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逸

雲水逸

張曉紅王華合奏的中國風佛教古箏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雲水逸
  • 所屬專輯:古箏笛-泛愛眾
  • 歌曲時長:03:32
  • 發行時間:2009-09-12
  • 歌曲原唱:張曉紅,王華
  • 填詞:俯仰千年
  • 譜曲:張鶴 
  • 音樂風格:佛樂,古箏,笛子
人物簡介,作品賞析,簡譜,曲譜賞析:,填詞,歌詞賞析,

人物簡介

張曉紅
1969年9月生,三門峽市澠池人。2001年7月拜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玲為師。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她領銜主演的劇目有:《寇準背靴》(飾柴郡主)、《清風亭》(飾張繼寶)、《陳三兩爬堂》(飾陳三兩)、《李豁子離婚》(飾孫二姐)、《三子爭父》(飾連氏)、《生死恨》(飾權寶)等等。她主攻青衣、花旦,兼演小生、娃娃生。她戲路寬廣,扮象俊秀,端莊大方,表演真實細膩,寓情於聲,聲情並茂,唱腔甜潤,激情奔放,深受廣大戲迷觀眾的喜愛。河南省第五屆小品大賽中榮獲一等獎;河南省第八屆“香玉杯”獲藝術獎。黃河音像出版社為她出版發行了個人唱腔專輯。中央電視台“名段欣賞”曾播放她的唱段錄像。
雲水逸
張鶴
張鶴,80後,蒙古族,著名青年作曲家、華人女作曲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5歲開始學習古箏,後學鋼琴,研習作曲。300首或細膩婉轉、或空靈悠長、或磅礴大氣的佛樂,見證了她深厚的佛緣與悟性。
音樂世家的琴童:苦練古箏與鋼琴
張鶴出生於音樂世家,父母親都是學音樂出身,分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大學和中學任教。張鶴清楚地記得,1986年央視播出了一個古箏演奏節目,讓當時只有5歲的她對古箏一見鐘情。熱愛音樂的父親高興極了,趁一次出差的機會,一口氣買了古箏、二胡、琵琶三種樂器,讓女兒選擇。年幼的張鶴從此開啟了她的音樂之旅。
張鶴的第一位古箏老師是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的尹紅梅,曾在電影《六指琴魔》中擔任過林青霞的替身。 1991年,尹老師出國,去了新加坡國立藝術中心。
在張鶴的父親看來,音樂的最高層級就是作曲。為了讓女兒在作曲方向上走得更遠,父親選擇了鋼琴作為女兒學習的第二樂器。作為一個乖巧的女兒,張鶴深知父親的一番苦心,將全部精力放到了音樂學習上,每天8小時練琴,風雨無阻。
古箏、鋼琴,一中一西兩種截然不同的樂器成為張鶴感受與創作音樂的良師益友,也成為她日後創作佛樂時,揮灑靈感的“道場”。
與佛教結緣:人生中的必然
從中央音樂學院電子音樂中心畢業後,張鶴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工作不到一周,領導就派她去全國各大寺院參訪、學習,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結緣昌盛法師的佛教音樂和佛教故事專輯。這個昌盛法師,正是當年國內著名歌唱家,《青藏高原》的演唱者李娜。無巧不成書,早在1997年,張鶴日後的老師李凱便給昌聖法師製作了她唯一的佛樂專輯《一聲佛號》。
2004年的夏季濕熱多雨,張鶴從北京出發,一路南下北上,從北京到雲南,再從雲南到四川,馬不停蹄地前往各地寺院。寺院多坐落在名山大川,即使在城市也大多在市郊。剛畢業的張鶴常常背著佛樂跋山涉水。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腿泥地拜訪了許多寺院。一路走來,她不僅對寺院文化有了初步了解,更是從內心深處與佛菩薩越來越親近。後來,她不再僅僅為了工作,而是慢慢地走進了佛門-----這片神聖的心靈淨土。
從有著蓮峰和尚降蛟龍傳說的雲南昆明盤龍寺,到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從有著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傳說的江蘇寒山寺……從虔誠拜佛的感受,到機緣成熟的似曾相識,張鶴覺得自己離佛越來越近了,她的這次如行腳僧人般的結緣,已不再是工作本身,而是將自身漸漸融入到佛教之中。
