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2022年9月2日,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9月2日
  • 發布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雲政辦發〔2022〕78號
修訂信息,內容全文,政策解讀,

修訂信息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已經雲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9月2日

內容全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醫藥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中醫藥強省建設戰略任務,明確我省“十四五”期間中醫藥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重大任務,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通知》、《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健康雲南2030”規劃綱要》、《雲南省“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等,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十三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中醫藥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展。
政策措施不斷健全。先後出台《關於貫徹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實施意見》、《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措施》,積極推進《雲南省中醫藥條例》修訂。
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省中醫醫院新院區建成並投入使用,雲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掛牌運營,州市中醫醫院實現全覆蓋,新建縣級中醫醫院13所,全省中醫醫院從157所增加至193所,新增三級甲等中醫醫院2所。中醫醫療機構床位數從25640張增加至37752張,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從0.46張提高到0.64張。設定中醫臨床科室的非中醫醫療機構從555個增加至1021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設定率分別達99.35%、81.4%。
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新建國家和省級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19個、臨床重點學科10個,建成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33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服務覆蓋率分別達99.6%、99.4%、89.2%、96.6%,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基層醫療機構從7350個增加至12908個。年診療人次從2279萬增加到3147萬,年出院人數從93.3萬人增加到154.8萬人。中醫藥累計治療愛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近1.6萬例。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
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雲南中醫學院成功更名為雲南中醫藥大學,獲得中醫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與院校教育相銜接的師承教育、畢業後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成,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加快建立,支持中醫藥人才成長的措施不斷完善,1人入選“國醫大師”,2人入選“全國名中醫”,2人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評選雲南省名中醫、基層名中醫177名。培養中醫藥特色骨幹人才1000餘名,規範化培訓合格醫師近萬名,基層中醫藥人員占比達20%以上。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從0.2人提高至0.4人。
科技創新能力取得新成效。推進建設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成中醫藥科研實驗室4個、重點研究室3個。全省中醫藥系統獲省部級科研立項課題4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1項。編撰出版100多部中醫藥(民族醫藥)文獻,挖掘特色診療技術100餘項。
文化建設不斷加快。持續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科普文化宣傳和“中醫藥服務百姓健康”大型義診活動,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持續提高,中醫藥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建設“中國—緬甸中醫藥中心”,省中醫醫院入選全國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5個傳統醫藥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多業態融合發展。中藥材種植面積全國第一,中藥產業綜合產值超1000億元。完成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支持建設2箇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認定“定製藥園”103家,打造了昆明杏林大觀園、騰衝“藥王宮”等為代表的中醫藥健康旅遊基地。
隨著人民民眾健康觀念的不斷轉變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中醫藥在健康雲南建設中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獨特的作用,在養生養老、康復保健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認可。但我省中醫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服務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滯後,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總體偏低,人才總量不足與高層次人才匱乏並存,中西醫協同作用發揮不夠,參與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不足,中醫藥產業規模總量不大、質量不高,遵循中醫藥規律的治理體系亟待健全,迫切需要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中醫藥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以提高中醫藥發展水平為核心,以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和政策機制為重點,以增進和維護人民民眾健康為目標,進一步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促進中西醫協同協作,統籌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為健康雲南建設、保障人民民眾健康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新時代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完善黨領導中醫藥發展體制機制,促進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醫藥發展為了人民,中醫藥發展成果惠及人民,以維護人民健康和人人享有中醫藥健康服務為目標,為人民民眾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高質量的中醫藥健康服務。
