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鮑“大連1號”

雜交鮑“大連1號”

雜交鮑“大連1號”是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鮑魚新品種。該品種經由2004年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交鮑“大連1號”
  • 審定編號:GS020032004
  • 培育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類別:鮑魚
品種簡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養殖要點,筏式養殖,岩礁潮間帶沉箱養鮑,底播放流增殖,岩礁潮間帶圍池養鮑,潮間帶壘石蒙網養鮑,

品種簡介

品種來源:利用皺紋盤鮑日本岩手群體和大連群體雜交形成的雜交種。
審定情況:2004年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審定編號:GS020032004。

特徵特性

“大連1號”雜交鮑雜種優勢明顯,性狀穩定,具有適應性廣、成活率高、抗逆性強、生長快和品質好等特點;適宜水溫0~29℃,最適水溫15~25℃,適溫上限提高4~5℃,使雜交鮑養殖區從黃海北部向南擴展。

產量表現

與父本和母本比較,生長速度平均提高20%以上,養成周期縮短1/4~1/3,成活率提高1.8~2.3倍。

養殖要點

採用陸基工廠化、潮間帶生態系、平台沉箱式和南北跨區養殖等雜交鮑多元化養殖新模式。以穩定提高苗種出苗率、鮑魚成活率及生長速度。

筏式養殖

選擇低潮時水深在5~6米以上,透明度大,水流交換好,水質不被污染,海水鹽度較高,附近無淡水流入或受淡水影響較小的海區。使用高度為95厘米、直徑或邊長約50厘米的4層聚乙烯方形或圓形盤組成的養殖網籠,在北方一般每籠放養殼長2.0厘米左右的個體200隻,每層50隻比較適宜。做好投餌、安全檢查、清除敵害和洗刷籠子等日常工作。

岩礁潮間帶沉箱養鮑

選擇無泥沙淤積,不宜受自然災害襲擊,海區未受污染,海水交換條件好,易於採收、移植供鮑攝食的海藻的岩礁帶。正常年份海區的最高水溫在26~27℃,最低1℃,經築壩稍微改造後最低潮時的水深可達1.0米以上,滿潮時水深保持在3.0米以上。網箱多為田字形,邊長為2米,高0.5米左右,每個網箱表面中央留一拉鏈口(長50~60厘米),供投餌和觀察用。網箱設定在低潮時網箱乾露不超過1/3的位置為最佳,在網箱內投放些不規則的石塊,以供鮑附著和固定網箱之用。放苗規格春天不小於2厘米,秋天不小於3厘米,一般每平方米放養150~250隻比較適宜。

底播放流增殖

選擇底質結構為岩礁,無泥沙淤積,無大量淡水與工業污水流入,海區風浪小,不易受災害襲擊,潮流暢通,海水能借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充分地交換,水質清澈,海底藻類品種繁多茂盛的海區。放流規格越大,回捕率越高。一般人工育苗經室內越冬到翌年5月可長到2.5厘米,此時放流比較理想,因為這以後一段時間正是鮑生長旺盛季節,而且自然海藻茂盛。若在秋季水溫逐漸降低,鮑生長緩慢,放流規格應在3厘米以上。放流密度主要根據放流前對該海區進行的本底調查結果而定,通常殼長2.5~3.0厘米的苗種按每平方米放流10隻為宜。在缺少自然海藻餌料的增殖區,要進行海藻的人工移植。即使在原來生長海藻的海區,也必須設法移植適宜於該海區生活,且生長、繁殖速度較快的海藻品種,如海帶和裙帶菜等。敵害生物是幼鮑存活的最大威脅,對敵害生物的防除,主要靠潛水員定期捕捉和在海面向放流區投放網籠誘捕。

岩礁潮間帶圍池養鮑

海區選擇基本上與底播放流增殖和沉箱養殖的海區大致相同,在中潮區選擇有利地形建造池子,要保持足夠的水深,低潮不低於2.5米,池底可多投些人工魚礁,增加鮑附著面積和提供棲息場所。必要時可在圍牆上方蓋上網片,以防鮑逃逸和敵害生物侵入。一般每平方米投放2~3厘米的苗種50~60隻。

潮間帶壘石蒙網養鮑

選擇海水無污染,附近無溪流,大雨時無淡水流入,水質清新,水流暢通,海區為正規往複流,無底泥和漂沙,風浪小的岩礁潮間帶低潮區。建垛前不平坦的地方要用碎石鋪平,並在石床上鋪一層較細的網片,一是防止敵害(如蟹子、海葵等)進入,二是防止鮑外逃,三是便於收穫。在石垛的基部,應選用大塊石頭,留出較大空隙,減少水流阻力,保持水流暢通,並給鮑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石垛的外緣和頂部,要選用表面光滑的石頭。網目大小通常視鮑的大小而定,以鮑不能逃逸為準;外面一層用90股左右聚乙烯網,網目為10厘米左右,其作用是保護內層網片不被過急的水流衝破。在石垛的外圍底部,用直徑40厘米左右的編織袋裝上細沙子繞石垛一周壓緊。圍網上方要留有投餌袖口,一般15米2的石垛留3~5個投餌口。石垛以順流方向不規則的長帶形為宜,中心高度保持在70厘米以下。每平方米投放規格2厘米的鮑苗500隻左右,長到5厘米左右可減半分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