全憑著年輕人的那股衝勁兒和韌勁兒,整整一個多月的時間,張鶴參訪了全國名山各大寺院,出發時新買的一雙運動鞋,回到北京時已不能再穿。
回京後,張鶴把自己這一個多月來的所行、所知、所感匯聚成了她人生的第一張專輯也是第一部佛樂專輯——《觀音菩薩在心中》。
出版後,在佛教界和音樂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多次再版,並在東南亞國家同時發行,陸續被眾多歌星翻唱。從此,張鶴在佛教音樂方面的創作一發而不可收。
峨眉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著近千年的佛教發展歷程,傳承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成就了許多高僧大德,普賢菩薩就是以此為道場示現教化眾生的菩薩。2001年,峨眉山獲得了聯合國頒布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認定。這座承載了幾千年中國佛教文化的名山,從1998開始在原址上恢復重建的大佛禪院,經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峨眉山全山方丈永壽法師的精心規劃、設計與修建,現已建成亞洲最大的禪院。
2004年初夏,大佛禪院還正在大興土木,佛教文化的傳播形式並不豐富。第一次走進這片聖地面對正在修葺中的大佛,張鶴在內心深處生起一種了一種奇妙的感覺,直覺告訴她,不久她還會回來。
3年後的2007年,此時的張鶴通過對佛教文化和佛教音樂的學習理解,已經在音樂創作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與收穫。
2007年春節,張鶴受中國佛教協會邀請,再次來到峨眉山,創作了由永壽法師作詞,廖昌永、韓磊、騰格爾演唱的佛教音樂專輯——《行願峨眉》。
今年的5月,張鶴第三次來到大佛禪院,參加了峨眉山行願基金會的啟動儀式。當聽到自己在7年前創作的《行願峨眉》在大佛禪院響起時,不禁熱淚盈眶。
佛教音樂:一生的創作一生的摯愛
曾經,張鶴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民樂、兒歌以及流行歌曲。在這一領域,她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在“中央電視台”弘揚傳統文化音樂晚會《道德經》專場中,張鶴為著名歌唱家王麗達原創的單曲“以百姓心為心”成為晚會中最經典的歌曲;為“中央民族樂團”首席金玥原創的二胡電影音樂專輯《春秋戰國》,獲得2010年度最佳唱片榜十大唱片獎;為“中央廣播少兒合唱團”原創的兒童歌曲專輯《童心》獲得2012年度發燒天碟榜最佳藝術獎。她創作的《江南絲竹》、《箜篌》、《大聖遺音》、《經典永恆》、《笙歌》、《泛愛眾》等唱片,入選2009年度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榜;她製作的女聲合唱專輯《新中國》榮獲2010年度發燒天碟榜最佳藝術、最佳音效獎和2011年第七屆十大發燒唱片榜十大唱片;她製作的《戲說·現代交響京劇組曲》榮獲第七屆十大發燒唱片榜年度最佳DTS音效專輯和第八屆十大發燒唱片榜年度最佳主題音樂專輯。去年,作為總策劃她為毛阿敏量身打造了十大發燒唱片榜年度十大唱片《天之大》,同時策劃並製作了笛·簫世界電影主題曲專輯《流光浮影》。
從主流的流行音樂作曲領域轉到非主流的佛樂作曲領域,對張鶴來說,經濟利益方面的損失不可避免。皈依佛門後,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佛教音樂的創作、製作和推廣中,甚至將她的歌曲創作所得也貼補到佛樂上。常常,錄完音已是後半夜,為了節約時間,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她就在錄音棚里將就一宿,第二天繼續工作。
