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洗印

電影洗印 (cine-film processing and printing)是電影膠片的沖洗(化學加工)、組接和印片複製工作。 電影洗印到最後印出大量發行放映拷貝,要經過近50個處理步驟,歸納起來可概括為 7個主要工序:工藝查驗與質量控制;洗片加工;半成品與成品鑑定;印片與配光;剪接合成;翻正片、翻底片製作;製作大量發行拷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影洗印
  • 外文名:The film develop
  • 實質:大量發行拷貝
  • 特點:翻底片製作
簡介,工藝查驗與質量控制,洗片加工,半成品與成品鑑定,印片與配光,印片工序的職責,印片機,配光工序的基本任務,光號,彩色片配光調色,彩色配光機,剪接合成,翻正片、翻底片製作,製作大量發行拷貝,

簡介

電影洗印 ,簡而言之就是電影膠片的沖洗(化學加工)、組接和印片複製工作。

工藝查驗與質量控制

負責這方面工作的機構通常叫查驗室,它的工作任務包括:控制沖洗藥液,測定膠片性能,檢查洗片、印片的物理機械條件。
為了保持洗片藥液的穩定,查驗室需經常對洗片機中各種溶液的化學成分進行化學分析,如偏離指標則需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調整,此外,還需對每批購進的配製加工溶液的原料藥品進行純度分析,對配好的工作液和補充液的化學成分進行定時分析。除了採用化學分析手段檢測加工溶液中各種藥品的含量外,還需通過感光測定技術(用一條控制感光帶,在所要檢測的溶液中,按規定條件沖洗加工)評定其顯影效果。
對於各類感光膠片,要按合乎推薦規範的實際顯影條件,進行感光測定試驗,並作其他化學、物理和機械性能以及幾何尺寸等抽樣檢查。根據感光測定結果,確定達到規定(或選定)顯影程度的顯影加工條件;推薦攝影負片的實測感光度、曝光寬容度、反差特性等實用參數,供攝影者進行實拍試驗,確定曝光控制基本依據。對印製用膠片,主要是印製大量發行拷貝用的正片,通過同一規範的實際顯影加工條件,以若干乳劑號、軸號(保持感光性能一致的最小單位是一個乳劑軸號)為一批,分批進行感光測定試驗,取得特性數據後,按性能分組排列,分別推薦印片曝光條件相對差異參數,供印片生產使用。
工藝查驗人員還需經常檢查洗片溫度、速度、補充液流量以及印片機光量等物理方面的條件。

洗片加工

感光膠片經攝影或印片曝光而形成潛影,再經顯影等化學處理過程才能顯現出影像。經攝影曝光的負片,沖洗加工後即成為畫面原底。在沖洗加工過程中要保持工作條件的穩定,保持底片的高度清潔和無機械損傷。
洗片工序除進行畫原底顯影加工外,還要分別承擔各種彩色和黑白複製片的加工任務,如由磁性原聲帶轉錄的光學聲底片、字幕底片、供大量複製用的翻正片和翻底片直至最後的大量發行拷貝。
影片的沖洗加工是在洗片機上進行的。洗片機由輸片系統、藥液系統、乾燥系統和控制系統 4個部分組成(見電影洗片機)。

半成品與成品鑑定

影片製作的最終成品是供發行放映用的拷貝。除此之外,一切在製作過程中的影片均稱為半成品。為了自始至終把握影片製作過程中各環節的質量狀況,半成品和成品都要依照標準要求進行技術鑑定。
畫原底經顯影加工後,所要進行的技術鑑定項目包括:攝影的曝光控制狀況、聚焦清晰狀況、畫面完整性、干擾物介入情況、畫面穩定性和其他機械性損傷,洗片加工的顯影程度、畫面勻淨度、機械性損傷及細微表觀質量,膠片原材料弊病等等 凡經鑑定不合格的“鏡頭”片卷一般均捨去,不印樣片。通過初檢的畫原底,印出樣片後再經放映鑑定,最後確認是否合格可用。對於光學聲底,主要檢測聲跡影像的光學密度、清晰性和聲跡在膠片上的標準位置和表現質量。對於其他經過印片複製的半成品和成品,則著重檢查其印片成像質量如色彩、密度、影調反差控制等項。

印片與配光

印片工藝由印片和配光兩個步驟組成。畫底上的影像要通過印片機的光源投射系統和光色與光通量調節控制系統,透射到承印膠片上轉印成正像(潛影),這個過程叫做印片;為達到印製影像所要求的色彩、密度效果,須根據畫底密度、印製用膠片性能以及印片機性能等一系列有關參數來預先給定曝光條件,這一工作稱為配光。

