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眼睛論

電影眼睛論

1923年,蘇聯首創的電影理論、創作方法和審美體系,亦是蘇聯紀錄電影的先鋒流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影眼睛論
  • 外文名:Kinoks
  • 成立時間:1923年,
  • 發起人:吉加·維爾托夫
  • 影響力:通過真實素材歌頌新生蘇維埃社會
  • 手段:影像和文字的蒙太奇來解釋事件
簡介,發起人介紹,影響力,理論背景,蘇聯電影的崛起,實踐作品,引領歐洲現實主義,視聽藝術的規則,

簡介

1923年,蘇聯首創的電影理論、創作方法和審美體系,亦是蘇聯紀錄電影的先鋒流派。十月革命和維爾托夫在《電影周刊》的編輯工作經歷,為電影眼睛派準備了成熟的意識形態條件。維爾托夫在1923年6月《列夫》第三期發表了宣言性文章《電影眼睛——人——革命》,提出“電影眼睛”就是“眼睛加電影家”、“我觀察”加“我思考”的創作觀念,主張電影攝影機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對敘事性電影,反對人為搬演,排斥演員、化裝、布景、照明和攝影棚中的藝術加工,認為可以通過蒙太奇技巧重新組織自然形態的實拍鏡頭,從而在意識形態的高度上表現“客觀世界的實質”,倡言電影必須成為“觀察的大師——眼睛看到的生活的組織者”,強調選擇重要的觀察瞬間的必要性,主張按照聯想原則和相應節奏組織素材,通過蒙太奇手法強化情緒感染力,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通過影像和文字(政治口號字幕)的蒙太奇來解釋事件的政治涵義。

發起人介紹

吉加·維爾托夫1896年1月12日生於比亞利斯托克,1954年2月12日卒於莫斯科,原名為考夫曼。父親為圖書館館員維爾托夫最初是未來派的作曲家(1916年寫過《聽覺實驗室》的曲子),以後在1918-1919年間當編輯,開始拍攝蘇維埃新聞片。1921年後,他組織"電影眼睛派",從1922年6月到11月主編了電影雜誌片《電影真理報》(共發行十二期)。1922年發表"電影眼睛派"宣言。1925年攝製:《列寧逝世一年》。1926年:《前進,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8年:《第十一年》。1929年:《帶攝影機的人》。1931年:《頓巴斯交響曲》。1934年:《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7年:《搖籃曲》。1938年:(與別里奧克合作)《謝爾蓋·奧爾忠尼啟則》。1941年:《在第一線》(紀錄片)。
電影眼睛論
維爾托夫,一位在1929年就膽敢判處世界電影死刑的創世紀天才。他驚人的先鋒電影理論是幾十年之後著名的"真理電影"和"直接電影"世界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的源頭。天才的命運總是不幸的,38歲的維爾托夫就被剝奪了創作的自由。然而,天才從來都是時間的殺手。在《電影眼睛》、《帶攝影機的人》、《熱情》、《列寧的三支歌》中,他天才的電影才華今天仍令人眩暈和驚嘆!維爾托夫老早就希望影片有聲。他根據他的“電影眼睛”的理論攝製的抒情的紀錄片,已變成了一種視覺化的音樂。在這種影片中,他經常加上一種交響樂式的解說詞,或一種嘈雜聲與音響的蒙太奇。這種畫面和語言分開的作法,直到今天,在紀錄片中還幾乎是一般的規則。

影響力

維爾托夫以“電影眼睛論”為旗幟,組成了“電影眼睛派”攝製團體,拍攝了新聞簡報式的《電影真理報》(1922—1924)以及《帶電影攝影機的人》(1929)、《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和《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4)等成功的影片,力求通過生活的真實素材歌頌新生的蘇維埃社會。
電影眼睛論

理論背景

20世紀初現代藝術創作觀念的變革,以及拼貼、實物組合和照片剪輯一類方法的湧現,是電影眼睛論的生成背景。電影從產生以來不斷發展和完善,1895年盧米艾爾兄弟的《工廠大門》只是單純的記錄生活,但是一次盧米埃爾兄弟的雇員弗朗西斯·杜勃利埃帶著攝像機拍攝各國的見聞和遊歷到了俄國,1896年5月26日成功拍攝了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的全過程,獲得好評。1898年由於去俄國拍攝沒有拍攝法國著名的“德雷弗斯”案件,受到了指責。於是他“虛構”講故事合成了“德雷弗斯”案件。從此之後人們意識到電影是可以虛構現實的,於是羅伯特·弗拉哈迪 用搬演的手法創作了著名的《北方納努克》。後來蒙太奇的產生使得電影可以通過排列鏡頭的順序表達不同的含義。雖然虛構拼接開創了電影的藝術手法,人們學會了用電影講故事但同時也缺乏了真實性。 而吉加·維爾托夫恰好又生在前蘇聯推翻沙俄統治建立新社會的時代。蘇聯電影誕生於1919年8月27日,這一天列寧簽署了一項法令,將舊俄的電影企業收歸國有。
電影眼睛論

