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

《雨說》是現代詩人鄭愁予1979年創作的詩歌。此詩清新而活潑,明朗而耐讀,是老少皆宜的童歌,是鄭愁予的優秀作品之一。它極寫雨後春回大地,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極力讚頌“及時雨”,是詩人借春雨之口,為中國兒童唱出的一曲“愛之歌”。此詩後被選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等教科書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雨說
  • 創作年代:1979年
  • 作品出處:《聯合報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鄭愁予
原文欣賞,作品注釋,寫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原文欣賞

雨說
——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
等待久了的魚塘和小溪
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著種子
牧場枯黃失去牛羊的蹤跡
當魚塘寒淺留滯1著游魚
小溪漸漸喑啞歌2不成調子
雨說,我來了,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

我來了,我走得很輕,而且溫聲細語地
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
我來了,雷電不喧嚷3,風也不擁擠

當我臨近的時候你們也許知悉了
可別打開油傘將我抗拒
別關起你的門窗,放下你的帘子
別忙著披蓑衣4,急著戴斗笠5

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帶來春的洗禮
為什麼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為什麼不跟著我走,踩著我腳步的拍子?

跟著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將潤如油膏6
去看牧場就要抽發忍冬的新苗
繞著池塘跟跳躍的魚兒說聲好
去聽聽溪水練習新編的洗衣謠

雨說:我來了,我來的地方很遙遠
那兒山峰聳立,白雲滿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們一樣地愛玩
可是,我是幸運的
我是在白雲的襁褓7中笑著長大的

第一樣事,我要教你們勇敢地笑啊
君不見,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
石獅子見了我笑出了淚啊
小燕子見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樣事,我還要教你們勇敢地笑
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
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說,我來了,我來了就不再回去
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
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
要記著,你們嘴裡的那份甜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作品注釋

1.留滯:即滯留,停留不流通。
2.喑(yīn)啞:嗓子乾澀發不出聲音,或發音低而不清楚。
3.喧嚷(xuān rǎng):喧譁,大聲吵鬧。
4.蓑(suō)衣: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
5.斗笠(lì):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等製成。
6.潤如油膏:形容土地肥沃;細膩光滑得像油,像脂肪塗抹的一般
7.襁褓(qiǎng bǎo):包裹嬰兒的布或被。

寫作背景

此詩是鄭愁予復出之後於1979年寫的,20世紀70年代末正值我國結束“文革”災難後不久,詩人身在海外而關注中國大陸。經歷十年浩劫的中國,一切都開始顯露生機,正如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甦,而詩中的“雨說”,也是他對祖國美好未來的祝福。