印片工序的職責

印片工序的職責是印製工作樣片、校正拷貝、標準拷貝、翻正片、翻底片及大量發行拷貝。根據片種的不同,印片時常分別採用不同型式的印片機。如:由畫原底印正片和印製翻正片、翻底片時,宜採用間歇式接觸印片機,它靠抓片機構以間歇運動方式傳輸膠片,底片與正片緊緊相貼同時運行,逐格地在精確定位後進行曝光。這類印片機所印出的畫面清晰度較高,而且大多具有印製漸隱、漸顯、疊化、套印等技巧處理的功能。印製大量拷貝時宜採用連續式接觸印片機,它靠輸片齒輪連續傳輸膠片,使相互緊貼的底、正片以均勻速度通過印片窗接受曝光。它的運轉速度可以很快,故生產效率較高。在欲改變原底畫面尺寸時(縮小與放大),應採用光學印片機。光學印片機也有間歇式和連續式兩種類型,前者適用於製作中間片,後者專用以製作大量發行拷貝。光學印片機也可用於等畫幅印片。此外,還有專供技巧處理使用的光學技巧印片機,它具有多種特殊技巧的印片功能,可完成要在後期製作中處理的各種綜合技巧效果。

印片機

印片機應具有印片光源的光度和光譜成分調節機構。印製黑白片時,調節光度就可以滿足工作要求;印製彩色片時,除了調節光度外,還需要調節光源的光譜成分以校正印片色彩。根據校色裝置的不同,可把彩色印片機分成加色光和減色光兩大類:加色光印片機是通過紅、綠、藍三原色濾光器將印片光源分解成 3束原色光,用光閥分別改變三原色的光通量,以改變其光譜成分;減色光印片機採用深淡不同的黃、品紅和青 3種補色濾光片的不同組合改變光源的光譜成分。由於加色光印片的色彩效果較好,故現代的彩色印片機多採用加色光印片(見電影印片機)。

配光工序的基本任務

一部影片通常由數百個鏡頭組成。由於場景環境、照明條件、藝術氣氛要求不同,攝影曝光控制誤差以及膠片性能與洗片加工的變動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各鏡頭之間的影調、密度和色彩都難得完全一致。因此,在印片前配光人員首先要對此進行調整和校正。配光工序的基本任務是通過調整印片曝光量和光源的光譜成分,使各個鏡頭的影調和色彩能根據劇情環境的要求恰當地表現出來,並根據各“鏡頭”間的相互關係,使影調、密度與色彩相互銜接與協調起來。

光號

印片需要的各種不同的曝光量靠改變光號來獲得。光號是表示印片曝光量相對變化的單位。傳統上規定一個光號的變化相當於曝光量對數差為0.05,一般老式印片機上備有21個光號。新式加色光印片機將一個光號曝光量對數值的變化改為 0.025(即每改變一個光號曝光量相差約6%),備有50個光號,靠裝在紅、綠、藍 3條光路上開度可精確按比例改變的光閥提供。印片時,按配光員所預定的光號,用程式帶控制,使 3個光閥自動調整各自的開度以提供所需的曝光條件。

彩色片配光調色

彩色片配光調色的基本原則是:印出的正片偏什麼顏色,在印片光源上就要增加與偏色相同的色光來校正。例如印出的畫面偏紅,說明畫面中青染料不足或黃色和品紅色染料過多,可根據畫面的深淺,增加印片光的紅光成分以促成青染料的增長,或者降低藍、綠光的成分,使黃色和品紅色的染料相應降低(見多層內偶彩色片)。
配光方法有經驗鑑別與試片結合法和電子分析儀配光法兩種。黑白片的色調單一,只需調節影像的深淺,採用經驗鑑別配合以少量的試片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結果。彩色片,由於底片上負像的色彩是與被攝景物色彩相對應的補色,並受所含色罩對色彩辨別的干擾,單憑經驗配光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宜採用電子分析儀和試片校色法配光。
以試片為主的彩色配光法,需先從各個鏡頭剪取幾個有代表性的多餘畫格(一般為12格)作為試樣,把這些畫格按序組接成能代表正式底片的“小底片”。將小底片在印片機上印出正像試片小拷貝,然後根據小拷貝上各個鏡頭影像的深淺和色彩,逐一地調整印片條件,然後再進行試印。照此循環操作,直至得到滿意的效果後,才動用正式底片試印校正拷貝。這種配光方法的優點是不需另行投資增加配光設備,又可保護正式底片少受磨損。缺點是費時較多、工效不高。

彩色配光機

現代彩色印片配光,多採用電子彩色分析儀,亦稱彩色配光機。它是一種能將輸入的畫底負像,通過電子極性反轉輸出,在螢幕上顯示出正像的色彩與影調的模擬試驗儀器。配光時只需在底片影像輸入後,操作分析器的調色控制鈕,即可校正顯示器上影像密度和色彩平衡,並由曝光控制盤的讀數直接得出印片時所需的光號值(見電子配光機)。利用電子彩色分析儀配光,可以省時,省試片消耗,並可隨著印片條件的調整與改變及時看到畫面色彩的細微變化,更利於選取獲得最佳色彩再現的相應光號條件。

