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腔上囊病

雞傳染性腔上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又稱傳染性腔上囊炎,是雞的一種以淋巴組織壞死為主要特徵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1957年首先在美國德爾馬瓦(Delmarva)南部的甘布洛城(Gumboro)的肉雞群中發現,所以又稱甘布洛病。由於當時對病原體沒弄清楚,所以一直認為是“雞腎病”或“腎炎——腎病綜合症”。

基本介紹

  • 別稱:雞傳染性腔上囊病
  • 英文名稱: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 又稱:傳染性腔上囊炎
  • 高發日齡:20-60之間
病種特徵,病理變化,鑑別診斷,預防與防治,防治,雞群免疫個別分析,

病種特徵

傳染性腔上囊病簡稱:IBD。發病特徵為突然發病,品種上無大差異,高發日齡在20-60之間,特別是30日齡左右多見。發病率很高,死亡率一般為20%-30%。當有繼發感染或合併感染時,死亡率可超過40%。該病有明顯的死亡高峰,多數雞群在發病後6-7天疫情趨於平穩。雞場一旦暴發該病,以後每批雛雞均可感染髮病。病雞精神萎靡不振,癱臥、震顫,排米湯樣稀便,雞群在發病後3-4天死亡達到高峰。

病理變化

病死雞脫水,皮下乾燥,眼球下陷。胸肌和兩腿外側肌肉出血,呈塗刷狀。囊腫大,發黃,漿膜下水腫或出血。囊腔黏膜出血,腔內有的充滿混濁的粘液或乾酪樣滲出物。病癒後雞的腔上囊萎縮、變小甚至消失。腎臟腫大、蒼白小葉灰白色,有尿酸鹽沉積。腺胃黏膜出血或腺胃乳頭環形出血。日齡過小或齡較大的雞群發病時,病變較輕或不典型,肌肉出血不明顯。

鑑別診斷

該病的高發日齡與雛雞階段新城疫的發病日齡相以,實踐中也確有兩種疫病同時發生或先後發生的。但新城疫沒有肌肉出血,也沒有腎和腔上囊的特徵性病變。另外,應注意與磺胺類藥物中毒、黴菌毒素中毒引起的出血綜合徵相區別。二者雖可見肌肉出血,但無腔上囊的明顯病變,而且有飼餵藥物或發霉飼料的歷史。

預防與防治

(一)育雛、育成階段使用的疫苗應選用弱毒疫苗。活毒疫苗分弱毒和中等毒力兩種疫苗。使用前,一定要搞清疫苗的毒株毒力,嚴格按說明書上的要求使用。弱毒疫苗對腔上囊不會造成損害,使用時與雛雞的日齡無太大關係;中等毒力疫苗卻可損傷腔上囊(特別是過早地套用時)。它不僅不會保護雞隻免受IBDV的感染,且由於腔上囊的萎縮可導致免疫抑制,從而增加了對其他疫病的易感性。
(二)在制定免疫程式時,應對雞群的母源抗體,免疫後抗體水平進行監測,以便選擇適宜的免疫時機,有效地發揮疫苗的保護作用。目前,國內進行抗體監測常用瓊脂擴散的方法和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後者比前者敏感、準確。
(三)雞傳染性腔上囊病病毒對外界環境的理化因素抵抗力較強,只有酚製劑,福馬林以及強鹼等消毒藥有一定作用。因此,在免疫的基礎上必須做好生產各環節的獸醫衛生消毒工作(特別是種蛋、孵化、育雛室和育成雞舍),單純依靠疫苗的免疫是不能收到顯著效果的。
(四)為了減少IBD造成的大量雞隻死亡,可用高免蛋黃勻漿製劑給雞注射,效果比較可靠。高免蛋黃習漿成本低,製備工藝簡便,可在該病高發日齡前後或發病早期使用。

防治

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為了使雛雞的較高水平的母源傳遞性抗體,必須做好親代雞群的人工免疫接種,使之保持高度、持久和一致的免疫力,才能使子代雞群在育雛的早期免受傳染性腔上囊病毒感染。育雛後期及育成階斷雞群,主要靠獲得性免疫保護。故必須在母源抗體基本消失之前適時地免疫,使之有充分的免疫力才能保護育成階段的安全。為此,建議在種雞群開產前進行IBD油乳劑滅活苗免疫,而在育雛和育成階段選擇適宜的弱毒疫苗進行預防接種。

雞群免疫個別分析

不同雞群IBD的免疫程式(僅供參考)種雞:在上籠產蛋前(20周齡時)和38周齡,注射油乳劑滅活苗兩次。雛雞階段一般在2周齡用弱毒苗免疫一次,5周齡時再次免疫,第二次免疫可選用弱毒力疫苗或中等毒力疫苗。肉用仔雞:在污染區或受威脅區,當仔雞3-4周齡時進行一次弱毒疫苗免疫。商品蛋雞:在2周齡和5周齡進行免疫,所用疫苗與種雞相同。以上免疫程式是在親代雞群使用了油乳劑滅活苗接種後供其後代使用,如果親代IBD免疫情況下不詳或沒免疫,則仔代雞的免疫時間可適當提前或根據抗體監測水平自行制定免疫程式。值得提起注意的是,雞群IBD弱毒苗免疫絕不能幹擾正常進行的雞新城疫免疫程式。實踐中往往一時重視了IBD的免疫而忽略了新城疫的防制工作,因而會造成新城疫流行。現市售商品疫苗均為中等毒力克隆化苗,如西德CM-IU、荷蘭D78、美國三價苗、哈爾濱和北京的D78可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