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諾貝爾文庫:名人傳

青少年諾貝爾文庫:名人傳

《青少年諾貝爾文庫:名人傳》是2013年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作者是羅曼·羅蘭(法),譯者是馬建強、鄭明生。

基本介紹

  • 書名:青少年諾貝爾文庫:名人傳
  • 作者: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 頁數:336頁
  • 開本:32
  • 定價:25.00
  • 外文名:Vies Des Hommes Illustres
  • 譯者:馬建強、鄭明生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2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4077273
  • 品牌: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青少年諾貝爾文庫:名人傳》編輯推薦:青少年諾貝爾文庫,讓孩子與世界上最美的文學相遇!《青少年諾貝爾文庫》是從眾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優秀作品中擷取的適合青少年閱讀的經典之作,針對孩子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分為“國小版”和“中學版”。它們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學,也是人類智慧的寶典。它們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讓孩子通過讀書而成長,通過讀書而成熟,通過讀書而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青少年諾貝爾文庫:名人傳》是法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集,是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典範之作,是譜寫三位藝術天才的非凡人生的一部“英雄交響曲”。
教育部面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的必讀圖書,新課標指定閱讀書目。讓孩子在閱讀中獲得最有益人生的精神養料。
《青少年諾貝爾文庫:名人傳》,一部讓孩子領略大師風采,感受與命運抗爭、為成功而奮鬥之拼搏精神的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譯者:馬建強 鄭明生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20世紀初,他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共稱《名人傳》,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鬥爭。他的小說常常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