何曾幾時,宗教是一個令國人禁忌的話題,佛教亦不例外。直至近年來,佛教才逐漸恢復社會應有的尊重和認可。特別是今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提到:“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總書記對佛教文化的評價,為更多的佛教界人士點亮了心頭的明燈。
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和對佛法感興趣的人人群持續增多,張鶴更有信心在佛樂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她為《心經》、《大悲咒》等佛教經典和密咒譜曲,同時還參與了全國很多寺院大型佛教音樂會的編創工作。張鶴最喜歡的佛教經典《金剛經》,還有一部總共不過3百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蘊含著深刻般若智慧的佛教經典,也是張鶴靈感和克服萬難前行的信念來源。
看到她的堅持和投入,張鶴在中央民族樂團和中國歌劇舞劇院擔任樂手的好朋友,也都在百忙之中義務支持著她,這讓張鶴非常感動。為了回報朋友們對她的支持,張鶴給朋友們製作了多張原創專輯。
張鶴說,在她8年的作曲生涯中,能創作出300餘首佛樂、近百張佛樂唱片得以在海內外流傳,都和各位法師、老師支持,以及明星、朋友的友情助陣分不開。在與眾多法師的交往中,張鶴感受最深的就是,法師多以出世心態做入世之事,他們那種堅定、淡然、專注、超越時空的心境激勵著她在佛樂創作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張”式佛樂:不失傳統不失現代
2014年3月份,張鶴與百度、騰訊簽訂了一份《音樂作品使用授權書》,將自己的佛樂作品免費提供給兩大網站供大家無償使用。“佛教稱八萬四千法門,只要能慈悲濟世,利樂有情,解脫生死苦海,皆是方便。” 在佛教弘法的歷程中,梵唄的功用很大,它可以陶冶性情,修養身心,尤其是在宣傳佛法上有重要的價值。音樂、歌曲屬於情感交流,它能直接打動人們的感情,好的音樂能使眾生聽之頓生好感,隨之引起共鳴。像叢林寺院裡傳出的鐘聲、念佛聲,佛教合唱團播出的贊佛聲、歌詠聲,莊嚴、肅穆、柔和、恬遠,都能激發起人們對佛教信仰的情懷。張鶴牢記《金剛經》的宗旨:以無所求心行一切善法。因此她致力於把梵唄佛樂製作成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現代佛樂,以佛樂啟蒙佛性。
在張鶴看來,由於歷史的原因,加上以往對佛樂宣傳和普及不夠,使得大家對佛樂感到神秘和陌生。因此,在繼承傳統佛樂的同時,更多地應開拓現代佛樂,以適應現代人的渴求,讓佛樂更好地延續,以達到弘揚佛法和教化眾生的目的。
近年來,海內外佛教團體成立了佛樂團、藝術團,這些團體背負起延續佛教文化香火的使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佛樂,弘揚佛法。但在傳播佛教音樂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研究佛樂的專家學者少而甚少、佛樂的研究和出版發行不系統、社會對佛樂重視不夠以及傳統佛樂與現代佛樂的碰撞等等問題。特別是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融合,前者完全保持佛樂的本來,以寺院廟堂傳統樂音為主,這類作品是佛教界人士接受,社會人士不太接受。後者則是現代人容易接受,而佛教界人士卻難以接受。
面對這個難題,張鶴有她自己的觀點:“傳統的要繼承,這是文化的延續;現代的去創新,這是佛法的圓融,是對機說法,是隨緣度化。”如果能做到在保持傳統音樂成份上適應今人的需要,“傳統”與“現代”兩者結合。這將有利於佛教音樂的傳播與發展。佛樂的普及與推廣不應只在寺院,讓佛教音樂走向社會,要社會了解佛樂,真正達到慈悲濟世,利樂眾生。
“如因緣具足,我會把漢傳、南傳、藏傳重要經典經文譜寫成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現代佛樂,以廣傳慧音。張鶴堅定地說。
雲水逸
俯仰千年
俯仰千年,80後,湖南衡陽人,自由網路填詞人,曾為許多優秀中國風、電影背景音樂、佛樂等純音樂填詞以表達對作品本身的理解感悟及再次創作,包括為周子雷先生的《千年風雅》、電視劇《水滸傳》劉依朵演唱的背景音樂《風中月》、宮崎駿先生創作的《幽靈公主》背景音樂這類純音樂填詞。

