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蠻

霸蠻

兩個語義:

1、一般語義:霸道蠻橫,蠻不講理,做法惡劣。

強調式是“橫霸蠻”,湖南方言用此語表達憤怒批評某人的霸道

2、湖南方言:表示執拗的“巴(ba)蠻”或 “拌(ban)蠻” 語的誤寫,其“”字誤解嚴重。

語義:指執拗即高度執著,粘住(著)目標不放手;因為認死理、不靈活,有時也指遇事不講理、一條道走到黑。勸導語“莫巴蠻”或 “莫拌蠻”指莫勉強、要量力而行、依理而行。

長沙周圍方言讀作“巴(ba)蠻”,湘中、湘西南、湘南的方言讀作“拌(ban)蠻” 。

1)“巴(ba)蠻”:粘住目標不放手,其中的”是粘住、執著、巴著不動(不是霸著不動)。

2) “拌(ban)蠻”:湖南方言裡“” 也表示努力運作、用力運作,如“拌紅磚”的“拌”就是這個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霸蠻
  • 一般語義:霸道、蠻橫
  • 湖南方言:本來是巴蠻或拌蠻,指執拗
  • 巴並非霸:“”是粘住、執著、巴著不動
  • 巴蠻或拌蠻:優點是有執著,缺點是不靈活
一般語義:霸道蠻橫,霸和蠻,霸道蠻橫,強調式,湖南方言:巴蠻或拌蠻的誤寫,“巴蠻”或“拌蠻” :執拗,“巴”並非“霸”,誤寫廣泛傳播,不同側重點,變形說法,霸和蠻的語義史,“霸”的語義發展演變歷史,“蠻”的語義發展演變歷史,巴蠻(拌蠻)精神,優點是執著,缺點是死板,

一般語義:霸道蠻橫

霸和蠻

】: 霸 bà 指依杖權勢或武力欺壓他人的人或集團:霸王。稱霸。惡霸。 奉行強力政策,或實行強力占有。
】 : 蠻 (蠻) mán 粗野,兇惡,不通情理:野蠻。蠻橫hèng。蠻不講理。 愣,強悍:一味蠻幹。

霸道蠻橫

霸蠻,一般語義是霸道蠻橫,蠻不講理,是惡劣做法的形容詞,也可寫作 蠻霸。
語例:
他這人霸蠻得很,不通情理。
他做事霸蠻、不公道。

強調式

強調式是“橫霸蠻”,湖南方言憤怒指責某人霸道蠻橫、不講公理的用詞就是 “橫ba蠻”或"橫ban蠻"。
例句:他(的做法)是橫霸蠻,呷得住人就(方言讀qia),強盜一樣。

湖南方言:巴蠻或拌蠻的誤寫

“巴蠻”或“拌蠻” :執拗

表示執拗的“巴(ba)蠻”或 “拌(ban)蠻” 語:長沙周圍方言讀作“巴(ba)蠻”,湘中、湘西南、湘南的方言讀作“拌(ban)蠻” 。
被作家周立波名著《山鄉巨變》等錯寫為“霸蠻”,其中的“”字導致嚴重誤解。
語義:指執拗即高度執著,在困難中吃得苦 ;因為認死理、不靈活,有時也指遇事不講理、一條道走到黑。
1)“巴(ba)蠻”:粘住目標不放手,其中的“”是粘住、執著、巴著不動(不是霸著不動)。
2)“拌(ban)蠻”:湖南方言裡“”也表示手工努力運作、用力運作,如“拌紅磚”的“拌”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普通漢語的攪拌意思。

“巴”並非“霸”

