,削髮為僧,遁跡石門山寺窟。明朝被推翻,衡王沒了主心骨,只好縮首縮尾,觀察動靜,提心弔膽混天。原青州的守軍渙散失序,無所作為。青州城人心惶惶,六神無主,何去何從,完全由歷史老人導演,演繹了一幕幕激烈的戲劇。
圍繞青州這場輪番爭奪,其中的關鍵角色有姚某、王鰲永、趙應元和李士元等。這幾人猶如閃電,在青州大地上一瞬即逝,有的僅知其姓,有的則見於史籍,他們各有其背景,結果多是一場悲劇。
姚某,其身世不詳(一說名姚應奉),農民起義軍將領。李自成坐鎮北京以後,派出許多人員,分別到河北、山東等各地占領地盤,出任地方長官,改官名:知府為府尹、知縣為縣令。姚某被派往青州。他以勝利者的身份輕而易舉地來青州任益都縣令(有的文獻提到“偽益都令”),卻在慶功宴會上被李士元殺死了。姚某為李自成部下將領,是否就是李所派來的益都縣令,還須進一步考證。 據《甲申傳信錄》載,李自成派往各地任縣令者,有一名叫姚文然的人。其人為南直(江蘇)桐城人,癸未(崇禎十六年,即1643年)庶吉士,是位新進士選為庶吉士。但該書中沒有記載姚某是何處縣令,所列中無其他姚姓人員,所以對姚某之名暫且存闕。
王鰲永,字克鞏,山東淄川人,明天啟五年(1625)進士,任襄陽知縣、宣城知縣。崇禎五年(1632)升戶部主事,成績突出,升按察司僉事、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鄖陽。甲申之變,李自成在北京令其手下人對明朝的大臣進行“追贓”,多數大臣被追逼,包括大學士陳演等大貪。王鰲永被李自成追贓後委以官職,當清軍擊垮李自成進入北京,遂投降清廷。他以戶部侍郎招撫山東,經德州、濟南至青州。被李自成餘黨趙應元部殺死。
趙應元,傳為淄川城北小趙家莊人(見《孝婦河畔明清名人傳》)。家世習武,一身功夫,曾給同縣人王螯永當過保鏢。王螯永在治鄖陽時,趙應元竟把王鰲永的私密外泄給了張獻忠的部下,被訓斥,因此離王而去。趙出走後加入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擔任小頭目。甲申之變中,隨大軍進京。當清兵襲來,軍伍潰散,隻身逃回家。他在周村一帶與楊玉林把此地的兵匪亂軍組織成一支部隊。這年冬,王螯永在青州招撫山東即將大功告成。趙應元以詐降進城,突殺王螯永。孰知,明守備李士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殺趙應元於青州城北門。趙應元占了青州之後,“封府庫,禁殺戮”有明確的目的。因為當時明朝在江南另立朝廷,仍有半壁江山,青州的衡王還存在,趙應元抱有很大希望。他想聯合衡王,抗清自立,所以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實現這一目的。趙應元還像王鰲永一樣,派人持符(李自成對官印的改稱)對青州所屬地方進行招撫。結果,清軍大兵壓境,李士元復出,把趙應元送歸黃泉,楊玉林同時被殺。
楊玉林,河北鹽城人,崇禎三年(1630)舉人,崇禎末官陝西潼關兵備道。(見《甲申傳信錄》)李自成攻下潼關,楊玉林投降,進北京後封為戶政府(戶部改名)侍郎。李自成軍潰敗後,楊玉林與趙應元連為一體,抵抗清軍。有的青州文獻把楊玉林寫成了“楊王休”,實為錯誤。
李士元,字小溪,明清直隸通州(今河北通州)人,生卒年代無考。他身材高大魁梧,有臂力,以膽略著稱。自青年參加行伍,積功升為裨將,守備青州。明代政府重文輕武,李士元鬱郁不得志,只是在青州西南山區追捕山莽盜賊,無用武之地。