文學賞析

此詩是獻給兒童的,詩人運用擬人化手法,讓“雨”對孩子們深情地傾訴,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摯愛之心,展現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勵孩子們自由歡笑、勇敢生活的愛的天使的形象。詩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種種的情景都具有象徵性。經歷十年浩劫後的中國,一切都開始顯露生機,正如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甦,而“要教你們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狀語,並對“笑”作擬人化的描寫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詩中的“雨說”,其實也就是詩人在說。這首愛之歌,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祝福,也是他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願。
詩人筆下的雨,被賦予了生命的靈性,她是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淅淅瀝瀝、綿綿密密的雨點是她探訪大地的殷勤腳步。朗讀這首詩,讓霏霏細雨飄進你的心田。
全詩分為九節。其中五次以“雨說”為提示語,是“雨”的訴說的內容變化和情感遞進的線索。
第一節,雨來探訪四月的大地。詩以“(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開始,請注意這一句是放在括弧里的,它仿佛是幕布開啟時的畫外音,預示了雨的“出場”,又使人感到某種久久的期待和強烈的願望。詩人描繪了春雨到來之前,“田圃跟牧場”“魚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機,田圃里的種子、牧場裡的牛羊、魚塘里的游魚以及會唱歌的小溪都沒有了活力。然而,度過嚴寒的冬天,經過料峭的春寒,蟄伏已久的四月就該顯現它的身影,迎接大地春暖花開的時節。就在此時,“雨說,我來了,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雨”,儼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
第二節,雨輕輕地來了,滿懷著愛心。雨“走得很輕”,並且“溫聲細語”。“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展示了雨對所有兒童的博大的愛心。“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表現了雨對每一個孩子的熟悉和親昵。“我來了,雷電不喧嚷,風也不擁擠”,雨是靜靜地來的,它關愛孩子們而生怕驚擾他們。
第三節,雨希望孩子們不要拒絕它的到來。打開油傘、關起門窗、放下帘子、披蓑衣、戴斗笠,都是人們“拒絕”雨的行為。這裡連用三個“別”,是請孩子們千萬不要拒絕它。
第四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來親近他們的。雨發出兩句“為什麼不……”的親切反問,請孩子們與它親近,並隨它同行。
第五節,雨請孩子們跟著它去迎接春天。田圃里的泥土“將潤如油膏”,池塘里魚兒跳躍,溪水叮咚像在“練習新編的洗衣謠”,這一切與第一節中提到的情景完全兩樣,大地因春雨降臨而煥發勃勃生機。賞春的目的是在於表現春天來了,希望來了。
第六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笑著長大的。它來自很遙遠的地方,從小生活在山峰聳立、白雲滿天的童話般的仙境中,無憂無慮地玩耍,快樂地成長。
第七節和第八節,雨要教孩子們勇敢地笑。給孩子們帶來歡笑,讓他們快樂地成長,這是雨的使命。柳條兒彎了腰,石獅子流了淚,小燕子在雨絲中“斜”著翅膀飛翔,旗子發出“嘩啦啦”的聲音,這都是因為雨給他們帶來了歡笑。末尾兩行詩意味深長:只有孩子們歡笑起來,才真正意味著春天的來臨,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表現了對未來的憧憬,心存夢想。
第九節,雨交代它最終的歸宿。“我來了就不再回去”,當把歡笑帶給孩子們以後,“我就快樂地安息”。雨最終犧牲自己,將生命變成孩子們嘴裡的“那份甜”,並在“那份甜”中融入對孩子們的“祝福的心意”。暗示改革開放,這場春雨會一直滋潤著中國,人們的生活更加甜蜜。
全詩出色的擬人化表現手法,使這首詩具有親切感人、活潑歡快、充滿情趣的風格,它切合兒童的心理,能打動孩子們稚嫩的童心。
另外,詩人除了成功地運用擬人手法,把“雨”想像成一種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之外,也善於在事物之間進行一種奇特的詩意的轉化,例如“你們嘴裡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僅把具體可感的“吃著蘋果”時“嘴裡的那份甜”,貼切地變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這樣的詩句結尾,暗示了一種詩的祝福的力量。
此詩充滿了音樂性.詩中第一至四和第八小節押同一個韻,第五和七小節則換了一個韻腳,而第六小節又換了一個韻.換韻頻繁,可見詩人用韻靈活,絲毫不受壓韻的束縛,還充分利用韻腳的諧和使文章充滿音樂感,更見活潑生動。整首詩從展示到發展、到概括,是一闋充滿快樂氣氛的“春雨交響樂”樂章。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張向陽《中華詩文經典誦讀》:“《雨說》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的傾訴,唱出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這首愛之歌,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祝福,也是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福。這首詩清新明麗,節奏歡快,融典雅的詞句與活潑的口語於一體,特別適合於朗誦。”
現代作家秀實《黃鶴文論·我捉著了飛翔的尾巴》:“愁予寫詩,極重詩藝內容,而不執著於形式,能夠擺脫羈絆,故詩句的字數和分行,行止隨意所之,多無定律。新詩的‘自由里的限制’,愁予所受,應是最少。此詩即是一例。”
香港作家、台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教授黃維梁《新詩的藝術》:“這首詩清新活潑,積極有生氣,明朗而耐讀,口語化的文字又精煉流麗,應該編入教科書,讓所有中國的兒童閱讀和歌唱。”

後世影響

《雨說》後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語文》等教科書中。

作者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現代詩人。被稱為“浪子詩人”。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畫”,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15歲發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且《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重要詩作包括《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14種。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台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