蘇聯電影的崛起

蘇聯電影在開始時曾遭遇到嚴重的物質困難。有外國支持的白衛軍曾得到暫時的勝利,他們每天都在宣稱:“布爾什維克已面臨末日”。戰爭破壞了國民經濟,使蘇維埃電影工作者缺乏電力和膠捲,甚至缺乏足夠的糧食。電影導演人數大為減少,只剩下加爾金、查爾迪寧、比列斯基阿尼、柴可夫斯基等人,從事製片工作。在前線則有庫里肖夫吉加·維爾托夫和基賽拍攝新聞紀錄片。但就在內戰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蘇聯的導演也曾攝製了幾部故事片。庫里肖夫首先拍攝了《普雷特工程師的計畫》一片;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編寫和演出了影片《不是為金錢而生》和《小姐與無賴》。而熱里雅布日斯基所導演、由演員莫斯克文主演的《包里庫什卡》一片則是此時期第一部獲得顯著成功的作品。1922年和平恢復以後,國民經濟開始重建。列寧發出了這樣的號召:“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這一號召立即成為行動的綱領。製片廠開始恢復生產。戰前的技術家和藝術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了一部巨大的作品《阿艾里塔》,這部影片由普洛塔占諾夫導演,在“構成主義”式的奇特布景中拍成。但未來的蘇聯電影已在一些由政府支持的、青年人所組成的先鋒派團體中逐漸形成,其中有庫里肖夫的“實驗工作室”,柯靜采夫、特拉烏別爾格、尤特凱維奇格拉西莫夫組織的“奇異演員養成所”和吉加·維爾托夫組織的、最早出現的“電影眼睛派”。
電影眼睛論

實踐作品

1918年六月—1921年4月辦《電影周報》 、1919年編輯剪輯《革命的周年》、1920《查理津之戰》、1921年《內戰史》、《電影真理報》系列從1922年5月21日始,其23期共3年、1926年《前進蘇維埃》、1926年《在世界的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31《熱情頓巴斯交響》 (第一部有聲片)、1934年《關於列寧的三支歌》

引領歐洲現實主義

於技術的限制,電影眼睛派未能徹底貫徹自己的理論主張,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說:“他們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難以逾越的障礙,尤其因為當時的攝影機粗大笨重難以操縱。”但是,電影眼睛派的理論與實踐畢竟影響了後來的現實主義創作和美學流派囿,如讓·維果伊文思、格里爾遜、英國自由電影、新現實主義。60年代讓·魯什的法國的“真實電影”,以“電影眼睛派”為榜樣,創作了反映社會現實的影片,“真實電影”一詞就是“電影真理報”一詞的法文直譯。
電影眼睛論

視聽藝術的規則

吉加·維爾托夫在1916年作為未來派的音樂家時曾創立了一個“聽覺實驗室”,把留聲機錄下來的聲響加以剪輯,創作出一種無樂譜的“具體音樂”。1918年,維爾托夫成為蘇維埃最早新聞紀錄片《電影新聞周報》的編輯和剪輯師。隨後他通過新聞片的剪輯,製作了最早的歷史長片《內戰史》,還導演了幾部紀錄片,創辦了一種不定期發行的雜誌片,採用《真理報》的報名,起名為《電影真理報》。從1920年起,這位理論家就宣傳“電影眼睛”的優越性。他把場面調度、電影劇本、演員、攝影棚等稱之為資產階級的發明物,統統加以排斥,而主張只用“實況拍攝”的方法,即拍攝紀錄片或新聞片的方法。1923年後,維爾托夫和他的兄弟--攝影師米哈依·考夫曼一起鼓吹用不為被攝者所覺察的方法拍攝“生活即景”。在“電影眼睛派”看來,電影藝術只存在於解說詞(通過片內字幕)與蒙太奇之中。電影創作者的個性表現在紀錄資料的選擇、並列、新的時間空間的創造,以及作為理論家的維爾托夫想從中建立科學法則的一切創作方法。
電影眼睛論
維爾托夫在拍了那部為卓別林非常欣賞的《頓巴斯交響樂》(1931年)以後,又拍了一部傑出的作品--《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4年)。為了攝製這部影片,他蒐集了所有關於紀錄這位已經逝世的偉大政治家的影片和唱片,在第二支歌曲里用傑出的蒙太奇手法把它們剪輯在一起。第三支歌曲描寫社會主義的建設,充滿優美的抒情情調。第一部分以中亞細亞一支民歌為內容,是最成功的一個插曲。它通過非常鮮明的形象和節奏感,描寫原來殖民地的人民獲得了解放,而且明顯地表現了作者所規定的整部影片的主題,即“從過去到將來、從奴隸生活到自由生活的全部過程”。
有聲電影的出現使維爾托夫能把他從1922年來倡導的“電影眼睛”和“無線電耳朵”結合起來,形成音畫對位蒙太奇。他雖拒絕表現個人英雄,在各種主題上卻能把民眾轉化為個性化的英雄。但在《搖籃曲》一片(1937年攝製)以後,他的理論受到猛烈的攻擊,以致到他故世之前只拍了幾部作為任務的影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