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鳥屬

雷鳥屬

雷鳥屬(學名:Lagopus):共有3種。是典型的寒帶鳥類,終年留居在嚴寒的北方,由於長期在冰雪中生活,形成一系列適應凍原生境的特性,例如腿上的毛被厚而長,一直覆蓋到腳趾;腳距周圍有很多長毛,這樣既保暖,又便於在積雪上行走而不至於下陷;鼻孔外披覆羽毛,可抵擋北極的風暴,也有利於向雪下啄取食物。

雷鳥嘴粗壯而短,善挖食雪下根莖,幾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以苔蘚、植物的嫩芽,嫩枝和根等為主食,冬季時藏在雪穴中躲避北極的暴風雪。雷鳥是全球性分布的鳥類,從北極凍原地帶,直至森林及森林草原帶,遍布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屬物種,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雷鳥屬是典型的寒帶鳥類,四季換羽。雄鳥在婚後和冬季之前,夏羽和冬羽完全更換新羽,而春羽和秋羽只是局部替換;雌鳥每年3次換羽,婚前不換羽。雷鳥的冬羽與大地的銀裝一致,雌、雄均全身雪白,除中央1對尾羽黑色外,其餘為白色。春回大地,冰雪融化,雄鳥的頭、頸和胸部也換成了有栗棕色橫斑的春羽。雄鳥繁殖前還有換“婚羽”的習性,用華麗的羽飾來博得雌鳥的青睞。夏天大地披上了綠裝,雷鳥上體又換成了黑褐色,具棕黃色斑紋。秋季植被枯黃時,羽毛換成黃栗色。終年留居在嚴寒的北方,由於長期在冰雪中生活,形成一系列適應凍原生境的特性,例如腿上的毛被厚而長,一直覆蓋到腳趾;腳距周圍有很多長毛,這樣既保暖,又便於在積雪上行走而不至於下陷;鼻孔外披覆羽毛,可抵擋北極的風暴,也有利於向雪下啄取食物。雷鳥嘴粗壯而短,善挖食雪下根莖,幾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以苔蘚、植物的嫩芽,嫩枝和根等為主食,冬季時藏在雪穴中躲避北極的暴風雪。

棲息環境

冬季的雷鳥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凍原地帶、凍原灌叢森林和多岩石的草甸地帶,非常耐寒。喜歡在樹林中活動,有時也到農田地帶。

生活習性

雷鳥非常耐寒。喜歡在樹林中活動,有時也到農田地帶。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動,冬季甚至可達百隻以上。活動範圍廣,冬季會進行長途遷移。由於長期在冰雪中生活,形成一系列適應凍原生境的特性,例如腿上的毛被厚而長,一直覆蓋到腳趾;腳距周圍有很多長毛,這樣既保暖,又便於在積雪上行走而不至於下陷;鼻孔外披覆羽毛,可抵擋北極的風暴,也有利於向雪下啄取食物。
雷鳥與一般鳥類不同,北方地勢平坦,因嚴寒又缺乏植被,雷鳥沒有天然隱蔽所,它四季換羽正是生存適應和自然選擇的結果。很早就引起動物學家的注意,成為研究物種進化與自然選擇的典型例子。雌鳥羽色不如雄鳥艷麗,便於隱蔽自身和保護幼雛。
是典型的植食鳥類,很少吃昆蟲。但所食植物隨季節不同也有變化,冬季和早春食植物芽苞和微枝,夏季吃綠葉,夏末和秋季吃草籽和漿果。植物以樺、楊、柳等為主。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美北部,歐亞大陸北部,包括白俄羅斯、加拿大、中國、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芬蘭、德國、愛爾蘭、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蒙古、挪威、俄羅斯聯邦、西班牙、瑞典、安道爾、奧地利、法國、格陵蘭島、冰島、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列支敦斯登、斯洛維尼亞、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士、塔吉克斯坦、英國、美國。
岩雷鳥岩雷鳥

繁殖方式

在中國的繁殖期是4-5月,1雌配1雄,兩性共同築巢。巢置於地面草叢中或灌木下,為1橢圓形小坑,深40-80毫米,徑100-200毫米,內鋪少量枯枝、草葉和殘羽。每窩產卵8-12枚,淡黃色,滿布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0-48×30-33毫米。雷鳥是重要的獵禽,肉味鮮美,絨羽價值高。但分布有限,數量不多。

下屬物種

雷鳥屬(3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Lagopus lagopus
Linnaeus, 1758
2
Lagopus leucura
Richardson, 1831
3
Lagopus muta
Montin, 1776

種群現狀

該屬物種分布範圍廣,繁殖能力強,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均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