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缺口理論

雙缺口理論又稱“匯瓶頸論”或“填補缺口論”,研究如何利用外資來填補開發中國家存在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的理論。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和斯特勞特在其所著《外援與經濟發展》 (1966) 一文中提出。該模型是在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開發中國家利用外資的重要理論依據。其基本論點是,開發中國家的國內儲蓄和外匯供給,與完成經濟發展預期目標所必需的資金數量之間通常存在著缺口,其中追加投資所需的國內儲蓄缺口稱為 “儲蓄缺口”,籌集進口品所需的外匯短缺稱為 “外匯缺口”。假定這兩個缺口互不相等,且無替代性,則兩個缺口都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在這種情況下,開發中國家可以通過引進外資來彌補上述兩個缺口,使外資在克服外匯緊張和提高實際經濟成長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例如,通過外資引進一台新型機器,該國不需要出口資源就能得到這項進口,同時也不必由國內儲蓄彌補,就能得到這項投資貨物,因而有助於同時減緩外匯和儲蓄不足的瓶頸現象,為調節經濟均衡增長創造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缺口理論
  • 吸收外資:全球化時代的客觀要求
  • 提出者:錢納里
  • 核心:儲蓄缺口與外匯缺口必須保持平衡
簡介,推導,

簡介

吸收外資,既是全球化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解決我國目前經濟改革中動力不足的現實選擇。
客觀地說,從改革開放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我國吸收外資的主要目的就是彌補外匯和資本短缺的缺口。因此,這一時期我國的外資戰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致力於擴大吸收外資的規模,二是鼓勵出口導向型外商投資企業。1988年,國務院提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擴大出口創匯成為這一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1980-1990的十年間,我國貿易逆差356億美元。那時,我們需要外匯、技術和增加就業,體現在外資政策方面就是千方百計鼓勵出口導向型外商投資企業。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出現了外資持續大規模流入、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及國內銀行巨額存差並存的現象。至此,應該說,中國利用外資已經實現了最初的既定目標。按照雙缺口理論,我國一般性的資金缺口問題和外匯短缺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中國利用外資已進入“非資金和外匯缺口型”的發展階段。

推導

根據凱恩斯國民收入理論,可知:
Y=C+I+G+X-M 1
Y=C+S+T 2
其中,Y表示國民收入;I表示國內投資;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S表示國民儲蓄;T表示稅收。
令1式等於2式,得M-X=I-S(假設G=T)
即外匯缺口等於儲蓄缺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