堅持遵循發展規律。遵循中醫藥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遵循辨證論治原創思維,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深入發掘中醫藥精華,推進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找準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環節,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進一步改革完善中醫藥發展體制機制,細化完善中醫藥發展措施,統籌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六位一體”協調發展,不斷提升中醫藥發展水平。
堅持統籌協調推進。以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統籌中西醫協調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提升中西醫結合能力,促進優勢互補。統籌兼顧中醫藥發展各領域各環節,不斷增強中醫藥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在中醫藥規劃、政策、投入、監管方面的職責,積極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條件。積極發揮市場作用,鼓勵和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和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中醫藥發展政策和體系更加完善,中醫藥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中醫藥在健康雲南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
——中醫藥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以省級中醫醫療機構為龍頭,州市、縣級中醫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社會辦中醫為補充,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為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中醫藥服務能力明顯提升。推動中醫醫療機構晉級達標,擴大中醫優質醫療資源。深入實施中醫“三名戰略”,培育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名醫、名科、名藥”。推進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促進工程、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大中西醫協同協作力度,提高重大疾病中西醫結合救治水平,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能力。
——中醫藥人才隊伍持續最佳化。落實國家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項目,建立完善省、州市、縣三級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加大中醫藥人才培養培訓力度,進一步最佳化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持續提升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質量,充實中醫藥人才總量。加強民族醫藥人才培養,發揮民族醫藥人才作用。
——中醫藥科研水平顯著提高。進一步推進雲南地方特色中醫學術流派研究和傳承,加強民族醫藥古籍保護挖掘,形成並推廣一批地方流派學術思想、診療經驗、特色技術。推動搭建中醫藥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促進中醫藥理論和診療技術突破,推進中醫藥科研成果轉化。
——中醫藥事業產業融合發展。加強中藥材資源保護利用,推進道地藥材規範化種植。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供給水平,推動中醫藥多業態融合發展。
——中醫藥文化建設更加深入。中醫藥文化科普和健康教育深入開展,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進一步提升。中醫藥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拓展,雲南中醫藥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醫藥發展主要指標
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醫藥發展主要指標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
1.做強龍頭。推動省級中醫醫院提質擴容,支持省中醫醫院建設高水平中醫醫院和輻射南亞東南亞的中醫藥醫療保健中心,依託省中醫醫院建設省民族醫醫院,強化省中醫醫療集團的引領示範作用。支持雲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建設省中醫康復醫院,積極創建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
2.做大骨幹。加強州市、縣級中醫醫院建設,推進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推進實施一批縣級中醫醫院提標擴能項目,補齊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改善中醫醫療機構辦醫條件。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新建一批縣辦中醫醫療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院牽頭組建醫療聯合體及縣域醫共體,支持中醫專科聯盟建設。支持各級醫療機構建設名醫館、國醫堂。
3.夯實基層。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畫。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全覆蓋,支持1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開展服務內涵建設,支持1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打造“中醫閣”。鼓勵有條件的中醫診所組建家庭醫生團隊開展簽約服務。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能夠規範開展6類10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規範開展4類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
4.健全其他。強化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建設,支持婦幼保健院設定中醫婦科、中醫兒科,組織開展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範單位創建。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類醫療機構,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到2025年,力爭95%以上的公立綜合醫院設定中醫臨床科室並達到《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基本標準》,三級和二級婦幼保健院設定中醫臨床科室的比例分別達到80%和70%以上。
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二)著力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1.發揮中醫藥在健康服務中的獨特作用
加強疾病預防能力。實施中醫藥健康促進專項行動,在中醫醫院及有條件的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設立治未病科室,規範開展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中醫治未病服務,推廣中醫治未病理念和方法。繼續加強癌症中西醫結合防治,探索構建癌症中醫藥防治網路。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豐富中醫治未病內容,鼓勵家庭醫生提供中醫藥籤約服務,持續開展0—36個月兒童、65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中醫藥健康管理,逐步提高覆蓋率。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脊柱側彎、肥胖等中醫藥適宜技術防治試點,在兒童健康保健、婦女產後康復中推廣套用中醫藥適宜技術。
