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圖公所舊址

青城圖公所舊址

青城圖公所舊址位於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青城村委青城街34號前,主體建築建於清代,是常州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圖公所。2013 年12 月,青城圖公所完成修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城圖公所舊址
  • 所屬年代:清代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

文物歷史

據清光緒《武進陽湖縣誌》記載,除城區和近郊的坊、廂外,常州府武進縣有17 鄉、40 都、202 圖,陽湖縣有18 鄉、41 都和246 圖,坊、廂、鄉均有名稱,都、圖以數字為序。青城圖公所在清代屬仁孝東鄉八都二圖。八都共分為五圖,包含小都、前村、馬莊、呂墅、青城鎮、鄭港、河口薛家村、土地港、小都前村、五鳳橋、(土夅)頭上、劉家村、王莊、車家村、盪上、楊家村、顏村、鄭家村、閘頭、剌江、觀西、觀東、鄭港下、董家村等24 個自然村。每圖有字號,其中一圖為情、二圖為逸、三圖為心、四圖為動、五圖為神。當地老人回憶,原八都二圖有公田數十畝,租給貧農耕種,收取租金用於行政費用開支。圖公所的負責人是圖董,一般由地方德高望重的族長擔任,反映出當時“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宗族治理社會模式,可以看到在清代控制嚴密的保甲制度下,農村卻有一套相對輕鬆的“自理、自治、自決”管理方式。八都二圖後期的圖董有言全清(青城四組人)、陳道良(青城九組人)等人。“催辦錢糧”在清代仍是圖的主要功能之一。除納糧事宜外,圖公所還有其他功能。比如村民發生民事糾紛,會到圖公所“吃講茶”,請圖董主持公道,平息紛爭,青城圖公所正廳原來掛有“息事寧人”匾額。在農閒時,圖公所內還會開展休閒娛樂活動。可以講,圖公所是農村舊時集行政、訴訟、休閒於的一體的地方行政和文化中心。都圖制在民國時期尚延用,武進縣在1928 年廢都、圖,試行村鎮制,設村、閭、鄰,而都、圖等名稱不再使用。2011年1月5日,青城圖公所舊址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特徵

修繕後的青城圖公所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構,單層,前後二進。第一進三開間,面寬10.7 米,進深4.8 米,檐高2.9 米,脊高4.3 米;第二進二開間,面寬7.2 米,進深8.6 米,檐高2.8 米,屋脊高4.6 米。青城是常州歷史上比較古老的一個地名,目前可追述到北宋時期。《元豐九域志》卷五《兩浙路·常州》武進縣條稱:“一十五鄉。奔牛、青城、萬歲三鎮。”青城鎮今為青城村,曾經與萬歲鎮、奔牛鎮一樣,是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市鎮。“圖”原指徵收賦稅的田畝圖,“都”為總田畝圖,後演變為古代縣以下的基層行政機構,稱作“都圖制”,“都”相當於鄉鎮,“圖”相當於村,“圖公所”就是“圖”的辦公場所,類似於現在的村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