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盤吸蟲

雙盤吸蟲

雙盤吸蟲(學名:Leucochloridium paradoxum)為雙腔科異雙盤屬的動物。分布於歐洲、印度、台灣島等地,營寄生生活,宿主蝸牛、鳥類,通過鳥糞傳播。其驅使宿主的能力高於鐵線蟲,可以控制蝸牛的大腦使其變成殭屍蝸牛,從而更容易被鳥類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盤吸蟲
  • 拉丁學名:Leucochloridium paradoxum
  • :動物界
  • 扁形動物門
  • :吸蟲綱
  • 亞綱:復殖亞綱
  • :復殖目
  • :雙腔科
  • :異雙盤屬
  • :雙盤吸蟲
主要信息,生存方式,

主要信息

雙盤吸蟲,學名Leucochloridium paradoxum,屬於吸蟲扁形動物門復殖目雙腔科異雙盤屬。

生存方式

雙盤吸蟲的寄生策略有些相似於螞蟻體內的線蟲,只是試圖增加對最終宿體的吸引。吞食雙盤吸蟲的蝸牛會反射出鮮亮的光線,吸引鳥類的注意。鳥類注意到色彩跳動的蝸牛觸角時,就會將其捕食。這樣雙盤吸蟲就像螞蟻體內的線蟲一樣開始新的生命歷程。最終,雙盤吸蟲的卵通過鳥兒的糞便離開其身體,這樣雙盤吸蟲又回到地面再次進入蝸牛體內,繼續著新一輪的生命周期。
它們會侵入蝸牛的眼柄,並形成一種像不斷跳動的毛毛蟲的外觀。這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攻擊擬態,即一種器官假扮成另一種器官以引誘獵物。接下來,雙盤吸蟲會控制蝸牛的大腦,並使蝸牛暴露於飢餓的鳥類視線之內,使殭屍蝸牛成為鳥類的美食。蝸牛被鳥類吃到腹中後,雙盤吸蟲又會在鳥類內臟中繁殖,蟲卵隨鳥糞排出,而鳥糞又成為其它蝸牛的美食,雙盤吸蟲從而完成了一個怪異、殘忍的生命周期。
這種怪異、殘忍,甚至還有點恐怖的寄生方式確實存在。儘管早在一個多世紀前,人們就已科學地認識了雙盤吸蟲,但是直到2013年,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生物學家托瑪斯-維索羅夫斯基才證實這種寄生蟲實際上能夠控制蝸牛的大腦。
托瑪斯介紹說,在蝸牛體內寄生蟲開始從蟲卵變成“孢子被”,這種狀態看起來就像是一束髮白的組織,主要位於蝸牛的肝臟內。接下來,寄生蟲又長成瘤狀物。它們沒有嘴,只需要吸收蝸牛辛苦攝取的營養物質。有了從蝸牛那裡攝取的營養和能量,寄生蟲開始通過蝸牛的身體向外伸出分支,進入蝸牛的眼柄(也稱觸角)中。在蝸牛眼柄中,寄生蟲形成完整的孵化囊,其中盛滿了幼蟲,這些幼蟲最終成熟並完成跳動動作。
對於蝸牛來說,在其觸角的項端有一個未發育完全的眼點,只用於分辨光明和黑暗。蝸牛分不清顏色,而眼柄也沒有用於聚焦的肌肉。但是,蝸牛擁有用於收縮觸角的肌肉。對於蝸牛的這一結構,寄生蟲總會有應對辦法。它們會使蝸牛觸角不斷膨脹以致於無法正常收縮,而且外觀看起來更加具有誘惑力,讓鳥類飛過時能夠及時發現所謂的“美食”。然而,寄生蟲又遇到了一個麻煩。蝸牛主要是夜間活動,而鳥類則主要白天活動。因此,雙盤吸蟲一旦進入蝸牛體內並進入眼柄,它們就可以操縱宿主的行為,逼迫宿主在白天完成各種危險行為。它們究竟是如何完成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任務的?這仍然是個謎,可能是採用了化學方式,就像其它可控制宿主大腦的寄生蟲一樣。因此,雙盤吸蟲肯定知道如何分辨白天和黑夜。托瑪斯解釋說,“最神奇的是,其跳動行為只發生於白天。”生物學家還發現,被感染的殭屍蝸牛活躍度比未感染的蝸牛要高出3倍以上。他甚至看到一隻被感染的殭屍蝸牛在15分鐘內走了3英尺(約合0.9米)。這一速度對於蝸牛來說可以算是賽跑了。寄生蟲在鳥類腹中生長並開始繁殖時,一個新的生命周期又開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