增強疾病診療能力。推進中醫醫院晉級達標,80%以上的州市級中醫醫院達到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標準,90%以上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標準,不少於15所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醫院標準。實施縣級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行動,90%以上達到國家基本標準,50%以上達到推薦標準。實施中醫特色優勢培育工程,做優做強骨傷、肛腸、兒科、皮膚、婦科、針灸、推拿、腫瘤、心腦血管病、肺病、脾胃病、腎病、周圍血管病等中醫傳統優勢專科。加強護理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支持開展中醫護理門診試點。到2025年,建好5個省級中醫臨床醫學中心和不少於30個州市分中心,支持建設20個省級中醫臨床重點學科和不少於300箇中醫特色專科,推廣不少於40箇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
強化特色康復能力。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加強康復(醫學)科建設,康復醫院全部設定傳統康復治療室,其他提供康復服務的醫療機構普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探索有利於發揮中醫藥優勢的康復服務模式,促進中醫藥、中華傳統體育與現代康復技術融合,發展中醫特色康復醫學,推動研發中醫康復器具。針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塵肺病、小兒腦癱等慢性病和傷殘等,制定推廣中醫康複方案,推動中醫康復技術進社區、進家庭、進機構。到2025年,不少於75%的二級中醫醫院和85%的三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科,建成不少於4個省級中醫康復示範基地。
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項目
2.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能力
建立完善中醫藥融入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加快建立傳染病中醫臨床救治體系,依託省中醫醫院加快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及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依託高等院校、企業等建立中醫藥防治疫病基礎研究和產業創新平台。推動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中醫醫院設定發熱門診,加強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科、重症醫學科(急診科)、肺病科等薄弱科室和可轉換傳染病區、重症監護室建設。
建設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研支撐平台,加強中醫藥救治重大傳染病研究,加大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病的新藥和醫療機構製劑研發力度。加強中醫藥應急救治專家隊伍建設,制定完善一批重大傳染病中醫藥防治方案,加強中醫藥應急物資、藥品、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鼓勵探索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中設立中醫藥部門,配備中醫藥專家隊伍。
3.發展少數民族醫藥
加強傣、藏、彝等民族醫藥特色重點專科建設,建設不少於10個民族醫特色專科。制定傣、藏、彝等民族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開展臨床療效評價及用藥特點研究。加強民族民間中醫藥古籍文獻、經典名方、口傳心授等醫藥資料的搶救收集、整理研究,篩選並推廣套用一批民族醫藥特色診療技術。編制雲南少數民族醫藥典籍、技術和方藥目錄,篩選形成一批民族醫藥單方驗方並推廣套用。
4.推進中西醫協同發展
完善中西醫協同協作機制。支持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在綜合醫院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推動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規範建立中西醫協同多學科會診制度,制定實施“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將中醫診療人次占比等指標納入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等醫療機構等級評審和績效考核。
提升中西醫協同協作能力。爭取國家支持,依託綜合實力較強的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傳染病醫院、婦幼保健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打造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組建多學科的中西醫協作團隊和中西醫臨床研究平台,提升中西醫協同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圍繞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愛滋病、老年痴呆等重大疑難疾病,以及抗生素耐藥問題和新發重大傳染性疾病,開展中西醫聯合攻關,形成一批療效明顯的診療方案。
(三)持續夯實中醫藥人才隊伍基礎
1.強化院校教育。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加強中醫藥學科和專業建設,強化中醫思維培養和中醫臨床技能培訓。調整最佳化專業課程設定,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加強醫教協同,強化高校附屬醫院中醫臨床教學職能。將中醫課程列入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提高臨床類別醫師中醫藥知識和技能水平。支持探索開展九年制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支持雲南中醫藥大學申報中醫藥相關學科學位授權點。力爭建設4個國家級、10個省級中醫藥類一流本科專業和2個國家級、5個省級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建好一批中醫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和助理全科醫師培訓基地。攻讀中醫專業學位的臨床醫學類專業的學生,按國家規定可以參加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考試和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支持推動傣醫學、彝醫學國家規劃教材編寫。
2.培養特色人才。組織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人才培養專項,抓實抓好岐黃學者、青年岐黃學者、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中醫護理骨幹等中醫藥人才培養項目,加大省級中醫藥高層次人才、中醫臨床骨幹人才培養力度。開展“讀經典、悟經典、用經典”活動,提升中醫醫師臨床經典套用能力和水平。大力推進中醫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快培養中藥材種植、中藥炮製、中醫藥健康服務等技術技能人才。加強中醫藥人才創新團隊建設,支持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3.推進師承教育。建立省、州市、縣多層級中醫藥師承教育體系,大力開展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依託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省級名中醫等建立一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支持各地建設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支持中醫醫院設定中醫(專長)醫師崗位,促進民族民間特色技術傳承發展。