作品賞析

簡譜

見圖
雲水逸

曲譜賞析:

此曲初聽甚為愉悅,復聽便覺五官相通,為目者,賞世間之純淨,為耳者,可通流水潺潺,為鼻者,可聞淡淡清芳,為心者,便可心馳神往,為靈者,便覺空靈淡遠不羈狂放,不愧為佛樂經典,很多人聽後就如同心在一湖月色中沉靜,情在一方溫潤中豐盈。人生快事莫過於脫離俗世,像是一個旁觀者,淡雅馨芳,不黯紅塵,卻有濃濃的愛,品一口香苔,看一眼星星,靜靜聽著古箏,雲水逸給人的感覺是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濃淡相宜間,是靈魂的默契;遠近相安間,是自由的呼吸,是距離的美麗。

填詞

浮雲及流光 雲和水相望,(春之雲水,出處:白浮雲,綠流光。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白居易)
夏雲楚水逸瀟湘;(夏之雲水,出處:—《史記·五帝本紀》司馬遷)
秋江花月 琵琶晚雲唱,(秋之雲水,出處: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漁舟唱晚, 響窮彭蠡之濱。《滕王閣序》王勃)
冬雲幻化冰霜;(冬之雲水,出處:《上邪》漢樂府民歌)
東邊雲水齊 微微笑向陽,(東,出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王勃)
悠雲閒水共流觴;(南,出處:悠然見南山—《飲酒》陶淵明,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白雲泉》白居易)
醉臉相映 半紫且半黃,(西,出處:餘霞散成綺 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謝眺)
江山北喪 哭笑兩相忘;(北,出處:但見新人笑 那聞舊人哭—《佳人》杜甫)
滄海巫山 男兒心不涼,(男,出處: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離思五首-其四》元稹)
長江之女也情長;(女,出處: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卜運算元》李之儀)
耋耄雲水 揮毫作畫賞,(老,出處:看山仍是山,看水仍似水。—《參禪三境其三》行思)
黃髮無惆悵;(少,出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三境其一》行思)
清雲行澤畔 皓皓汨羅江,(權,出處:寫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屈原)
雲裳溫泉君王旁(貴,出處:寫貴妃,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清平調》李白;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長恨歌》白居易);
藜菽短褐小軒窗,(貧,出處:寫元稹,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遣悲懷其二》—元稹)
雲窮水盡彷徨;(賤,寫妲己)
蘭亭序越晉 摩詰回大唐,(古,出處:王羲之的書法如行雲流水,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素有詩佛之名。)
慾念辜負好時光;(今,追求經濟忽略生態的代價)
蘇杭入畫 雲水似天堂,(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關於觀雲戲水也非此兩地)
荷蘭風車 法國薰草香;(外,雲談風清可以去荷蘭轉轉看看風車,香水熏衣也想去普羅旺斯躺躺)
紛縕宜修 雲水自飄逸,(兩儀,出處: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楚辭·九章·橘頌》屈原)
動靜剛柔兩相宜;(四象)
分分合合 兩儀本一體,(太極)
至此無別離。(落腳點:願景)
紛縕宜修 雲水自飄逸,
  動靜剛柔兩相宜;
  分分合合 兩儀本一體,
  至此無別離。
註:黑體字部分為歌詞正文部分,括弧內為歌詞註解及出處。

歌詞賞析

歌詞創作通篇採用四維的角度,從四時、四方、男女老少、權貴貧賤、古今中外分別散開著筆來體現雲水的各種狀態,最後歸諸成二,合二為一,落腳點在於我的願景,我希望這世間的人每天都能安享雲淡風輕,活在山清水秀的世界裡,都希冀這世界總是那般溫暖美麗,再無傷感別離。創作的兩個最基本點:一是必須雲和水交融,二必須通篇散發仙逸閒情的感覺。盡力體現作曲家把道家和佛樂兩者元素糅合在一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