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

《雷雨前》是現代文學家茅盾於1934年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夏日的悶熱和雷雨降臨前的景象描寫,寫實與象徵、現實與理想相結合,表達了自己對舊世界的厭惡與對新世界的期待,表現出了作者對於革命的堅定信心。這篇文章選材嚴格,布局有致;一些形象化的比喻,緊扣文章的思想內容,用得十分貼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雷雨前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茅盾
  • 作品出處:《漫畫生活》月刊1934年第1期
  • 創作時間:1934年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雷雨前
清早起來,就走到那座小石橋上。摸一摸橋石,竟像還帶點熱。昨天整天裡沒有一絲兒風。晚快邊響了一陣子乾雷,也沒有風,這一夜就悶得比白天還厲害。天快亮的時候,這橋上還有兩三個人躺著,也許就是他們把這些石頭又困得熱烘烘。
滿天裡張著個灰色的幔。看不見太陽。然而太陽的勢力好像透過了那灰色的幔,直逼著你頭頂。
河裡連一滴水也沒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烏龜殼似的。田裡呢,早就像開了無數的小溝——有兩尺多闊的,你能說不像溝么?那些蒼白色的泥土,乾硬得就跟水門汀差不多。好像它們過了一夜工夫還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熱氣吐完,這時它們那些扁長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煙一樣的東西往上冒。
站在橋上的人就同渾身的毛孔全都閉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嘔出什麼來。
這一天上午,天空老張著那灰色的幔,沒有一點點漏洞,也沒有動一動。也許幔外邊有的是風,但我們罩在這幔里的,把雞毛從橋頭拋下去,也沒見他飄飄揚揚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氣的大筒里似的,人張開兩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進來只是熱辣辣的一股悶。
汗呢,只管鑽出來,鑽出來,可是膠水一樣,膠得你渾身不爽快,像結了一層殼。
午後三點鐘光景,人像快要乾死的魚,張開了一張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條縫!不折不扣一條縫!像明晃晃的刀口在這幔上划過。然而划過了,幔又合攏跟沒有划過的時候一樣,透不進一絲兒風。一會兒,長空一閃,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縫。然而中什麼用?
像有一隻巨人1的手拿著明晃晃的大刀在外邊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這巨人已在咆哮發怒;越來越緊了,一閃一閃滿天空瞥過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邊來了巨人的憤怒的吼聲。
猛可地閃光和吼聲都沒有了,還是一張密不通風的灰色的幔。
空氣比以前加倍悶!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會猜想這時那幔外邊的巨人在揩著汗,歇一口氣;你斷得定他還要進攻。你焦躁地等著,等著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閃電光,那隆隆隆的怒吼聲。
可是你等著,等著,卻等來了蒼蠅2。它們從齷齪的地方飛出來,嗡嗡的,繞住你,釘你的塗一層膠似的皮膚。戴紅頂子像個大員模樣的金蒼蠅3剛從糞坑裡吃飽了來,專揀你的鼻子尖上蹲。
也等來了蚊子,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經,或者老秀才讀古文。蒼蠅給你傳染病,蚊子卻老實要喝你的血呢!
你跳起來拿著蒲扇亂撲,可是趕走了這一邊的,那一邊又是一大群乘隙進攻。你大聲叫喊,它們只回答你個哼哼哼,嗡嗡嗡!
外邊樹梢頭的蟬兒4卻在那裡唱高調:“要死喲!要死喲!”
你汗也流盡了,嘴裡幹得像燒,你手腳也軟了,你會覺得世界末日也不會比這再壞!
然而猛可地電光一閃,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邊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轟隆隆,轟隆隆!他勝利地叫著。胡——胡——擋在幔外邊整整兩天的風開足了超高速度撲來了!蟬兒噤聲,蒼蠅逃走,蚊子躲起來,人身上像剝落了一層殼那么一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長空飛舞。
轟隆隆,轟隆隆,再急些,再響些罷!
讓大雷雨沖洗出個乾淨清涼的世界!

作品注釋

1.巨人:指革命力量。
2.蒼蠅:指特務。
3.金蒼蠅:指腐朽官僚。
4.蟬兒:指當時高唱亡國論的人和一些逃避現實的消極悲觀主義者。

創作背景

20世紀30年代初期,是中國革命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已踏入中國,而國民黨反動派打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旗號,對中央蘇區和進步力量實行殘酷的圍剿;同時,封建軍閥、貪官污吏氣焰囂張,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整箇中國正處於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另一方面,中國革命已經逐漸走出大革命失敗時的低潮,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斷掀起、不斷深入。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正在成為全國進步力量的核心,一次次革命風暴的醞釀與爆發,將衝破壓抑中國人民的沉悶空氣,讓人看到希望。茅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作了《雷雨前》,並發表於1934年《漫畫生活》月刊第1期。