圖書目錄

文摘

貝多芬傳
他身材矮小卻很壯實,天生就是一副運動員的骨架。一張磚紅色的闊臉龐,擁有隻有到了垂暮之年皮膚才會顯出蠟黃的病態模樣,特別是在遠離田野足不出戶的冬天,更是如此。他的額頭突起,特別的寬闊。頭髮烏黑濃密,亂蓬蓬地直立著就像是從沒有經過梳子梳理一樣,與“美杜莎頭上的蛇發”神似。他的眼中閃爍著一種神奇的力量,讓凡是看到的人都被震撼;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區分它們的微妙差異。由於他的一雙眼睛在紅褐色悲壯的臉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因此人們都認為他的眼睛是黑色的,其實是灰藍色的。他這雙眼睛平時又小又深陷,只有在興奮或被激怒的時候才會突然張大,在他的眼眶中打轉,反映出他全部的思想。
他常常用一種憂鬱的眼光去凝視天空。他的鼻子寬大而短方,一副獅子的面相。嘴巴顯得細膩,但下唇常常向前突出超出上唇。牙床剛勁有力,好像連核桃都可以磕破。右邊臉頰下方有一個深深的酒窩,使得整個面部顯得古怪扭曲。莫舍勒斯說:“他的微笑甜美,談話時神態和藹。但是,他笑起來總是不太對勁,粗魯、醜陋、短促。”這種笑容是一位不習慣歡樂的人的笑。他平時的表情是沉鬱的,好像是患上了“不可治療憂鬱症”。一八二五年,雷斯塔伯曾說看到“他溫柔的眼神里那種極度的痛苦”時,他只有竭盡全力才能夠控制自己不落淚。一年以後,布勞恩·馮·布勞恩塔爾在一家小酒館裡碰到了他,那時他正坐在角落裡抽著一支長菸斗,雙目緊閉,這是在他最後的日子裡不斷加劇的一種習慣。有一個朋友跟他說話,他只悽苦地一笑,從口袋裡取出一個小小的談話本;並用一個聾子常有的尖銳的聲音叫他把要說的寫在本子上。他的臉色經常會發生變化,有時候是靈感一閃,有時候甚至是在街上,也會讓路人大驚,也有可能是他正在彈琴被人突然撞見的時候,“面部肌肉鼓脹起來,青筋暴露;粗野的眼睛變得更加可怕;他的嘴唇微微顫抖,就像是一個巫師被自己召來的魔鬼制伏一樣”。那副神情就像是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里烏斯·貝內狄克特說他是李爾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科隆附近的小城市——波恩的一座破舊房屋的小閣樓上。他的原籍是弗朗德勒。父親是一個碌碌無為卻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唱家。母親是一個女傭,是一個廚師的女兒,剛開始嫁給了一個男僕,喪夫之後又改嫁了貝多芬的父親。
貝多芬的童年充滿了艱辛,他沒有莫扎特那樣幸運,生長在一個充滿溫情的家庭。貝多芬一步入人生,就注定要與自己悲慘的命運作鬥爭。他的父親想啟發他的音樂天賦,希望能夠把貝多芬塑造成為一個神童。在貝多芬還只有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整天整天地坐在羽管鍵琴面前,或者把他關在房間裡逼他練習小提琴,繁重不堪的練習幾乎要把他壓垮。貝多芬差一點就要痛恨這么嚴酷的藝術,以至於父親只能用暴力來強迫他學習。年少的他就必須為家庭經濟操心,想辦法掙錢餬口,過早地為生計憂愁。十一歲的時候,他進了劇院的樂隊;十三歲的時候,他當上了管風琴手。一七八九年,他最親愛的母親去世了。“對我來說,她是那么善良,是那樣值得我去愛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啊!當她能聽到我叫母親這世間最甜蜜的名字時,誰能比我更幸福呢?”貝多芬的母親死於肺結核,貝多芬以為自己也染上了同樣的病,他常常會感覺到身體不適,還有比病痛更為殘酷的是要面對生活的憂鬱。十七歲的時候,他已經是家裡的頂樑柱了,他要負擔兩個弟弟的教育;他被逼無奈而羞愧地要求自己的父親退休,原因是他酗酒成性,完全不能照顧家庭:別人擔心這個荒唐的父親揮霍,總是把養老金交到他的兒子手上。這些悲慘的經歷在他內心留下了很深的傷痕。可憐的貝多芬在他的出生地——波恩的一個人家找到了自己感情上的依託,這就是他終身都很感念珍惜的布羅伊寧一家。他們家可愛的女兒埃萊奧諾雷·特·布羅伊寧比貝多芬小兩歲。貝多芬教她學習音樂和詩歌。她是他兒時的玩伴,兩個人之間兩小無猜地產生過很多柔情。但後來埃萊奧諾雷嫁給了一位叫韋格勒的醫生,這個醫生也是貝多芬的知音;終其一生,他都和這個醫生保持著淡淡的君子之交。這一切從韋格勒、埃萊奧諾雷和貝多芬之間往來的書信中就可以看出。當三個人都走到了人生邊緣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感情卻愈加濃烈,心靈如同過去一樣年輕,雖然說貝多芬的童年十分悽苦悲慘,但是,他對自己的童年和童年曾經待過的地方,永遠留存著一份溫情而淒涼的回憶。後來,他被迫離開小城波恩,終其一生都住在了首都維也納。