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川書院

震川書院

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江蘇巡撫陶澍為紀念歸有光,奏請道光皇帝于歸氏故居安亭建造震川書院。書院與菩提寺相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震川書院停辦,翌年毛怡源等於原址創辦新學,改名震川學堂,初為國小,1905年改為中學,兼設師範,名為蘇松太道立震川中學,是嘉定、崑山兩縣最早的中學。1906年又改為國小。現址為上海市嘉定區安亭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川書院
  • 地址:上海市嘉定區安亭中學內
書院舊址,震川書院由來,

書院舊址

震川書院舊址在現在的上海市嘉定區安亭中學裡。
震川書院始建於清朝道光8年(公元1828年),是為紀念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號震川)在安亭講學業績,為表彰其業績,由江蘇巡撫陶澍奏請道光皇帝御批建造的,安亭中學由“震川書院”發展而成。明末著名散文家歸有光會試落榜後,帶領妻女居岳父王致謙家,在“食美堂”講學達13年之久。歸有光(號震川)是崑山人,官至南京太僕寺丞,著有《震川文集》,卒葬金潼里(今崑山郵電局址)。
震川書院原有大小廳堂、戲台、庭院、房屋140餘間,院內古樹參天,花木茂盛,規模宏偉,環境幽雅。一進院門,書香四溢。可惜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被日機炸毀。
上海市嘉定區 安亭中學擴建時就把震川書院舊址劃歸學校,順理成章。但震川書院舊址邊上有一個菩提寺舊址,歷史更加悠久。另有兩口連通的井,據說還是南北朝時期的,還有兩株雌銀杏樹,歷史也很久遠,與震川書院的兩株雄銀杏樹南北呼應。在校園漫步,整新過的教學樓風格和諧,學校常年保持優美的綠化環境,翠樹、繁花、盆景時時有鮮,碑亭、曲橋、假山處處有景,魚池、荷池、蓮池個個有趣,古樹名木與四季特色花草交相輝映,歷史遺蹟與現代雕塑點綴校園。到處可以感受180年的歷史。
震川書院01震川書院01

