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雙方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夫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雙非”,含義是夫妻雙雙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源於一股內地和其他地區赴港生子的熱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非
  • 所屬地區中國香港
  • 含義:夫妻雙雙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起源,新政,社會影響,囧狀,好處,反對,後果,

背景介紹

香港有一個流行的稱號叫“雙非”,源於一股內地和其他地區赴港生子的熱潮,含義是夫妻雙雙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根據香港的制度,“雙非”父母在港生下的孩子,就會擁有香港籍,不過對於這些“雙非”兒童留守香港後,占用本地醫療和教育資源,香港人一直是頗有微詞的。
2012年,香港特區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向市民強勢表示,將優先處理“雙非”問題,這讓港人終於有可能對非議多年的“雙非”說拜拜。喜了“擔心被搶資源”的市民,卻苦了不少為了迎接“雙非”孕婦,斥資數億擴建產科大樓的香港私家醫院。

發展歷史

起源

2001年
赴港生子大門打開
“雙非”現象,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這股風潮緣起於12年前的“莊豐源案”---一對大陸夫婦於1997年9月持雙程證到香港,逾期居留並誕下男童莊豐源,後遭入境處遣返。2001年7月,香港終審法院根據《基本法》第24條判決莊豐源享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此舉在法律層面為內地人赴港產子拉開了帷幕。2003年港澳開展自由行,香港放鬆入境限制,更是從心理上與地理上,為赴港產子的內地夫婦開啟了大門,導致內地孕婦潮湧般奔赴香江。如果說,2006年之前,蒞港產子的孕婦,多為廣東福建等鄰近香港省份的工人與農民,他們為了躲生二胎,不惜辛苦通過在港的親屬接應生子。那么,後來,內地赴港生子的群體已變身為經濟狀況良好的新興中產階層,他們看中的是落地居民身份及為子女謀求更好的發展空間。短短10年間,赴港產子人數如井噴式增長。 在2011年,這股風潮抵達頂點。
數據指出,2001年,只有620名“雙非”嬰兒出生,僅占同年全港新生嬰兒數48219的1.2%;2010年,香港88323名新生嬰兒中,“雙非”嬰兒32653名,約占該年香港新生嬰兒總數的37%。10年間,“雙非”嬰兒的每年出生數量飆升50倍。
大多數“雙非”嬰兒出生後即返回內地,不過也有部分兒童選擇回流香港享用香港12年免費教育、公共醫療等各種社會福利,其中不少兒童選擇在接受教育的年齡返回香港。香港政府統計處2011年年初進行的意向調查顯示,99%“雙非”兒童的父母表示他們不會將子女留港,但其中有64%表示日後打算將“雙非”兒童帶返香港,不少人計畫在兒童6至11歲期間回流香港接受教育。

新政

新特首
拿“雙非”開刀
香港特別行政區候任特首梁振英2012年在會見黨派時表示,上任後將優先處理“雙非”孕婦問題,將會以法律途徑解決“雙非”嬰兒的居港權問題。
梁振英說,香港人已有共識,無論用行政措施也好,法律的辦法也好,“雙非”孕婦在港產下的嬰兒不應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就在梁振英當日表示“2013年私立醫院停止接收“雙非”內地孕婦產子”後,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宣布,私家醫院在2013年接受“雙非”孕婦赴港產子的政策,將交由下一屆政府決定,即2013年7月之後再作決定,同時肯定表明,香港公立醫院明年將完全停止接受內地孕婦。

社會影響

囧狀

“雙非”學童的
“雙城生活”
“雙非”不能算貶義詞,本身也許不含歧視意味,但許多留守香港的“雙非”學童確實承受著一般同齡人無需承受的壓力。有國小校校長描述他們“經常掛著愁容”,“缺乏同齡學童的天真爛漫”,“比較怕事、內向,大部分時候不講話,不主動跟人溝通”。這是因為他們雖然物質不缺,卻“獨缺了父母的愛”。
香港的“雙非”學童數量過萬,毋寧說是一個相當不小的群體。這些孩子多數家住深圳,每天上學路上至少花兩個小時,早晨5點天剛亮就得出發;另一些則是父母在港買房租房,自己留內地努力賺錢,雇保姆在港照顧孩子。

好處

“雙非”生產
益了香港經濟
自2001年起,每年數萬名的內地孕婦在港生產,生產過程中的衣食住行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刺激。對部分商家特別是醫療行業而言,內地孕婦意味著最少人均5萬港元的收入。自2007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產科服務中央預約制度”後,香港公立醫院對來港生子的內地孕婦在有預約的情況下收費為3.9萬港元,沒有預約的情況下為4.8萬港元。
而由於公立醫院床位有限,不少內地孕婦會選擇更為昂貴的私立醫院生產,費用至少7萬至8萬港元。按照2010年3.3萬名“雙非”嬰兒計算,內地在港生產的孕婦2010年為香港帶來數十億港元收益。除了住院費用,還有不少“隱形費用”:每次產檢的交通費用、產前產後在香港暫住的房租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反對

香港人
不高興“資源被搶”
出於對教育、醫療等資源被搶奪的擔憂,不少香港居民對此頗有微詞。香港本地人對內地赴港產子的抨擊高潮出現在2006年下半年。因為抱怨香港的婦科資源被內地產婦“占領”,一些本地孕婦在年末曾上街示威。
“雙非”兒童回流香港上學給香港的教育體系帶來沉重壓力,其中連線深圳和香港邊境的北區更為嚴重,大批住在深圳的“雙非”學童每天跨境就學,導致香港幼稚園和國小幾近“迫爆”。有香港家長於是埋怨港童教育資源被分薄,指自己是納稅人,政府資源理應優先用在香港本地家庭。有分析數據指出,一名在港出生的嬰兒從入讀幼稚園至大學畢業,保守估計政府需為每名學童付出115萬港元。
對於香港居民來說,他們認為“雙非”兒童是和他們競爭資源的對手,而隨著“雙非”兒童長成至入學年齡,資源競爭已經越來越引起香港社會的重視。所以不少市民強烈反對“雙非”孕婦的政策。

後果

私家醫院
可能會倒閉
對於停收“雙非”孕婦,香港有人歡喜有人憂。對香港衝擊最大的就是私家醫院。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的“雙非”孕婦,香港不少醫院、特別是一些私人醫院都大興土木,改、擴建醫院的硬體,以在內地孕婦爭奪中賺取更多的好處。但梁振英的新政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噩耗”。
對於梁振英2013年停收“雙非”孕婦的表態,香港私家醫院聯會主席劉國霖說,完全沒有想過明年會完全停收雙非內地孕婦。他表示,完全停收雙非孕婦,可能會導致一些私家醫院經營困難甚至倒閉,因為個別醫院可能會少收一半的孕婦。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也表示,這一舉措將會對某些私家醫院的婦產科服務及私家醫生產生一定的影響,私家醫院一定要就政策的改變去作相對的調整。
因“雙非”孕婦而產生的新行業赴港產子中介機構,在繁榮了不到10年時間後,也必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局。而香港候任特首梁振英已對“雙非”發出了明確的“關門信號”,預計上任後他可能會採取嚴厲措施封殺“雙非”孕婦。如今時日無多,“雙非”家庭紛紛搶搭末班車,而赴港產子的費用也隨即水漲船高,已經由一月前的15萬至18萬港元飆升至20萬港元以上,香港產科醫生和中介也在抓緊關閘前的時機大把賺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