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腎藤

雙腎藤

雙腎藤,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鄂羊蹄甲Bauhiniaglauca (Wall. ex Benth.) Benth. subsp. hupehana (Craib) T.Chen的根或莖葉。分布於甘肅、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具有收斂固澀,解毒除濕之功效。用於咳嗽咯血,吐血,便血,遺尿,尿頻,白帶,子宮脫垂,痢疾,痹痛,疝氣,睪丸腫痛,濕疹,瘡癤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腎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羊蹄甲屬
  • :鄂羊蹄甲
  • 毒性:無毒《貴陽民間藥草》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別名

夜關門、羊蹄甲、馬蹄、羊蹄藤、豬腰藤、馬鞍藤、鷹爪風、缺月藤、燕尾藤

入藥部位

根或莖葉。

性味

味苦、澀,性平。

歸經

歸腎、大腸經。

功效

收斂固澀,解毒除濕。

主治

用於咳嗽咯血,吐血,便血,遺尿,尿頻,白帶,子宮脫垂,痢疾,痹痛,疝氣,睪丸腫痛,濕疹,瘡癤腫痛。

相關配伍

1、治咳嗽咯血,吐血:夜關門30-60g。燉豬肺或煎水吃。
2、治大腸下血:夜關門30g,芭蕉根30g,苧麻根15g,皂角刺6g,黃精15g。將藥放入豬大腸內,或煨甜酒糟服。(1-2方出自《貴陽民間藥草》)
3、治痢疾:(湖北羊蹄甲)根30-6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4、治癲癇:擬粉葉羊蹄甲莖30g,石膏15g,石灰6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5、治瘡癤腫毒:(湖北羊蹄甲)葉研粉,二次淘米水調敷。痛甚者,敷藥前後並以葉煎水洗。(《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大劑量可用至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採集加工

野生的秋季挖根,栽培的於栽培3、4年後,秋季挖根,曬乾;莖葉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鄂羊蹄甲又名:湖北羊蹄甲、擬粉葉羊蹄甲、田螺虎樹。木質藤本,除花序稍被銹色短柔毛外其餘無毛;卷鬚略扁,旋卷。葉紙質,近圓形,長5-7(-9)厘米,2裂達中部或更深裂,罅口狹窄,裂片卵形,內側近平行,先端圓鈍,基部闊,心形至截平,上面無毛,下面疏被柔毛,脈上較密;基出脈9-11條;葉柄纖細,長2-4厘米。傘房花序式的總狀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具密集的花;總花梗長2.5-6厘米,被疏柔毛,漸變無毛;苞片與小苞片線形,錐尖,長4-5毫米;花序下部的花梗長可達2厘米;花蕾卵形,被銹色短毛;花托長12-15毫米(花盛開時長達20毫米),被疏毛;萼片卵形,急尖,長約6毫米,外被銹色茸毛;花瓣白色,倒卵形,各瓣近相等,具長柄,邊緣皺波狀,長10-12毫米,瓣柄長約8毫米;能育雄蕊3枚,花絲無毛,遠較花瓣長;退化雄蕊5-7;子房無毛,具柄,花柱長約4毫米,柱頭盤狀。莢果帶狀,薄,無毛,不開裂,長15-20厘米,寬4-6厘米,莢縫稍厚,果頸長6-10毫米;種子10-20顆,在莢果中央排成一縱列,卵形,極扁平,長約1厘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2200m的灌木叢中、林中及山坡石縫中。分布於甘肅、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稍扁,大小長短不一,直徑1-3.5mm。表面褐色,有細縱皺紋及橫長皮孔,並有少數細鬚根或殘留鬚根痕,有的成凹溝。質堅硬,斷麵皮部褐棕色,木部色稍淡,密布細小孔洞(導管)。無臭,味澀微苦。

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及大腸、炭疽、白喉、傷寒、痢疾、綠膿等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體虛久病脫肛,子宮脫垂,感冒,陰道流血,遺精和遺尿等。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藥草》:“收斂止血,治咳嗽遺尿,咯血,為止血要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