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開寺

靈開寺

靈開寺,原名拈花寺,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淮口鎮覆蓮山(炮台山)之巔。海拔863米,四周綠樹成蔭。

靈開寺初建於南宋末年,有史記載已有上千年歷史。雖不幸屢次毀於戰火,但它仍然生生不息,值此太平盛世,更煥發出不凡的魅力與生機。目前,靈開寺占地面積120餘畝,現寺院建築保留清代風格,有僧人30餘人,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古剎。1988年,靈開寺被列為金堂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開寺
  •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淮口鎮覆蓮山
  • 海拔:863米
  • 榮譽:金堂縣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歷史,南宋抗元,清代再創,文革被毀,古廟新貌,

人文歷史

靈開寺不僅歷代高僧輩出,更有全國佛教界有史以來罕見的英雄主義史跡。

南宋抗元

相傳宋朝末年,元軍入侵,靈開寺住持釋海春方丈率領全寺武僧協同宋軍英勇抗敵。因寡不敵眾,被敵軍圍困在炮台山七天七夜。眼看就要攻入,海春方丈讓倖存的和尚帶領眾生從後門逃走往山中,自己則孤身禦敵。元軍攻入後欲捉拿他時,海春方丈飛身縱下懸崖,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愛教的英雄頌歌。人們為了紀念他,立碑以志。至今,靈開寺仍然有“飛身岩”遺址及碑文記載這個英雄的僧侶。

清代再創

清代鹹豐初年,從大雲頂(金堂縣雲頂山)過來一位老和尚,法名海春,在炮台山緣化一片荒地,修建茅棚,取名“拈花寺”。想在此修煉心性,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可後來不知何故,老和尚隱跡無人,不知所終。
同治初年,本山杜姓族人又從外地介紹兩個出家人來山,以繼香火。二人法名了念、了讓,此時海春和尚已無訊多時,所建茅棚拈花寺自其走後雖有人前往祭拜,怎奈無人照管,已破敗冷落。見此情景,二人心生淒涼。二人到時錢糧空無,不過他們並未放棄延續香火之信念,恪盡職責,苦心經營。一邊接待香客,一邊自耕自作,省吃儉用,常以野菜充飢。
光緒初年,杜姓族人又請海奎和尚上山。這海奎和尚七歲就出家為雲頂山和尚,後在淮口湖廣館看廟。他文墨頗高,精書寫,為鄉鄰所信服。他一上山即做了拈花寺的主持,從此
香火漸盛,寺中積蓄慢慢多了起來。於是他便把寺中積蓄連同他自己的積蓄用來在炮台和天台山各買耕地六十畝。同時帶領弟子在炮台山置地內植樹八萬株,後來弟子連年植樹不斷,到解放前夕,山上存樹達三十萬株,以前雜草叢生,亂石嶙峋的荒山變得蔥鬱有了生氣。海奎在圓寂之時便把天台山耕地交與了讓管理,炮台山耕地交與了念管理。 了讓於民國初年新修了寺廟名叫天台寺,其死後弟子不務正業,將寺廟耕地全給敗了。
靈開寺靈開寺
了念為人忠厚,在分得的耕地上辛勤勞作經營,後來又招了悟道和尚作徒弟。師徒二人艱苦創業,光緒二十二年始建大雄寶殿,落成後,呈請批准開山立廟朝拜,將寺院命名為靈開寺。改炮台山為靈台山,系取“靈開寺”之“靈”,“炮台山”之“台”而為此名。可是很多人不知曉靈台山,僧人出去化緣時不大為人信任,因此所收甚少,不得不又把“靈台山”改為“炮台山”。後來在悟道和尚的親自經營下,先後又修建了觀音殿,送子殿,五觀堂,彌勒殿。 1936年悟道和尚圓寂,肉身不化,時人都說他修成了正果,就因他建殿供佛功德無量。後來主持真寬又經三年努力修成藏經樓。至此,靈開寺已具規模,香火旺盛,山上每日鐘鼓之聲不絕於耳,四里八方來此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

文革被毀

在文革期間,千年古剎靈開寺遭受嚴重的破壞,神像、經書均被毀,僅存大雄寶殿和殘破的觀音殿。直到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後,靈開寺才得以全面復興。

古廟新貌

1985年,由真宏、常太、廣禪、廣林等老和尚四人,將自已生活節餘的錢湊了一百三十七元起建寺廟,開始修復大雄殿、觀音殿面積共九百餘平方米;1986年至1996年,先後修建宿舍面積共六百二十四平方米,新建五觀堂,面積共四百餘平方米,新建五觀堂,面積共四百餘平方米,新建鐘、鼓樓、崇亭面積共四百九十平方米,新建彌勒殿、住宿外房,共四百餘平方米,新建祖師殿,供奉開山師海春老和尚、海奎老和尚和肉身悟道老和尚、惜悟道老和尚之肉身。在十年劫運中,遭到嚴重破壞,由常太老和尚將其安葬,祖師殿中供奉塑像。同年,新建諸天殿,共532平方米,新建祖堂300平方米,廊房360平方米,羅漢堂面積總計800餘平方米,藥師殿面積共100餘平方米,修建到炮台山的公路,購車及增用土地40餘畝。
同年,常太老和尚退居二線,由釋妙果繼承祖志,刻苦奮鬥,修建金剛院;恢復大悲殿、玉佛殿、護法文武財殿、停車廠、綠化帶等面積共15000餘平方米。在短短几年中,將一座幾經遭受嚴重破壞的小寺院建設成了寺院面積近四萬平方米。
靈開寺靈開寺
2007年,住持釋妙果和管委會曾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如何面向社會發展,引領信教教徒與社會適應和佛教理念作出更重要的開展。現初步計畫,在寺廟成立靈開寺武術隊、佛文化藝術團、收養孤兒20餘人。
靈開寺廟堂眾多,上下起伏,縱橫交錯,整個建築可分為三條軸線:中軸線上有,有金剛殿,彌勒殿,小叢門,觀音殿,大雄寶殿,祖師殿等;右軸線上有前寮,鐘樓,後僧寮,玉佛殿,東花園,法源亭等;左軸線上有鼓樓,大悲殿,祖堂,西花園,桂新亭,諸天殿。其次還有蓮宗道場和羅漢堂。羅漢堂風格別致,羅漢像栩如生,呼之欲出,是全國少見的精品建築。
目前,寺內其餘殿堂均修復,山門巍峨多姿,殿堂布局整齊,多數楹柱均有楹聯及名家題刻。整個山寺頗為清幽雅潔。寺內保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鑄有蒲牢及多種紋飾,高1.25米、口徑1.1米的古鐘1口。寺內有1株奇特的桂花樹,高約3米,1966年枯死,1985年復活,年年開花。為生物界一個奇蹟。歷經風風雨雨的千年古寺呈現出興盛的氣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