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七鰓鰻

雷氏七鰓鰻

雷氏七鰓鰻(學名:Lampetra reissneri),隸屬於七鰓鰻科七鰓鰻屬。為個體較小的淡水生活種類,成體營半寄生生活。我國分布約占全球的50%,在動物進化和動物地理學上極具研究價值,但食用價值不高。在我國僅分布於東北地區部分河流和湖泊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雷氏七鰓鰻
  • 拉丁學名:Lampetra reissneri Dybowski, 1869
  • 別稱:瑞氏七鰓鰻,溪七鰓鰻,七星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圓口綱 
  • :七鰓鰻目
  • :七鰓鰻科
  • :七鰓鰻屬
  • :雷氏七鰓鰻
  • 分布區域:亞洲沿岸及黑龍江、松花江、嫩江
  • 英文名:Reissner Lamprey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保護狀況,

形態特徵

全長為體高的15.1~21.8倍,為頭長的4.2~5.2倍,為背鰭前長的2.0~2.1倍。
體呈鰻形,尾部稍側扁。尾部較短,肛門位於體後部。頭長,圓筒形。眼透明,不為厚皮膜所覆蓋。鼻孔1個,位於眼前背方中央。口漏斗腹位,呈圓形吸盤狀,吸盤內側具許多角質齒,無外側齒。無上下頜。鰓囊每側7個,每囊具1短外鰓管。鰓孔每側7個,位於眼後。頭部側線管孔分化不明顯。體無鱗。背鰭2個,在體後半部,呈兩個山峰狀,基底相連。臀鰭退化為皮褶。臀鰭皮褶、尾鰭和第二背鰭相連。尾鰭矛狀。肛門後方具1稍圓突的尿殖乳突,其兩側皮膚隆起。無胸鰭和腹鰭。體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
與日本七鰓鰻的主要區別為:本種為小型個體,全長約10~17cm;陸封型;尾鰭色淡。

雷氏七鰓鰻
雷氏叉牙七鰓鰻雷氏叉牙七鰓鰻

生活習性

個體較小的陸封性種類,半寄生性,喜棲於有緩流、沙質底質的淡水溪流中,白天隱藏在水底,晚上出來覓食。發育過程經變態,幼體長達160mm時進入變態期,變態後消化器官萎縮,腸部分被組織填充,無寄生營養期,直接進入繁殖期。產卵期為5月末至7月。產卵後部分親體死亡,部分親體可以繼續生存。成體小於幼體,幼體長可達18.8cm,最長達23cm,成體通常12~18cm,有時可達22cm。幼體主要以沙石上的植物碎屑和附著藻類為食,成體以浮游生物為食,也營寄生生活。營寄生生活時常用吸盤吸在其它魚類身上,用牙齒及舌上的齒銼破魚體,以舌的活塞運動而吸食其血肉。
魚體介紹魚體介紹

分布

在我國僅分布於東北地區的烏蘇里江、牡丹江、松花江、黑龍江幹流及興凱湖、遼寧太子河等水系。國外分布於朝鮮、日本九州和俄羅斯。多年來被捕撈的魚體上已少見本種寄生。

保護狀況

雷氏七鰓鰻為古老的無頜脊椎動物,有重要的科研價值。由於分布區內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河流阻塞、水質污染等因素,造成其資源量下降,種群趨於衰敗。[2]
已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等級為易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