震川書院由來

道光八年(1828年),陶澍受封江蘇巡撫,進宮拜見宣宗(道光)皇帝。皇帝正在認真讀《震川文集》,被文集中樸實情真的文章打動。帝對陶澍講,你到江蘇後,去訪問一下歸有光的後裔怎么樣。陶澍受命後即赴江蘇先辦公事,遂去崑山,由崑山知縣接待,並派人四處打聽,都沒有打聽到歸氏後裔有從文者。只打聽到歸氏後裔中有個叫歸天於的人,是個屠夫。陶澍見此不寧,要他到縣府比武,並改名玉吟,在縣裡給他安排了個武職小官。
陶澍又想怎樣才能去繼承歸氏書香,同時又不辜負皇帝之恩托。於是想為震川先生在崑山建造一所書院,一想又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正在思緒繁紛,躊躇不定時,他手下的幕僚就向他稟報:“離崑山數十里,有個“安亭”,那裡有個人叫張鑒,大家都稱他張寶三,在菩提寺東建造了“歸公祠”。內供奉歸有光先生的畫像,並在那裡又創辦“會文所”,召集四方文人到那裡研究學習歸有光文章,並常吟詩作文。”陶澍一聽,為之一振。接著因赴松江閱兵之際,彎道過安亭,駐節“歸公祠”召見張寶三,對張寶三建“會文所”聚文人一事進行嘉獎,並準備在這裡擴建震川書院一事委託張寶三去辦理。張寶三聽了之後暗自高興,但表面謙虛地回答:“小人無能為力。”陶澍說:“別急,我令四縣資助。”話畢,留張鑒一同用餐,很歡樂。而與陶澍同來的官員,只能站旁相待,莫能與焉。然後陶澍急奏本道光帝。陶澍想,皇帝要我辦的事,我現在已辦妥了,不知皇帝滿意還是不滿意。道光帝看了奏本後,自然高興,很快恩準。一個普通書院由皇帝御批這在全國恐怕僅此一所,可見它的規格之高。
張鑒受命於巡撫之委託,全力以赴,親自繪畫安排,樓台亭閣,池石花木,假山池壙,莫不位置適宜,布局合理,令能工巧匠均吐舌為之不及者。從道光八年破土至道光十一年,歷時三年竣工。竣工之日,張鑒在書院內大擺筵宴,名公顯宦不遠千里而來,四方來觀者紛至沓來,來書院的路上行人、馬車被堵塞,小小安亭萬人空巷頓時擁擠,河道舟楫為塞。一時各地的墨客騷人奇才異能之士都集中到這裡,有的吟詩高歌,有的揮毫作畫,各獻其技,蕭管徹雲,笙歌達旦,此亦極人生之樂事。這樣的場面,不說本縣當時先後建的十一所書院所沒有,即使全國所有書院亦少見。由於這樣的創舉,使震川書院之名氣已響徹華夏大地。
書院竣工後,張寶三在書院的後院又建造私人住宅居住,便於日常照料書院。後又與官府小姐成婚,一時,衣冠雜沓,車騎喧鬧,居然世家矣。不久晉升兩江總督的陶澍,再以閱兵過安亭來書院,其對書院落成,見之甚喜,總算在皇上面前有個交待了。於是令張寶三以門生禮見,並帶他同去閱兵,巡視海疆。凡所到之處,各地官員,見有位青衣便帽的人站在陶澍背後,不知為何人也,亦只好致禮唯敬,不敢怠慢。當是時,張寶三的聲譽已聞於大江南北。
道光十四年,時任江蘇巡撫林則徐視察吳淞江時,順道來書院:“初一日,甲子,執,吳橘生觀察由上海來,嘉定令與震川書院各董事俱來迎,有國子生張鑒字吟樓者,自丙戌歲承建以至於今,始終不倦。余接見畢,即肩與登岸”(林則徐日記)可見張寶三之聲望矣!“嗚呼!以偏僻之鄉,一書院之立而能若是此。豈張力之所能及哉?其殆天機一動,人即隨之而轉移。因張而識吏,因吏而解獄,解獄而得金,而構屋會文,購屋會文而但公之賞識,與陶公之委任,輾轉相因,書院遂因而我立。(王德森《創建震川書院記》)”書院之成,確有諸多機遇,諸多巧合。如果缺之其一,就沒有今天的震川書院。這是張寶三之功矣。
據先人相傳:張寶三是個奇人,他識字不多,常雇用一書記,平時他講,書記錄,連信件來往也是這樣。但是根據他口授之文,都很得口,成理成章。與貴人游,即席飛花行令,古詩成語應對不窮。人亦翩翩無俗態,不知其未嘗讀書也,又豁達豪爽。當時崑山縣令王應奎,以清高剛直致稱,聞知張寶三的情況後,說他不過是個地方土豪。張寶三知道後,遂即赴崑山,拜見縣令王應奎,王應奎見了昂首仰視,不屑一顧。寶三見之如若未知,以言辯說。張寶三隻講了幾句話就打動了王應奎,即轉傾倒,再認真聽寶三談論,句句在理,令王應奎折服。離別時,王應奎親自以禮送出堂屋,並答應捐邑田七百畝,以投書院為膏火資。“人不奇王之前倨而後恭,而奇張之能使王轉思為歡樂。(王德森《創建震川書院記》)”時至民國十三年冬,齊盧軍閥混戰以後,書院殘破,此時寶三已離人世,據老人回憶:這時張宅已衰廢,破屋中居住的是寶三兒媳(陳文述孫女),別人都叫他二少奶奶。聞亦能詩作文,負楚行吟。婚姜憔悴,不勝今昔之感。原來他有個兒子號拜庚,在書院內以拓書院碑帖為生,已早過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