崇禎十五年(1642),清八旗軍隊繞過北京,進軍山東,圍攻青州城。李士元負責防守西北段城牆。清軍萬餘人馬駐紮堯山溫家窪。攻城激戰相持了三天,清兵忽然拔寨撤離。明守兵都解除警惕,放心睡覺,惟獨李士元感到蹊蹺,繼續巡城。至夜半,聽到城外有動靜,望外一看,清軍已兵臨城下。李士元大聲疾呼,守城兵士驚醒,一看大事不妙,紛紛走散。李士元大聲疾呼,加以阻止。李士元力大無窮,投放一種名叫“萬人敵”的火炮武器,響如轟雷,燒壞敵軍雲梯,城池巋然不動。清軍只好撤圍,拔營東去。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派遣姚某為益都縣令,帶領500兵馬來到青州。李士元乘姚某在邢尚書宅擺筵席之機,率領數十人闖入,將其刺殺。清朝定鼎北京後,派戶部侍郎王鰲永來青州招撫山東、河南地方。此時,李士元找到末代衡王朱由棷,勸他即位稱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險,甘願聽天由命,投降清朝,遞交了降書。李士元知事不可為,乃棄官,怏怏回到老家。不久,李士元降清,回到山東,帶領部分人馬,在高密一帶參與鎮壓農民起義軍。李自成舊部趙應元,經過一番準備,率起義軍數千人,以詐降進入青州,殺王鰲永。李士元與清兵一起來到青州近郊駐紮,準備攻城。為避免大規模廝殺,李士元欲智取,遂帶領數人入城,假意要與趙應元聯合抗清。趙應元亦仰慕李士元的名聲,未加防備。是夜,趙應元在北門瞻辰樓設宴招待李士元,二人貼肩而坐,很是親熱,甚至要歃血為盟結為兄弟。這時,李士元早已同清兵暗中聯絡,以炮聲為號,裡應外合,殺趙應元。事畢,李士元沒有做官,遁跡故里。此後二十年,有人看到李士元經商為生,做起販賣馬匹的生意。
李士元三全青州城的事跡非常突出,影響很大,青州城北門內建有李將軍祠。時人壽光安致遠的《李將軍全城記略》專門記述了李士元的事跡。
當王鰲永來青州的時候,清廷同時委任韓昭宣為山東參議(縣誌記其順治三年為青州兵備道),張文衡為青州知府。在謀殺趙應元的過程中,韓、張二人俱為參與者。為剿滅趙應元,八旗將領和托率大軍圍困了青州城,列陣以待。李士元計除趙應元,沒大動干戈,而為青州之變劃上了句號。
衡府之變
青州之變必然涉及到衡王府,這是其明朝宗室的地位所決定的。
衡王在青州共傳六世七王,他們是:恭王朱佑楎、莊王朱厚燆、康王朱載圭、安王朱載封、定王朱翊鑊、憲王朱常氵庶和朱由棷。
朱由棷(?—1645),末代衡王。這位衡王在位期間,風波艱難最多,結局至慘。崇禎十五年(1642)冬至次年春,清兵入山東,數次圍攻青州。在青州保衛戰中,衡王曾起過積極作用。史料記載:“逆虜大眾攻青,官兵奮勇堵殺,仰仗憲威,力保藩封。……衡藩親臨城頭,前後斬獲功級將士,逐名給賞花紅,大張鼓樂,勸勇懲怯,眾皆踴躍,人人有殺賊之志。……藩王念切維城,多方鼓勵,與世子暨臣督率道府廳縣,宿城防禦;會移督鎮將領,城下列營,各分信堵防。”
