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關古道

靈關古道

靈關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道。據考古發現,或是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溝通的路徑之一。自古以來都是商旅、軍事要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關古道
  • 外文名:Lingguan Ancient-post-road
  • :35公里
  • 民間稱:“孔明鳥道”
  • 驛站:六處
簡介,由來,記載,

簡介

靈關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道,靈關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主要線路之一。北起小相嶺山脊(萬壽宮),經九盤營、登相營、深溝、冕山、新橋與冕寧縣鐵廠鄉交界,長35公里。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崍)、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最遠達到了印度孟加拉地區。

由來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身毒)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以今成都為起點,西南出邛、僰至滇,從滇越(今雲南騰衝)出緬甸的敦忍乙(今太公城)至曼尼坡入 身毒 (今印度),是貫穿雲南,與內地四川、關中相連和與境外的緬甸、印度相接的國際大通道。它由貫通四川和雲南的靈關道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和緬印道連線而成這條通道古時稱蜀身毒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記載

西漢以來,該棧道為南方軍事、商旅主道,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馬相如出使西夷,軍旅至此,強制民工,維路是修。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靈關古道全線暢通。蜀漢建興三年(252年)諸葛亮南征,路經此道,感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為便於行軍和糧秣運輸對靈關古道作了整治和維修,使之更暢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靈山改為相公嶺,故此道又名為“孔明鳥道”。
為加強邊防兵役,開拓疆域,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置清溪關,此道更名為清溪道。明代嘉靖18年(1539年)為順應軍、商運輸朝廷飭令所轄部屬,採用繞道和架橋等措施,修補了該道。
唐代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撰寫的《邛山來關修路記》,元代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遊記》,明代余承勛所著《修復越西東路記》和《寰宇記》、《鄧雋野錄》等史料都記載了歷屆資修路概況和沿途豎的石碑及修蓋的廟宇等。如今,沿古道修建了四級標美公路,沿路而上古道依稀,殘缺之中仍見昔日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