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黃連

雲南黃連

雲南黃連(Coptis teeta Wall.)毛茛科植物,根狀莖黃色,節間密,生多數鬚根。葉有長柄;葉片卵狀三角形,三全裂;葉柄無毛。花葶1-2條,在果期時高15-25厘米;多歧聚傘花序具3-4(-5)朵花;苞片橢圓形,三深裂或羽狀深裂;萼片黃綠色,橢圓形;花瓣匙形,頂端圓或鈍,中部以下變狹成為細長的爪,中央有蜜槽;花葯長約0.8毫米,花絲長2-2.5毫米;花柱外彎。蓇葖長7-9毫米,寬3-4毫米。

雲南黃連是滇西北高黎貢山地區最負盛名的藥用植物之一,由於長期過度採挖和生境不斷遭到破壞,野生居群已處於滅絕的邊緣,被列為二級瀕危保護植物。明代蘭茂《滇南本草》載:“滇連,名雲連功效勝川黃連百倍”。“雲連”因此得名。為黃連中的上品,極為珍貴。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分布,生長習性,栽培與管理,栽培技術,田間管理,採收與加工,病蟲防治,藥用價值,保護狀況,

形態特徵

根狀莖黃色,節間密,生多數鬚根。葉有長柄;葉片卵狀三角形,長6-12厘米,寬5-9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狀菱形,寬3-6厘米,基部有長達1.4厘米的細柄,頂端長漸尖,3-6對羽狀深裂,深裂片斜長橢圓狀卵形,頂端急尖,彼此的距離稀疏,相距最寬可達1.5厘米,邊緣具帶細刺尖的銳鋸齒,側全裂片無柄或具長1-6毫米的細柄,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短,長3.3-7厘米,二深裂至距基部約4毫米處,兩面的葉脈隆起,除表面沿脈被短柔毛外,其餘均無毛;葉柄長8-19厘米,無毛。花葶1-2條,在果期時高15-25厘米;多歧聚傘花序具3-4(-5)朵花;苞片橢圓形,三深裂或羽狀深裂;萼片黃綠色,橢圓形,長7.5-8毫米,寬2.5-3毫米;花瓣匙形,長5.4-5.9毫米,寬0.8-1毫米,頂端圓或鈍,中部以下變狹成為細長的爪,中央有蜜槽;花葯長約0.8毫米,花絲長2-2.5毫米;心皮11-14,花柱外彎。蓇葖長7-9毫米,寬3-4毫米。
雲南黃連(圖2)雲南黃連(圖2)

產地分布

在我國分布於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南部。在緬甸等地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西藏東南部。

生長習性

黃連喜高寒冷涼環境,喜陰濕,忌強光直射和高溫乾燥。栽培時宜選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區。植株正常生長的溫度範圍為8-34℃,低於8℃或低於5℃ 時植株處於休眠狀態。黃連生長期較長,播種後6-7年才能形成商品,栽後3-4年根莖生長較快,第五年生長減慢,6-7年後生長衰退,根莖易腐爛。種子有胚後熟休眠特性,經3-5℃的低溫濕沙貯藏5-6個月,即可解除休眠,發芽率可達90%左右。種子壽命受貯藏條件的影響很大,乾藏和常溫濕沙藏均不易保持種子較長壽命。一般在-2℃至O℃和一定的濕度條件下能保持種子的多年生命力。

栽培與管理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黃連對土壤要求較嚴,以上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壤土和砂壤土為好。土壤pH5.5-7為宜。忌連作。早晚有斜射光照的半陰半陽的緩坡地最為適宜,但坡度不宜超過30℃。傳統多用搭棚栽連。現多利用林間栽連。林間栽連時,宜選用鬱閉度較好的矮生常綠或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為好,不宜選用高大喬木。整地前進行熏土,方法是:選晴天將土表7-10厘米 的腐殖土翻起,揀淨樹根、石塊,待腐殖土曬乾後,收集枯枝落葉和雜草進行熏土。此法有利於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病蟲害和雜草。熏土後,耕翻15厘米,揀淨樹根等雜物,耙勻整平,作成寬1.5米、高30厘米的畦,畦溝寬50厘米。畦面略成弓形。其繁殖方法有兩種:種子繁殖和育苗移栽。
2、育苗於10至11月份用經貯藏的種子播種,因種子細小,可將種子與20-30倍的細土拌勻後撒播於畦面,播後不蓋土,蓋0.5-1厘米的乾細腐熟牛馬糞。冬季乾旱時,還需蓋一層草保濕。到春化雪後,及時將覆蓋物去除,以利出苗。每畝用種量為2-3千克 。
3、移栽:幼苗在播後第三年移栽。可在2-3月、6月或9-10月等3個時期進行,尤以6月移栽最好。但低海拔地區最好在2-3月或9-10月移栽。移栽宜在陰天或雨後晴天進行,取生長健壯、具4片以上真葉幼苗,連根挖起,剪去部分鬚根,留2-3厘米長,按株行距各10厘米,正方形栽植,深度視移栽季節和苗大小而定,春栽或苗小可栽淺些,秋栽或大苗可稍深些,一般為3-5厘米,地面留3-4片大葉即可。通常上午挖苗,下午栽種,如起挖的苗,當天未栽完,應攤放陰濕處,第二天栽前如移栽時,用每1升水兌0.05-0.1毫升的生根粉浸根10分鐘,可明顯提高黃連苗移栽成活率,促進其生長發育。