朱由棷在危難時機,還能挺身而出,動員將士,親臨城頭,抵禦敵兵,因為當時還是明朝的天下,有朝廷和明朝軍隊為後盾。在這次戰鬥中,指揮黃垣戰死,守備李士元有勇有謀,身先士卒奮勇抗敵,保住了城池。此次虛驚過後,崇禎帝念及宗室之情,派出了劉澤清等四支隊伍來青州作四圍防護。孰料,這些軍隊紀律渙散,欺略百姓,不亞於土匪,清軍鐵騎再至,他們潰逃不迭了。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起義軍攻進北京,派姚某為益都縣令。不久,清軍又把李自成擊敗而占領北京,派王鰲永至青州進行招撫。衡王府是北方惟一沒有損傷元氣的親藩,財力雄厚,若因勢乘時,自可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青州守將李士元曾勸告衡王自立,抗擊清兵,但被朱由棷拒絕。不久,朱由棷便向清朝廷使臣王鰲永遞了投降表。此後,農民軍將領趙應元、楊玉林又帶兵殺王鰲永,占領青州,招兵買馬,抗擊清兵。他們也想扶持衡王朱由棷登基,事又不成。李士元又殺趙應元,清軍入青州城,自此青州歸清朝統治。
朱由棷為典型的末代王爺的形象。他為啥前期還能指揮抗清保城而在甲申之變中成了懦夫呢?關鍵是大明王朝的存在與否。為啥李士元、趙應元對他的勸說無效呢?答案是,朱由棷對他們都信不過,人微言輕,李、趙只是一介武夫而已。江南的南明小朝廷,是由一部分明朝大臣擁戴而立的,當然,其條件截然不同。甲申之變,朱由棷對李自成所派縣令沒有反抗,更不敢反抗已經強盛的清朝軍隊。
清順治二年(1645)正月,衡王朱由棷奏請入覲,清廷命候旨來朝。十一月,清廷命登萊巡撫楊聲遠督發衡王及至親眷屬起程,送往北京。次年五月,清朝廷借謀反為名,殺衡王朱由棷等明宗室11人。清廷處死衡王后,隨即命令將青州衡王府的其他郡王拿送至京。這些人到北京後,再無後話。正是:管弦已散城西水,劍佩難招地下魂。
據有關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在甲申年前後,衡府宗人有的潛逃各方。明朝建國後,分封若干藩王,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府人口越來越多。明末,王室的物資供應已經匱乏,大部分宗人度日艱難。甲申年之前,就已有自謀生路的;甲申年,明朝滅亡,李自成的人占了青州,有的郡王、將軍、都尉和宗人感到天翻地覆,大膽的便瞅機會外逃了。以後陸續有潛逃者。順治末、康熙初的查抄衡王府,也有逃者。總之,外逃者畢竟是少數的幸運者。潛逃的衡府宗人,開始隱姓埋名,找偏僻之地落戶。康熙初,朝廷詔復明室朱姓,衡王府後裔的朱和睦還考中了舉人。

結果

青州事件發生後,在省會濟南的清山東巡撫方大猷惶惶不安,他手頭只有兵馬六百多人,防守省城還不夠,只好請求清廷發“真滿洲官兵一萬,星夜南馳”。清廷得報知道事態嚴重,派梅勒章京和託、李率泰領兵趕赴山東。十月初六日,和託、李率泰部到達濟南,初八日前往青州。早已降清的明青州守備李士元獻計智取,他同清廷委任的青州道韓昭宣等官紳暗中勾結,進入青州城內充當說客。李士元對趙應元威脅利誘,勸他轉投清方,由巡撫上疏清廷解釋青州之變“只以總督虐民誅之,其餘不戮一人,今復以全城歸命天子,則通侯之賞可立至矣”。趙應元果然受騙,帶了甲士數百名出城同清將和託等會面,雙方鑽刀歃血對天起誓。當天晚上,趙應元在府城北門的瞻辰樓設筵,大張酒樂。清軍按李士元等約定的計畫,伏兵城外。席間炮聲突發,李士元、韓昭宣和隨從當場擊殺趙應元、楊王休,趙軍大亂。清軍擁入城中,格殺招降餘黨,青州的反清事件遂告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