“ba蠻”是執拗即高度執著、不鬆手,其中的“ba”就是“巴”,“”是粘住、巴著不動、執著,而說成 “霸著不動”就把意思搞亂了。

誤寫廣泛傳播

因為湖南作家周立波名著《山鄉巨變》的誤寫,導致錯誤寫廣泛傳播。
其中的“”字導致嚴重誤解,把一個雙重性質的方言詞變成惡劣性質的普通漢語辭彙了。
舉例:
指勉強。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四:“這也是霸蠻讀呢。老駕不肯送,要他回家來作田。
指堅決、執拗。孫健忠《老“糧秣”新事》六:“其實他自己也知道,老五一霸蠻,莫說勸不住他,就是100 頭水牯也拖他不轉來的。”謝璞《二月蘭》:“他老說他夜裡作惡夢,夢見野豬吃盡了嶺上的包穀了,他霸蠻要上山來守護。”

不同側重點

典型湖湘方言,大意主要有三種側重點:
其一是指堅韌和執拗,認定方向就永不回頭。
其二是指勉強,勸導語“莫巴蠻”或 “莫拌蠻”指莫勉強、要量力而行、依理而行。
其三是指認死理、不講理,永不回頭容易成為一條道走到黑。

變形說法

“巴(或拌)點蠻” :錯寫成“霸點蠻”,意義不變。
孫健忠《甜甜的刺莓》20:社員保守落後,看不遠“, 如今搞農業技術革命,若不霸點蠻,只怕難得把他們往前頭路上引。”

霸和蠻的語義史

“霸”的語義發展演變歷史

《說文解字·月部》中已收有“霸”字:“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從月雨革聲。《周書》曰:‘哉生霸。’”今本《書·康誥》作“哉生魄。”段玉裁注引《正義》:“前月大,則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則三日始生魄。”段注云:“《漢志》所引《武成》、《顧命》皆作霸,後代魄行而霸廢矣,俗用為王霸字,實伯假借字也。”又雲:“霸魄疊韻。”《辭源》對“魄”字作如下解釋:“月初出或將沒時的微光,故做‘霸’。” 可知“, 霸”字的本義為農曆每月初始見的月亮(月光) ,後來假借古音同在五部且疊韻的“魄”字來表達這個語義。
探索“霸”的語義發展演變歷史,我們不得不先說到“伯”。“伯”有五種讀音,其一讀bà音《洪武正韻》必駕切,去禡。通霸。
“伯”作為古代漢語的常用詞在使用過程中語義不斷引申,義項逐步擴大,到春秋時期又引申為“諸侯的盟主”義。據統計《漢語大詞典》收錄義項達17 種之多,為區別不同的義項,加強表達的準確性“, 伯”便假借古音同在五部的“霸”來表示“霸主、稱霸”之義。
例:
①《荀子·成相》:“子胥見殺百里徙。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楊倞注:“伯讀曰霸。言一朝而霸也。”
②《漢書·陳勝項籍傳》:“於是韓生說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顏師古注:“伯讀曰霸。”
③《史記·齊太公世家》:“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而會諸侯踐土,朝周,天子使晉稱伯。”張守義正義:“[伯]音霸。”
④漢楊雄《解嘲》:“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霸。”
“霸”在先秦的古籍中已多次出現,並且表示“霸主、稱霸”義,這說明“霸”最遲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成為“伯”的專用假借字,此時“, 霸”以名詞性和動詞性的兩個相關義項為主,且用例以動詞義居多。
例:
①《論語·憲問》:“管仲相恆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②《孟子·盡心》:“孟子曰:‘五霸,假之也,欠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③《左傳·莊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復會焉,齊始霸也。”
④《國語·晉語四》:“[晉文公]遂伐曹衛,出轂戍,釋宋圍,敗楚師於城濮,於是乎遂伯。”
“霸”成為“伯”的假借字後,在“霸主、稱霸”之義上兩者並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漢書》時代。東漢時代“, 霸”由“稱霸”引出“贏得了,賽得過”義。
例:《漢書·王莽傳》:“有奇士,長丈,大十圍,來至臣府,曰欲奮擊胡虜,自謂巨毋霸,出於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瀕,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
南朝,“霸”引申出“稱雄,奪冠,超勝於人”義。
例:《文心雕龍·事類》:“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才必霸。”
元末明初,“霸”引申出“強行占據”義,並由此產生出“依仗權勢或實力橫行一方的人”義。
例:
①《水滸傳》第三十一回:“花和尚魯智深??在那裡打家劫舍,霸著一方落草。”
②《水滸傳》第三十七回:“我這裡有三霸,哥哥不知,一發說與哥哥知道。”
③《紅樓夢》第四回:“無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
據以上“霸”的語義演變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霸蠻”的“霸”義可歸於“超勝於人”的古義。

