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妙禪寺碑

靈妙禪寺碑

該碑記載了靈妙禪寺始建、歷史沿革以及歷代重修情況。碑文由曲靖名士辛亥革命前期雲南省民政司副司長、國會議員孫光庭撰寫。對研究曲靖地方史、佛教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妙禪寺碑
  • 地理位置:曲靖城南
  • 外形:長方形
  • 屬性:青石質
簡介,碑文,注釋,

簡介

碑為長方形,青石質,高1.9米,寬0.76米,厚O. 2米。碑周圍飾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碑文共662字,正書。字跡清新秀麗,保存完好。碑現存曲靖市麒麟區文化局院內。碑刻立於民國六年(1917年)。

碑文

靈妙禪寺,在曲靖城南十里水寨屯東南隅,故又名水寨寺。創始者。明萬曆間僧真空、真參也。重修者,清康熙□金碧、寂光、照映也。泊光緒末年,漸就頹圮。於時,有周老人者,修屬鄰村王駿寺,能以廢舉墜水,寺□覺先悟空與村人謀,延老人移主是寺,去,盡以老人能彼寺者,又必能於此寺也。而老人果傾囊,得白銀三百數十兩。為之倡,重修正殿、三楹、中殿、前殿、文昌殿、內外面廂,添建倉逼庫廄,以整以飭,鐘鼓鈐馨式具式備,莊嚴佛像.巍然煥然。經始溝口成口,時六年.共廢白銀八百教十兩有奇,皆老人拮据存,不與所奇之,勤募而得者未賞用寺租一錢也。其用力可謂勤矣。予自早歲遠遊.故寺觀多未涉足。頒自歸來於役河務,已卯冬仲,履斟水道,察墾荒,莫信。宿是寺,而老人已亡。見有素錶冠者聞來就食。食已輒去。問之,日:“老人蘆墓弟子楊萊某也。”予心異之。墓在寺後山麓數里。爰與鄭虛谷往返之,至,見豐碑峨峨,口有結群守基者之廬也。文碑者,程葉村也。葉村,束昌茂才,不遠千里從師,師死不去。文不敘老人名氏、里後。惟口引儒先活口謂野老
人之所雅言。孝子因素觀老人所著書及所撰寫碑記,多梵言俚語,又球不見類。聞工道引御,就觀遺像.朱顏白髮若充然有得。年重口千豫知死期徽度,端坐而歿。人成異之。跡其所為。其昌黎所謂魁奇。惠信材德之民,迷溺於佛老之學者耶。噫!自師道·虛陵夷士失恥相師,口師日:弟子云者.若劫於事勢之使然,時過境遷淡漠相遭參。”其能有若茲之負愛者乎?其能有若茲之廬墓者?雖其所謂傳道蹙業解感者.吾不免迷潮,否.吾不得所知安其生死不相背要田,是以風矣!惜乎?其不過聖人哉!成而師,若弟子如斯也,使得所就正善。惟其所為.其存禪於世,教夫豈淺哉?周子曰:“師道立,則善人多。”然則師道廢.不斷善人少欺,是可大問者。老人,平彝人。予欲詳其名氏、里居為知人給世之資,而葉村不吾告,謂:‘‘老人有所逃,而然不欲有所名,但名茹素老人云0”。予問茹素辛之義.葉村曰:老人以淡泊寡慾為教,茹素,其嚆丈也。”葉村數請為文,予以國會之息從北來,未及為,而葉村自虛谷函辭不已,恐其師之功德沒世也。意良可嘉,夸為敘其產略寄歸,並論其師弟死生之篤誼善,以諢未者。其弟子暨村人姓氏得采書於後。民國六年歲次丁巴伸口郡人孫光庭撰並書。

