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布津斯基定理

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和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增加而另一種要素的數量保持不變,其結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進行生產的產品數量將增加,而密集使用後者進行生產的產品數量將絕對減少。(這一定理的意義在於說明,如果兩種要素同比率增加,則要素增長的結果是“中性”的,因為要素增長後,一國的比較優勢並未因此而發生改變;若增加的要素所生產的產品是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此時的比較優勢比原有的優勢更大,這種要素變化是有利於貿易的;反之, 增加的要素所生產的產品不是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則不利於貿易。)

結論:某要素稟賦增加時,有的行業出現增長,有的行業會出現衰退減產,主要取決於行業使用該要素的密集程度。荷蘭病就是典型的例子。
理論背景:1955年雷布津斯基發表“要素與相關要素價格”一篇文章,對生產要素的增長對國際貿易關係的影響進行討論,從而提出該定理。
理論內容:在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不變、兩種商品均被生產,並且其他要素供給數量均保持不變的條件下,一種生產要素的增加會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生產的產品的產出增加,同時又使其他產品的產出下降。
理論意義:該理論說明,當一個國家的某種要素稟賦增加時,有的行業出現增長,有的行業出現減少。這主要取決於行業使用該種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