“蠻”的語義發展演變歷史

蠻,“蠻”的簡化字,《廣韻》:“莫還切, 平刪, 明。”《說文·虫部》:“蠻, 南蠻, 蛇種。從蟲,糹訁糹聲。”後來引申指“荒野遙遠, 不設法制的地方。”後又成為我國古代對長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
例:
①《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鴂:佰勞鳥。)
②《戰國策·秦策二》:“義渠君者,蠻夷之賢君,王不如賂之以撫其心。”
③《書·禹貢》:“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④孔傳:“以文德蠻來之,不制以法。”孔穎達疏:“鄭雲,蠻者聽從其俗,羈縻其人耳,故云蠻。”
⑤《禮記·賈捐之傳》:“《詩》雲:‘蠢爾蠻荊,大邦為仇’言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動為國家難,自古而來患之久矣,何況乃復其南方萬里之蠻乎!”
⑥清魏源《聖武記》卷七:“無君臣不相統屬之謂‘苗’,各長其部,割據一方之謂‘蠻’。”清初時,“蠻”引申為“粗野,強悍”義。
例:
①《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又恐怕張幼謙出去,被他兩家氣頭上蠻打壞了。”
②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凡專擅自恣者通謂之蠻。”
③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澄河邊上》:“澄河是咱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蠻,到底還是得聽咱們的指揮。”
“霸蠻”的“蠻”義可歸於“粗野,強悍”古義。“蠻”的“粗野,強悍”義,在文獻典籍中套用很廣泛。如:“蠻不講理”、“蠻纏”、“蠻牯子”、“蠻話”、“蠻勁”、“蠻力”、“蠻攀五經”、“蠻人”、“蠻性”、“蠻性子”、“來蠻的”、“蠻搞子搞” 等等。
①蠻不講理:蠻橫,不講理。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九:“在我們社會裡,也有少數不顧公共利益、蠻不講理、行兇犯法的人。”
②蠻纏:不講道理地糾纏。
劉半農《擬擬曲》之二:“他媳婦兒還不是那樣地糊塗蠻纏不講理。”
③蠻牯子:方言中多指粗野強硬的年輕人。“牯子”指出生不久的公牛。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說的是初生牛犢對外物沒有畏懼感。“蠻”恰巧繪出了“初生牛犢”的這種特性。
④蠻話:蠻橫的話。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六回:“我道:‘這個奇了,那裡鬧出這么一句蠻話來?’”
⑤蠻勁:粗猛的勁頭。
茅盾《多角關係》六:“二老板苦笑一下,知道這位洋貨店老闆,有幾分蠻勁。”
⑥蠻力:粗笨的氣力。
明袁宏道《竹枝詞》:“拽時蠻力強三虎,拋擲輕如一鳥毛。”
⑦蠻攀五經:指蠻橫不講理,卻硬拉一些大道理來掩護自己。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你又來了,這也是封建,那也是封建,有朝一日,你懷了毛毛,也會蠻攀五經地跟余家傑說:‘你為什麼要我懷孩子,自己不懷? 你太不講道理,一腦殼封建。’”
⑧蠻人:舊指未開化的南方少數民族。方言中則指粗野的人。帶有輕視的意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齊有宦者內參田鵬鸞本蠻人也。”
⑨蠻性:粗暴的性格。
許地山《解放者》:“他在軍隊里,蠻性越發發展,有三言兩語不對勁,甚至動手動腳,打踢辱罵,無所不至。”
⑩蠻性子:脾氣粗暴。
柳青《恨透鐵》:“這來娃是個蠻性子人。”
以上語詞中的“蠻”均為貶義。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霸”和“蠻”是一對意義很近的詞。因此在地處長江以南的湘方言區域,在辭彙的複音化過程中“, 霸”和“蠻”這對近義詞很容易就會被人們複合成一個詞,並且被廣泛地運用在口語中。所以我們認為“霸蠻”一詞應該屬並列結構,即通常所說的同義連用