注釋

①泊:“泊”的誤字。
⑦茹素:吃素,不吃魚肉葷腥。李之易‘東谷所見。茹素):“今之人每於斗降三八庚申子本命日茹素。謂之齋戒。”
③諢(h血):詼諧逗趣。
四、譯文
靈妙禪寺,在曲靖城南十里水寨屯的東南方,所以又把它叫做水寨寺。開始創建這個寺的人是明代萬曆年間的和尚真空、真參二人,而重新修建這個寺的人卻是清代康熙年問的出家人盤碧、寂光、照映。到了清代光緒末年,靈妙禪寺就已殘破頹圮。在那時,有姓周的老人修建鄰村的王駿寺.此人有能力做出太事。寺里的僧人悟空與村子裡的人就商量謀劃,請周老人去住持靈妙禪寺。他們認為老人能夠修建王駿寺,同樣必定有能力修建靈妙禪寺。老人到了靈妙禪寺果然把他的所有錢財拿出來共有白銀三百幾十兩,為靈妙禪寺光大.重新修建了正殿,三楹、中殿、前殿、文昌殿、內外兩廂房,並增添建置了糧倉庫房以及關牲口的屋子,邊整治邊修理刪補.(寺中所用)鐘、鼓、鈴各種法器都具備,修建的佛像,巍然高大煥然一新。從開始到建構完成歷時六年的時間.共花費用去白銀八百幾十兩有餘,這些所用銀兩都是老人捨不得花,一點一點積蓄下來和辛勤募聚得來的,從未用寺租換得一文錢,老人出力可辛苦啊。我自很年輕的時候就離開家鄉遠行,所以家鄉的寺廟、觀宇大都役有到過。自歸接受命令回到這裡治理農田水利,己卯年冬月問勘測水路視察農墾開荒,聽到(有關周老人的事)不相信。(等我有機會)住這個寺過夜的時候,老人已經死去。我看見有穿著白色衣帽的人來這兒吃飯,結算就立刻離開。我問人們,他們說:“這個人是守衛周老人墳墓的弟子揚某某。”我心裡覺得這事很奇怪.墳墓在靈妙禪寺後面山腳好幾里。我與鄭虛谷去到那兒,見碩大的碑巍峨挺拔,有結成一片守墓人的茅廬。書寫碑文的人是程葉村。葉村是永昌有豐富才識的人.不辭辛苦不遠千里來這兒投從拜師(周老人),師死後他不離開。碑中文字不敘述老人姓啥名誰.故里住在什麼地方。只是引用先前儒家的話.說些推崇老人的好話。觀看老人所著述的書籍以及所撰寫的碑文記事,大多是佛家和鄉村晤言,又幾乎不見類似的。聽工匠說:就觀老人遺像.老人紅潤的膚色.雪白的毛髮儼然有道。(老人)年老,推算知道自己離死的日子越來越近,就坐化了。人們都覺得奇怪。考察老人一生所做所為,他可稱得上是雄偉奇異的人。恩惠信義澤及百姓.痴迷沉溺於佛家、老於的學問之中。唉!說到論及以人為師這道理,虛偽、野蠻的人與互相為師作為一種恥辱,不屑問津。師說:“所謂弟子,如皋遭受挫折、逆境、困苦的環境使他這樣做(也可能)。等時過境遷環境變了也就忘記曾經互相忍受的痛苦。”他們能夠有像這樣的摯愛嗎?他們能夠有像這結草廬守墓的人(這樣忠誠尊師)嗎?雖然人們常聽為人之師的道理在於傳授做人道理,教給學業解答困惑疑難,我不免沉迷於其中。但是我不知道生與死不互相違背的內涵在哪裡,這也是世風如此。悲痛啊。他們只不過是聖人啊!如果他們的弟子也像他們這樣做,使得任何事都向好的方面發展,他們的所做所為將對這個世道有幫助。那么,教導、教育豈是很淺的事。周子說:“互相學習,做師的道路確立,那么好的人就多。”可是師道一旦偏廢,接連不斷的是好人越來越少。這可是大有道理的。周老人是平彝人。我想詳細了解知道老人的姓名、家居,以便資與世人,可是葉村不告訴我。葉村說:“周老人逃避不說的理由是老人不想有什麼名號。只知道他叫茹素老人。”我問葉村“茹素”是什麼意思,葉村回答說:“老人以淡泊少欲望自勉。茹素。是一種草。”葉村多次請我寫這方面的文章。我因國會無事從京城回來.還未到達,然而葉村通過鄭虛欲寫信言辭較為激動迫切。他擔心他的老師的功勞品德(因無所記載而)淹沒於這個世道,他的美好心愿值得表揚。現在寫下這段文字以敘述,並談及他們師生之間生死不渝的情誼。以便警醒那些後來的人。他的弟子暨村人姓名均寫在後面。
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歲次。曲靖城地方人士孫光庭撰文並書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