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播種後,翌春3-4月出苗,出苗前應及時除去覆蓋物。當苗具有1-2片真葉時,按株距1厘米 左右間苗,6-7月可在畦面撤一層約1厘米 厚的細腐殖土,以穩苗根。蔭棚應在出苗前搭好,l畦1棚,棚高50- 70厘米,鬱閉度控制在80%左右,如採用林間育苗,必須於播種前調整好鬱閉度。
2、補苗:黃連苗移栽後,常有死苗,一般6月栽的秋季補苗,秋植者於翌春解凍後補苗。
3、中耕除草:育苗地雜草較多,每年至少除草3-5次,移栽後每年2-3次,如土壤板結,宜淺松表土。
4、追肥、培土 育苗地在間苗後,每畝施稀糞水2000千克 ,8-9月再撒施乾牛糞 200千克,翌春化雪後,再施人以上肥種,但量可適當增加,移栽後2-3月,施回次稀糞水,9-10月和以後每年3-4月和9-10月,各施肥1次。春肥以速效肥為主,秋肥以農家肥為主,每次每畝施 2000千克 左右,施肥量可逐年增加。施肥後應及時用細腐殖土培土。
5、調節鬱閉度:不管是蔭棚還是林間,都應注意調節適宜光照條件,以利黃連正常發育。一般移栽當年鬱閉度為70%-80%為宜,以後每年減少10%左右,至收穫的那年,可於6月拆去全部棚蓋物和間作樹枝葉,以增加光照,抑制地上部生長,增加根莖產量。

採收與加工

1、採收:黃連一般在移栽後5年收穫,宜在11月上旬至降雪前採挖。採收時,選晴天,挖起全株,抖去泥土,剪下鬚根和葉片,即得鮮根莖,俗稱“毛團”。鮮根莖不用水洗,應直接乾燥,乾燥方法多采作炕乾,注意火力不能過大,要勤翻動,乾到易折斷時,趁熱放到槽籠里撞去泥沙、鬚根及殘餘葉柄,即得乾燥根莖。鬚根、葉片經乾燥去泥沙雜質後,亦可入藥。殘留葉柄及細渣篩淨後可作獸藥。
2、留種:黃連移栽後2年就可開花結實,但以栽後3-4年生的植株所給種子質量為好,數量也多。一般於5月中旬,當果由綠變黃綠色,種子變為黃綠色時,應及時採收。採種宜選晴天或明天無雨露時進行,將果穗從莖部摘下,盛入細密容器內,置室內或阻涼地方,經2-3天后熟後,搓出種子。再用2倍於種子的腐殖細土或細沙與種子拌勻後層積保藏。

病蟲防治

1、白粉病:5月下旬始發,7-8月為害嚴重,主要為害葉部。防治方法:適當增加光照,並注意排水;發病初期,將病葉集中燒毀;用慶豐黴素80國際單位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噴施。
2、炭疽病:5月初始發,為害葉片,嚴重時致使全株枯死。防治方法:冬季注意清潔田園;用1:100-150倍波爾多液,或代森錳鋅800-1000倍液噴霧。
3、白絹病:6月始發,7-8月為害嚴重,為害全株。防治方法:拔除並燒毀病株,用石灰粉處理病穴,或用多菌靈800倍液淋灌。
4、蛤蝓:3-11月都有發生,咬食嫩葉,雨天為害嚴重。防治方法:用蔬菜毒餌誘殺;清晨撒石灰粉。

藥用價值

雲南黃連(圖5)雲南黃連(圖5)
【性味功能】味極苦,性寒。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殺蟲的功能。
【主治用法】:用於煩熱神昏,心煩失眠,濕熱痞滿,嘔吐,瀉痢,腹痛瀉痢,黃疸,目赤腫毒,心火亢盛,口舌生瘡, 吐血,衄衄,濕疹,急性結膜炎,燙傷等。用量3~9g。
【套用】:
1、發熱煩悶,說胡話:黃連、黃芩、梔子各39。水煎服。
2、衄熱吐血、鼻血:黃連、黃芩、大黃各99,水煎服。
3、急性胃炎:黃連、吳茱萸各19。水煎服。
4、細菌日痢唳:黃連、木香、葛根、黃芩各69。水煎服。
5、口舌生瘡,皮膚瘡癤:黃連、銀花、蒲公英。水煎服。

保護狀況

保護價值:根狀莖為著名中藥,名為雲連,是黃連中的上品,含小檗鹼等生物鹼,可治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胃炎等症。
雲南黃連(圖1)雲南黃連(圖1)
種群狀況:瀕危
保護措施:應嚴禁採挖,加強保護,擴大栽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