巴蠻(拌蠻)精神

優點是執著

巴蠻或拌蠻("霸蠻")是一些湖南人的性格、精神。陳獨秀有一篇文章,叫《歡迎湖南人底精神》。陳獨秀是安徽人,他不會說這兩個字,但我們湖南人自己能體會出,是不是?你想吧,曾國藩一介儒生,從來就沒打過仗的,卻領兵出征,屢敗屢戰,最後打出個"無湘不成軍"來,是不是"霸蠻"?左宗棠抬著棺材進新疆,不向沙俄讓寸分,是不是"霸蠻"?蔡松坡以弱抗強,率兩千子弟兵和十萬袁軍死戰,是不是"霸蠻"?就連王船山居瑤洞四十餘年,寫成等身著作,沒有"霸蠻"的精神怕也不行。實際上,湖南人的許多性格,比如朱先生的訪談中提到的倔強、剛直、任勇、堅毅、豪俠、強悍,以及"特別獨立之根性",都可以總而言之曰"霸蠻"。"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是"霸蠻";"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也是"霸蠻"。"霸蠻"不是霸道,不是野蠻,是堅韌不拔,是果敢剛毅,是不怕鬼,不信邪,是"打脫牙齒和血吞","不到長城非好漢"。
霸蠻
毛澤東早在1920年就說過:"嗚呼湖南,鬻熊開國,稍啟其封。曾、左,吾之先民;蔡、黃,邦之模範。"曾?即曾國藩,左即左宗棠,蔡即蔡松坡,黃即黃克強。至於鬻熊,則相傳是楚人的祖先。也就是說,湖南人的精神,可以追溯到楚文化,但主要彰顯於近現代,並集中體現在曾左蔡黃(其實也包括毛澤東)這些先驅人物和領袖人物身上。近現代以前,"湖南人物,罕見史傳"。好不容易有個名叫劉蛻的湖南人在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中了進士,還要被稱為"破天荒"("破天荒"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不過,劉蛻雖然破了天荒,但真正讓國人對湖南刮目相看,還是在清代鹹豐、同治之後。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這是一撥;譚嗣同、唐才常,又是一撥;黃興、蔡鍔、宋教仁、陳天華,又是一撥;然後是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羅榮桓、任弼時等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正所謂"湘省士風,雲興雷震,鹹同以還,人才輩出,為各省所難能,古來所未有"(楊昌濟先生語)。其實,早在道光年間,邵陽人魏源即已應林則徐之請,編成了被日本維新志士奉為至寶的50卷《海國圖志》。日本人能夠取得明治維新的成功,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應該說也有我們湖南人一份功勞。

缺點是死板

勸導語“莫巴蠻”或 “莫拌蠻”指莫勉強、要量力而行、依理而行。
湖南人蠻勇有餘而靈活不足。這就常常會碰釘子。因此,以拌蠻為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有時也會對別人說:"莫巴(拌)蠻囉!"所謂"莫要巴(拌)蠻",就是莫死板,要"靈泛"一點。每一種文化精神其實都是要有"補結構"的。比如西方文化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就是一對"互補結構",中國文化的"憂患意識"和"樂感意識"也是。"霸蠻"的"補結構"就是靈泛。實際上湖南人當中,既不乏"霸蠻"的人,也不乏靈泛的人。湖南人對"霸蠻"和靈泛,也從來就是既肯定又批評。有時候他們讚美"霸蠻",有時候又欣賞靈泛。這也不奇怪。事物都有兩重性,就像一枚硬幣總有正反兩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