無論是在城中,還是在維也納的郊外,他都始終惦記著在萊茵河畔的故鄉,想念著美麗莊重的萊茵河,就好像是他自己所說的“我們的父親萊茵河”;它真的就是那樣栩栩如生,生動得仿佛具有人性一樣,仿佛是一顆巨大的靈魂,有著無窮的思想和力量。整個萊茵河流域,沒有哪一段河流有流經風光旖旎的波恩這一段的美麗、雄壯、溫馨。萊茵河以他那溫柔而又洶湧的河水浸潤沖刷著樹蔭掩映、花草叢生的堤岸。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貝多芬度過了他人生頭二十年。在這裡,充滿了他少年時期的夢境,那一片片芳草綠地懶洋洋地浮在水面上,霧靄籠著白楊、灌木叢,還有果樹,這些樹木的根須都浸潤在平靜但又湍急的河流中;四周星星點點地分布著村落、教堂,還有墳墓,它們懶散地睜開著一雙雙好奇的眼睛俯瞰著萊茵河的兩岸;遠處,藍色的七峰山在天空中描摹出峻峭的山影,山上矗立著已經被廢棄的古堡,凸顯著自己消瘦古怪的輪廓。他永遠心繫著這片他所熱愛的故土;直到人生的盡頭,他仍然對它魂牽夢繞,希望能夠再見故土一眼。“我的故鄉,生我的美麗的地方,在我的眼裡,它始終是那么美麗,那么明亮,和當年我離開的時候一模一樣。”
後來革命爆發,席捲了整個歐洲,貝多芬的心也被它占據了。當時波恩大學是新思想的中心。一七八九年五月十四日,貝多芬註冊入學,他聽後來曾擔任萊茵州檢察官的有名的厄洛熱·施奈德講授德國文學課。當人們在小城波恩聽到了攻占巴士底獄的訊息時,施奈德在自己的課堂上慷慨激昂地朗誦了一首詩,激起了貝多芬痴狂的激情。
一七九二年十一月,戰火瀰漫到了波恩,貝多芬離開了已生活二十多年的家鄉,前往當時德國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一七八七年春天,他去維也納短期旅遊,曾經見過音樂家莫扎特,但是當時莫扎特對他並不在意。他遇到了向法國開進的黑森軍隊。在愛國主義情懷的感召下,在一七九六和一七九七兩年中,他把弗里貝格歌頌戰爭的詩歌譜成了樂曲:一首是《行軍曲》;一首是《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民族》。此時大革命的浪潮已然征服了世界和他的內心。自一七九八年開始,雖然當時奧地利和法國的外交關係緊張,但貝多芬卻私底下和法國人,還有剛剛到維也納的貝爾納多德將軍保持著親密的往來。在和他們的談話中,貝多芬漸漸流露出同情共和的情緒,這種同情的情緒在貝多芬後來的生活中越來越強烈。
此時施泰因豪澤為他畫了一幅肖像畫,惟妙惟肖地展現了貝多芬的風采。這幅畫像與後來貝多芬的一些畫像相比,真可以說是介朗筆下的拿破崙像和其他的拿破崙像的對比。在介朗筆下的那張拿破崙像中,拿破崙面色嚴峻,激情如火,展現著他的勃勃野心。而施泰因豪澤畫像里的貝多芬比他本人更顯年輕,身材瘦削挺拔,上衣高高的領口托著他筆直的脖頸,目光稍顯緊張卻又顯示出睥睨一切的神情。貝多芬深知自己的價值所在,也相信自己充滿了力量。一七九六年,他在記事本上寫道:“一定要有勇氣!即使我身體不好,但是我的才華必定能夠得到展現……我已經二十五歲了!不正是大顯身手的時候嗎?……嗯!我一定要大顯一番好身手!”特·伯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都說他總是目空一切,行為粗鄙,讓人反感,說話的時候又帶著濃重的鄉音。不過,只有他最親愛的朋友才會知道,就在這副傲慢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善良的心。當他寫信告訴韋格勒他獲得的成功時,最先想到的是:“如果我有一個朋友身在貧困之中,但是我的錢又不足以幫助他的時候。我只要伏案認真工作,要不了多久,我就可以幫他解決困難……這樣,你瞧,有多好。”接著,他還說:“我的藝術應該為窮人服務。”
但是,而病痛已經臨門,而且病痛到來後,便沒有再離開。一七九六年到一八○○年,耳聾的病症開始暴發,他日夜耳鳴,聽覺漸漸衰退,內臟也備受痛苦的折磨。這種情況他瞞了家裡人好幾年,包括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害怕和人接觸,以免別人看出他的毛病,他寧願將這個可怕的秘密深埋心底。不過,到了一八○一年,他再也無法忍受了;在絕望中,他把這個秘密告訴了自己的兩個朋友——韋格勒醫生和阿門達牧師。“我的親愛的、善良的、摯友阿門達……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夠常常陪伴在我的身邊!你的貝多芬已經痛苦可憐至極。你知道嗎?我最高貴的聽覺大大下降。其實,我們還在一起的時候,我就覺察出了一些病兆,我隱瞞了病情,但是病情卻越來越嚴重……我還有可能恢復聽覺嗎?我非常期望有這一天,但是希望卻很渺茫;我的病怕是無藥可救了。我必須過著痛苦煎熬的生活,逃離我珍愛的一切,獨自一人生活在這悲慘、自私的世界。我只能夠隱居起來,任憑上天處置,你知道我有多么希望擺脫痛苦嗎?但是這還有可能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