4.推進“西學中”人才培養。建立完善西醫人員學習中醫藥知識培訓考核制度。實施“西學中”人才培養項目,建設一支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提升重大傳染病、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結合臨床救治能力。允許中西醫結合專業人員參加臨床類別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
5.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加強適宜技術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和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臨床技術骨幹、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持續抓好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轉崗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1155”培訓經驗,即:鄉村醫務人員熟悉掌握不少於100箇中醫藥湯頭歌(方劑)、熟知不少於100種中藥飲片功效、會識別不少於50種當地常見中草藥、熟練掌握運用不少於5種適宜技術。培訓不少於10000名鄉村醫生。
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項目
(四)不斷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
1.加強中醫藥傳承保護。加強中醫藥古籍文獻、經典名方、口傳心授等醫藥資料的搶救收集、整理研究和推廣套用。加強中醫學術流派文化推廣,系統挖掘整理地方流派學術思想、診療經驗、特色技術,推動形成具有雲南特色的滇南醫學體系。推動更多中醫藥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加強重點領域攻關。在省級科技計畫中加大對中醫藥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深化滇南醫學理論、雲南特有民族醫藥理論、雲南道地中藥材作用機理等研究,開展中醫藥防治地方重大、難治和新發突發傳染病診療規律與臨床研究。支持醫療機構開展名老中醫藥專家名方、經驗方研究,推動向醫療機構製劑轉化生產。加強中醫藥循證醫學能力建設,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證據體系,研究闡釋中醫藥的作用機理。
3.建設傳承創新平台。爭取國家支持在我省布局建設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中醫藥重點實驗室和中醫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推動省中醫中藥研究院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加強中醫臨床技術研究和藥物研發,力爭在研發、生產、推廣運用上有所突破。支持中醫醫療機構與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加強協作、共享資源。
4.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依託高水平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及中藥創新企業,加大中醫藥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支持中醫藥先進裝備、中藥新藥研發。開展中醫藥優勢病種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中藥及其產業化技術研究,力爭形成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並加快成果轉化。推動中藥(民族藥)醫療機構製劑二次開發和工藝標準提升,逐步擴大在醫療機構的調劑使用範圍。
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藥傳承創新項目
(五)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1.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強珍稀瀕危野生藥用植物保護力度,支持珍稀瀕危中藥材人工繁育和替代品研發利用。充分利用雲南省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數據,建立雲南省中藥資源普查基礎資料庫和標本庫。開展中藥材道地品種、食藥物質資源原產地、主產區申請地理標誌農產品登記、產品保護和商標註冊工作。
2.推進道地藥材種植。圍繞三七、滇重樓、燈盞花、鐵皮石斛、砂仁、天麻、雲茯苓、雲當歸、雲木香、滇龍膽等“十大名藥材”重點品種,開展中藥材良種選育、優良品種擴繁推廣和品種栽培技術研究及套用,推廣一批以穩定提升中藥材質量為目標的綠色生產技術和種植模式。推進道地中藥材規範化種植,促進林下中藥材產業發展。培育做強中藥材“一縣一業”示範縣和特色縣,培育一批以中藥材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強鎮,把我省建成全國優質道地藥材生產基地。
3.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健全中藥材種植養殖、倉儲、物流、初加工規範等標準體系。鼓勵中藥材產業化、商品化和適度規模化發展。推動中藥製藥技術升級,促進中藥生產工藝標準化和現代化,鼓勵生產企業逐步實現智慧型製造。推動一批以中藥材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園區建設,推進產業集群發展。促進滇產中藥品牌化發展,培育中成藥大品種和獨家品種。加強中藥材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監測,建立健全第三方質量監測體系,推動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溯源體系建設。健全中藥材、中藥飲片地方標準體系,提升中藥飲片炮製水平和產品質量。繼續推進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建設。
4.強化中藥安全質量監管。突出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四個最嚴”要求,探索建立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追溯體系,建立健全全鏈條藥品安全監管機制,開展藥品質量安全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加強中藥說明書和標籤管理,提升說明書臨床使用指導效果。
5.建立完善中藥材流通體系。建立種植養殖、初加工、包裝、倉儲、運輸和銷售為一體的中藥材流通體系。促進“網際網路+物流”發展,打造現代化智慧物流,開展中藥材配送上門服務。打造面向西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中藥材交易中心。
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藥產業提升項目
(六)創新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
1.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行為,促進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諮詢指導、健康干預等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規範發展。豐富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內涵,推廣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和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傳統保健運動,推動形成體醫結合健康服務模式。強化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監管,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升經營水平和服務質量,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健康發展。
