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陽書院

雷陽書院

雷陽書院,是古海康教育機構。重建址於明代,清光緒年間曾為廣東六大書院之一。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書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陽書院
  • 類型:古海康教育機構
  • 地區:廣東
  • 重建時間:明代
簡介,形成與發展,萌芽,大規模重建於明清,修葺,定名,發展,

簡介

雷陽書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可溯源到元朝至元年間創定“雷陽書院”稱謂,據《海康縣續志》卷七·學校五·序三至七,始於元朝開始時的至元年間(即公元1279至1280年間)。明代1636年(崇禎九年),海康城外“懷蘇亭”北,郡守朱敬衡等興建雷陽書院(重建院址)。1904年改辦師範專業,1935年改為廣東省立雷州師範學校,1978年升格為雷州師範專科學校。雷陽書院,萌芽時代的院址起始於宋,即今雷州城隍廟內。
雷陽書院,滲透著海洋文明痕跡。於是,雷州,享有“書院之鄉”的美譽。因為,其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中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09°44′-110°23′,北緯20°26′-21°11′。東瀕南海,西靠北部灣,北與湛江市郊、遂溪縣接壤,南與徐聞縣毗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23度C,很適合孕育古雷州文化。

形成與發展

萌芽

雷陽書院,其源頭起始於“雷州宋代官辦教育”。北宋,雷州“府學”形成規模。《海康縣教育發展史略》(張景超、張文狀)云:“真正的官辦教育始於北宋時的雷州府學的設立。北宋慶曆4年(1044年),在縣城城隍廟內設立府學,是官辦學校的開始。府學的規模較大,內藏有少量圖書,教學方法相對靈活多樣,教師與學生互相提問,學習教材以儒家經籍為主,學生大多來自富家的子弟。”。《海康縣教育發展史略》(張景超、張文狀)云:“府學在南宋得到進一步發展,分科更細,南宋淳熙4年(1177年)府學內設長渝分教,規模擴大。嘉泰4年(1204年),建立國小科,府學內成績好的學生可以擔當國小科的教師。官辦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分科及年齡分層教育更趨合理化。”。

大規模重建於明清

《府書院記》(雷陽書院記、碑文)云:“雷陽書院,前明郡守朱公敬衡始建於崇禎九年,基在城外懷蘇亭北,兵燹之餘,已為灰燼。”(懷蘇亭北即天寧寺北)。《海康縣續志》(卷七·學校五·序·三至七)云:“雍正間,知府葉思華以明知府朱敬衡所創建天寧寺北者移建今所。”和《府書院記》(雷陽書院記、碑文)云:“至國朝葉公思華移建於城之南隅...”(國朝-清朝、移建於城之南隅-今雷州廣朝南路,市人大、市政協辦公大樓院址)。

修葺

《府書院記》(雷陽書院記、碑文)云:“至國朝葉公思華移建於城之南隅,而孔公衍珻、黃公錚、陳公增、李公鈺、楊公長林、陸公維垣、五公泰、宗公聖垣、葺而新之,又從而式廓之。”(孔衍珻:清康熙28年任雷州知府、黃錚:乾隆6年任雷州知府、陳增:乾隆45年任雷州知府、李鈺:乾隆12年任雷州知府、楊長林:乾隆39年任雷州知府、陸維垣:乾隆60年任雷州知府、五泰:清嘉慶4年任雷州知府、宗聖垣:清嘉慶元年任雷州知府)。

定名

雷陽書院,名始於元。《海康縣續志》(卷七·學校五·序 三至七)曰:“考書院之名,始唐開元時之麗正,然只為修書而設。若以名教授之所,則自五代時河南之嵩陽,至宋諸儒講學,立白鹿洞、石鼓、應天、嶽麓四大書院。後日增月益,所在有之。官設之書院,則掌教以官名,掌教為山長。則始元至元,雷州之府書院曰雷陽。”即公元1279至1280年間,雷州府的書院稱雷陽書院。“至元”是元世祖年號。“至元”,即1264-1294年,1279年蒙古政權定國號-元,1280年定都。《府書院記》(雷陽書院記、碑文)云:“院系以書,自唐置麗正書院始,洎乎宋元,由省及郡縣,皆立書院。選郡縣之秀,聚之一區,設之師曰山長。”元時雷州府,必存其府學府院。

發展

從雷陽書院到嶺南師範學院
湛江師範學院的歷史淵遠流長,前身可追溯到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創辦於雷州府城的雷陽書院。雷陽書院在雷州半島廣袤的紅土地上,傳播文明,浸潤濡化,成為粵西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清光緒28年(1902年),雷州知府下令改為雷州中學堂。自雷州中學堂創辦初級師範以來,文脈傳承、薪火相繼,是我國師範教育的縮影,更是粵西文化與文明進程的見證。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秋,廣東省立雷州師範學校遷至湛江市赤坎寸金嶺,遂溪師範同時遷來合併,並被國家教育部定為全國80所重點配備的師範學校之一。1991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改為湛江師範學院,2014年更名為嶺南師範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