剪接合成

從畫原底印得的工作樣片,在攝影工作結束後,由正片剪輯部門按分鏡頭劇本、場記表對照鏡頭號進行藝術剪輯,並在剪輯完成樣片的基礎上進行混合錄音。在雙片(聲音與面面)套合審定之後,即可由磁性混合原聲(對話、音響效果和音樂的完成綜合聲帶)轉錄成光學聲底片。洗印部門的剪接任務是:根據鏡頭表和剪輯完成的樣片進行畫底剪接,剪接好的底片畫格應與剪輯完成的樣片完全一致,最後按本(卷)號進行聲底、畫底的套合,達到聲畫同步。此外,對於需要作鏡頭間連線技巧處理的部分,還要採取專門的剪接措施,較複雜的疊印(包括片頭序幕場景與演、職人員字幕疊印)還得單作翻底代替接入。有些戲曲、歌劇類影片還需在畫面下邊印出與聲同步的唱詞字幕。這種疊印也需要進行套底合成。

翻正片、翻底片製作

一部影片剪輯完成通過藝術和技術審定,並完成了聲畫套底合成後,即可進入從校正拷貝到標準拷貝的製作階段。校正持貝是聲、畫具備的完整拷貝,它是用以通觀整部影片的影調色彩,作進一步校正處理的依據,並通過它檢查聲畫同步、疊印、技巧效果以及其他各項技術指標。校正拷貝經過製作修正和放映審定後,轉入標準拷貝的製作。標準拷貝要符合如下要求:各項技術指標合乎規定;影調銜接;色彩諧調飽和;密度適中;環境氣氛與藝術效果符合創作要求;整部拷貝的畫、聲質量堪作該影片以後印製大量拷貝的標樣。
原底片是電影藝術創作和攝製投資的集中體現與結晶,往往具有長期保存的價值。為了免於損傷,一般不以它印製大量發行拷貝,僅用它製作翻底片,用翻底片印製大量拷貝。翻底片的製作方法有:翻正翻底法、反轉翻底法和分色翻正(黑白)──彩色翻底法(見翻正片翻底片)。最常用的是第一種,第三種只在印製需長期保存的題材的影片時使用。
翻正和翻底的製作須採用成像質量良好的精密印片機,選用感光性能完美的感光材料,嚴格控制加工條件,準確恰當地選定曝光條件,通過感光測定控制畫面密度,以獲得與原底片質量儘量相近的印片效果。

製作大量發行拷貝

在翻底製作完畢並作出標準翻底拷貝後,轉入大量拷貝製作階段。
大量拷貝的主要印製過程是:決定印片條件、印片、洗片、質量檢驗與鑑定、整理包裝。貫穿整個過程的檢驗工作有技術條件監測與控制。
一部影片需使用許多軸號的正片來印製大量拷貝,在印片前,必須連續不斷地為即將使用的各不同軸號的正片定出最佳印片條件(這一工作叫做接軸號),使所印出的拷貝儘量與標準拷貝一致。
工藝條件的監控包括:印片光源及光號的檢查,藥液成分的分析調整,洗片溫度、時間、藥液循環和補充量的控制,洗印條件感光測定檢查。洗印工作應在潔淨無塵的空調環境中進行,對所用的設備和器物必須十分注意其完好及清潔,以防髒物聚集污染影片和造成劃傷。所用的底片,在印一定數量拷貝後,應進行清洗(一般在超音波潔片機中進行),以除去積塵。
印製過程要有中間檢查(包括對所用底片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加工完畢的成品,要逐本通過放映鑑定(可採取快速放映檢查方式),以防止不合格的影片出廠。通過鑑定的影片,最後由成品整理部門包裝發行。
電影洗印技術的發展動向 時代的進展對電影洗印的要求集中於兩點──優質、快速。把計算機套用於洗印加工的質量控制和技術管理是洗印工藝控制現代化進程的一項標誌,也是實現優質、快速的重要保證。
微機在感光測定、電子配光、印片條件存儲與變換啟、停控制等方面以及在洗片機設備上的套用已較常見,在洗印工藝控制方面的套用還在發展,在感光測定與洗印加工條件的測算輸出方面的套用已較定型。隨著洗印加工速度的提高與工藝控制、質量要求的日益嚴格,計算在洗印機工作中的套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電影洗印工作的另一發展是逐漸擴大了業務範圍。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磁性錄像技術開始成熟以來,感光膠片不再是記錄影像的唯一媒介,電視部門在逐漸用磁性記錄材料取代傳統的感光膠片。70年代以後視頻影像與感光影像互轉設備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視頻技術滲入電影的進程 因此在一些電影洗印廠逐漸增設了膠(感光)、磁(視頻)影像互轉的製作業務 80年代已有具備一定質量水平的轉換製作方式與設備供生產使用,從感光膠片到錄像磁帶的影像轉換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所轉錄的影像質量已可滿足在電視螢幕上播映的要求,許多電影洗印部門已正式並大量地開展了這項業務。至於從錄像磁帶到感光膠片的轉換技術,由於受到視頻制式的限制,所轉印的影片質量一般還不能滿足專業電影的要求。近幾年來,高清晰度電視的研製成功,使視頻影像質量大為提高,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套用於影片的攝製工作,高清晰度磁轉膠技術也會隨之在洗印部門得到相應的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