2.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院開展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推動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加強老年病科建設,開展老年病、慢性病中醫藥防治和康復護理。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連續、個性化、一體化的中醫藥養老服務。推動建設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範基地。
3.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充分發揮雲南中醫藥、民族醫藥、民間醫藥的獨特優勢和文化旅遊的資源優勢,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引進龍頭企業,推出一批健康產品,促進發展以中醫藥文化傳播、健康體驗為主題,融中醫藥醫療、養生、保健、藥膳和旅遊、休閒為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遊綜合服務,推動建設中醫藥特色突出的健康旅遊基地,形成一批體驗性強、參與度廣的中醫藥健康旅遊精品路線。
(七)弘揚發展中醫藥文化和對外交流合作
1.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持續開展“中醫藥宣傳日”、“中醫中藥中國行”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推進中醫藥文化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支持二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科研院所、中藥企業等建設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支持建好省中醫藥民族醫藥博物館,鼓勵社會力量建設中醫藥(民族醫藥)博物館。推動打造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
2.壯大中醫藥文化宣傳隊伍。組建以高等醫學院校師生、醫療機構中醫藥人員為主體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隊伍,加強省級中醫藥文化科普宣講專家隊伍建設。探索建立中醫藥文化宣傳培訓制度,加強基層中醫藥文化宣傳人員培訓,基本建立一支與中醫藥事業發展相適應的中醫藥文化宣傳隊伍。
3.促進中醫藥開放發展。鼓勵支持中醫藥教育、醫療機構和中醫藥企業“走出去”。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高質量建設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支持建設省級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企業(機構)。支持建立1—2箇中醫藥海外中心。
雲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醫藥文化傳播與對外交流合作項目
(八)全面深化中醫藥改革
1.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評價體系。建立完善科學合理的中醫醫療機構、特色人才、臨床療效、科研成果等評價體系。常態化開展三級和二級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工作,加大對考核結果的套用。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完善中醫藥人才職稱評審標準,建立中醫藥優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省、州市、縣級名中醫評選制度。將中醫藥學才能、醫德醫風作為中醫藥人才的主要評價標準,將“會看病、看好病”作為中醫醫師和各級名中醫評選的主要評價內容。在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評選中,探索中醫藥人才計畫單列、單獨評價。研究最佳化中醫臨床療效評價體系,探索制定符合中醫藥規律的評價指標。突出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求,探索建立科技部門與衛生健康部門協同聯動的中醫藥科研管理機制。中醫藥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評審單列並採取同行評議方式。
2.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立體現中醫醫院特點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面執行和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加強醫院中醫內涵服務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健全運營管理體系,推動醫院管理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三個提高”。加強醫學技術創新能力,拓展創新醫療服務模式,推動公立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完善薪酬分配製度,落實國家“兩個允許”要求。加強中醫醫療質量管理,依託中醫臨床醫學中心、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規範建好中醫骨傷、肛腸、婦科等7箇中醫質控中心,新遴選建設不少於5箇中醫質控中心,逐步健全省、州市、縣三級質控網路體系,建設專業質控人才隊伍,實施醫療質量動態管理。加強中醫醫院院感防控體系建設,築牢院感防控基礎。建立健全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長效機制,加強醫患溝通交流,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3.落實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健全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推動落實公立醫療機構中藥飲片加成銷售和醫療機構炮製使用的中藥飲片、配製的中藥製劑實行自主定價政策。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一般中醫藥診療項目可繼續按項目付費,探索實施中醫病種按病種分值付費。
4.最佳化中藥醫療機構製劑審評審批。建立完善中藥醫療機構製劑應急審評審批、附條件審批和內部調劑使用相關制度。對於科技、衛生健康等部門推薦符合條件的中藥製劑,用於重大疾病防治、臨床急需且市場短缺,或屬於兒童用藥的中藥製劑優先進行審評審批。探索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醫療機構製劑審評和備案技術要求。支持以傳統工藝備案的中藥醫療機構製劑研發,制定完善民族藥醫療機構製劑的備案技術指南。
(九)強化中醫藥發展支撐保障
強化信息化支撐。依託省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推進各級中醫醫療機構規範接入省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開展電子病歷系統套用水平分級評價。加快推進中醫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大力發展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提供線上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
加強中醫藥法治建設。深入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貫徹實施,推動出台《雲南省中醫藥條例》,鼓勵支持各民族地區制訂出台民族醫藥發展地方性法規。推動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相關配套政策,加強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註冊和中醫診所備案制管理。強化中醫藥監督執法工作,加強人員培訓,全面提高中醫藥監督能力和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省、州市、縣三級中醫藥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對中醫藥工作的統籌協調,將中醫藥工作作為各地落實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明確省、州市、縣級承擔中醫藥管理職能的機構,充實中醫藥管理部門工作力量,落實工作責任,形成上下聯動的中醫藥工作格局。