文學賞析

《雷雨前》全文可分四大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像要嘔出什麼來”),為了表達深刻的思想,作者採用由遠及近的方法,選取了三個富有特徵性的事物。作者先描寫了雷雨前長期乾旱的嚴重情況。由於久旱,天氣悶熱得特別厲害,人們在晚上只得到露天的橋上去睡覺。在這種情況下,天呢,“張著個灰色的幔”,籠罩得十分嚴實,並且“太陽的勢力好像透過了那灰色的幔,直逼著你頭頂”,更增加了悶熱;地呢,河水乾涸,田土龜裂,泥土乾白,一片荒蕪景象;人呢,全身的毛孔就像全都閉著,“心口泛淘淘,像要嘔出什麼來”似的,感覺十分煩悶。整個世界都非常悶燥。這裡,作者用象徵的手法,以久旱來概括1927年到1934年期間中國社會的黑暗生活,把“灰色的幔”和“太陽的勢力”作為人們的對立物來描寫,實際上是指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人們嘔心的感覺正是當時生活在國統區人民思想情緒的寫照。作者用寫景的方法,表達了這層思想內容。
第二段(從“這一天上午”到“天加倍黑”),作者寫了大雷雨來臨之前的最煩燥、最悶熱的時期,集中力量描寫了“灰色的幔”籠罩下的世界的具體情況。這裡沒有風,“把雞毛從橋頭拋下去,也沒見他飄飄揚揚踱方步”;這裡似乎沒有空氣,有的只是“熱辣辣的一股悶”。雖然,有時“長空一閃”,“灰色的幔”一二次裂開了縫,但由於“幔”的力量強大,結果“跟沒有划過的時候一樣”,透不進一點兒風。雖然這時“巨人”在怒吼、咆哮,但在“巨人”到達之前,這裡仍是“一張密不通風的灰色的幔”,而且比以前加倍厚,空氣加倍悶,“天加倍黑”!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期。作者用生動具體的形象曲折地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示了自己對黑暗世界的最憎惡的感情。
第三段(從“你會猜想”到“你汗也流盡了……”),文章細針密線,描寫了人們在這最煩躁、最悶熱時期的境遇。一方面,人們堅信著革命巨人在“揩著汗,歇一口氣”,並焦躁地等著那“大刀的一閃電光”,“隆隆的怒吼聲”的進攻。但是,另一方面卻遭受著反動派各種各樣勢力的圍攻。你看,蒼蠅“從齷齪的地方飛出來,嗡嗡的,繞住你,釘你的塗二層膠似的皮膚”;“戴紅頂子像個大員模樣的金蒼蠅”則“從糞坑裡吃飽了來,專揀你的鼻子尖上蹲”;蚊子“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經,或者老秀才讀古文”似地向你嘮叨、進攻。它們無論是直接釘你的皮膚,還是“念經”似的“哼”也好,目的都是要“給你傳染病”,“喝你的血”,把你致於死命的,不僅如此,逃避在樹梢頭的蟬還在那裡唱高調:“要死喲!要死喲!”散布消極悲觀的情緒,麻痹人們的鬥志。整個環境真是烏煙瘴氣,一團糟,比世界的末日還要壞。人們在這種種的壓迫下,“汗也流盡了,嘴裡幹得像燒”,“手腳也軟了”。這裡,作者用諷刺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當時國統區的階級鬥爭,對國民黨反動派迫害革命人民的殘暴罪行,進行了強烈的諷刺和詛咒。
第四段(最後兩個自然段),儘管雷雨前的世界極端煩悶、黑暗,但革命的大雷雨終於來到了。它來勢猛、風力足、力量大,“電光一閃”,“照得屋角里都雪亮”,而且“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一切反動的蟬、蠅、蚊都逃的逃,躲的躲,銷聲匿跡。人們接受了革命大雷雨的洗禮,“身上像剝落了一層殼那么一爽”。這時,作者抑制不住自己興奮的心情,像高爾基在《海燕》的結尾一樣,高聲讚美:“轟隆隆,轟隆隆,再急些,再響些罷!讓大雷雨沖洗出個乾淨清涼的世界!”對革命高度的熱情、無限的希望、熱烈的讚美,把文章的思想提到了最高點。
《雷雨前》全文一千二百字左右,字數少,照理容量不大,但它卻概括了比較長的歷史時期,表達了十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這和作者語言的簡煉,善於運用象徵的手法狀物抒情,寓情於景,使景物描寫緊扣文章的思想是分不開的。此外,作者選材嚴格,布局有致,由遠而近,由近而遠,一層一個意思,一層深似一層,眉目十分清楚。一些形象化的比喻,緊扣文章的思想內容,用得十分貼切,有助於思想內容的表達。

名家點評

已故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秦似《文筆精華·名家筆下的景》(第2版):作者把雨前沉悶的天比作一張灰色的幔,把電閃雷鳴比作挑開這幅灰幔的巨人的刀光劍影和憤怒吼叫,設喻貼切生動,又富有象徵意義,動人心魄,發人深思。
現代詩人黃曼君、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朱壽桐《中國現代文學史》:如《雷雨前》先渲染暴風雨到來之前令人窒息的沉悶氣氛,然後描寫雷雨到來時壯觀的景象,並在轟隆隆的雷聲中喊出“讓大雷雨沖洗出個乾淨清涼的世界”的理想。作品以象徵手法表達了對革命風暴和勝利前景的期待。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宏《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茅盾卷》:總之,《雷雨前》之所以極富激情與衝力、具有強勁的心靈震撼力與戰鬥鼓動性,這與作者對各種藝術手法很好的把握運用密切關聯。可以說,作品的意境美以及在象徵、對比手法等方面的運用,成功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現代作家。1920年與鄭振鐸葉紹鈞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同時大量翻譯介紹了蘇聯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進步文學。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革命鬥爭。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化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等。著作有長篇小說《子夜》,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多部。現有《茅盾文集》十卷等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