(二)強化保障機制。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逐步建立與中醫藥發展相適應的投入保障制度。各級政府通過現有資金渠道積極支持中醫藥發展,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將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的辦醫主體責任,落實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專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投入政策,發揮醫保對中醫藥發展的激勵作用,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
(三)開展監測評估。建立完善適應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中醫藥監測評價機制,組織開展規劃落實情況的動態評價,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監測評估的科學性和時效性。開展規劃中期和終期評估,增強規劃執行的約束性,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四)注重宣傳引導。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等法律法規和衛生健康、中醫藥發展方針政策。加強中醫藥先進典型的正面宣傳,提升輿論引導水平。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積極宣揚中醫藥發展成效、科學價值和健康理念,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支持中醫藥發展的濃厚氛圍。

政策解讀

一、出台背景及意義
編制“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是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通知》以及《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健康雲南2030”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和抓手。
《規劃》對省“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中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部分進行了深化和細化,是落實全省中醫藥大會重點任務的具體化。制定《規劃》主要是解決當前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明確“十四五”期間中醫藥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和發展路徑。編制和實施《規劃》,對於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我省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推動醫療、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產業六位一體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使中醫藥更好服務於健康雲南和建設中醫藥強省具有重大意義。
二、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為:到2025年,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中醫藥發展政策和體系更加完善,中醫藥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中醫藥在健康雲南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規劃》針對中醫藥服務體系、服務能力、人才隊伍、傳承創新、產業和健康服務業、文化傳播等方面,提出中醫藥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中醫藥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中醫藥人才隊伍持續最佳化,中醫藥科研水平顯著提高,中醫藥事業產業融合發展,中醫藥文化建設更加深入等目標。
具體發展目標包括15個主要發展指標,含1項約束性指標,14項預期性指標。
三、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四個部分。
(一)規劃背景。系統總結了“十三五”以來我省中醫藥傳承發展取得的成績,深入分析了當前中醫藥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二)總體要求。明確了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提出了6個方面的發展目標和15項主要指標。
(三)主要任務。包括9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加快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從推動省級中醫醫院提質擴容,加強州市、縣級中醫醫院建設,實施基層中醫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畫,強化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建設4個方面統籌布局,建設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
二是著力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強調要發揮中醫藥在健康服務中的獨特作用,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發展少數民族醫藥,推進中西醫協同發展。
三是持續夯實中醫藥人才隊伍基礎。從強化院校教育、培養特色人才、推進師承教育、推進“西學中”人才培養、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5個方面加快建設高素質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
四是不斷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提出加強中醫藥傳承保護,加強重點領域攻關,建設傳承創新平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4個方面的措施。
五是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從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推進道地藥材種植,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強化中藥安全質量監管4個方面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六是創新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從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探索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3個方面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水平,促進中醫藥康養和旅遊產業發展。
七是弘揚發展中醫藥文化和對外交流合作。明確要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壯大中醫藥文化宣傳隊伍,促進中醫藥開放發展。
八是全面深化中醫藥改革。提出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落實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最佳化中藥醫療機構製劑審評審批管理4個方面的措施。
九是強化中醫藥發展支撐保障。強調要加強中醫藥信息化,開展中醫藥法治化建設。
為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在主要任務中設定了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中西醫協同發展、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中醫藥傳承創新、中藥產業提升、中醫藥文化傳播與對外交流合作7個專欄,明確提出了具體實施項目和任務目標。
(四)保障措施。強調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保障機制、開展監測評估、加強宣傳引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