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溝鎮(位於江蘇省睢寧縣西北)

雙溝鎮(位於江蘇省睢寧縣西北)

睢寧縣雙溝鎮地形北高南低,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溫濕度較為適宜,境內土質肥沃,水質純淨,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是沿海各地北上京、津、陝、甘、晉、冀的必由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溝鎮
  • 外文名:Shuanggou town
  • 位置:江蘇省睢寧縣西北
  • 總面積:97.2平方公里
  • 總人口:5.9萬人
  • 車牌代碼:蘇C
  • 火車站:睢寧站、觀音站
  • 機場:徐州觀音國際機場
  • 政府駐地:雙東村
  • 下轄地區:雙西、盤王、紀灣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概況,經濟發展,文化教育,雙溝中心幼稚園,雙溝中心國小,雙溝中學,土特名產,風物古蹟,歷史傳說,

概況

雙溝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從金大定年間建鎮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漢畫像石《牛耕圖》出土後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更加提高了雙溝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雙溝鎮位於東經117°30′58″至117°38′22″,北緯33°58′48″至34°6′17″,坐落在蘇皖兩省銅山、睢寧、靈璧三縣交界地帶,東西長12.2公里,南北寬15.8公里,總面積95.27平方公里。東與本縣王集鎮接壤,西與銅山區房村和安徽省靈璧縣夏樓鎮為鄰,南接安徽省靈璧縣朝陽鎮和夏樓鎮,北與銅山區的單集鎮、伊莊鎮毗連。鎮政府駐雙東村。
下轄雙東、雙西、盤王、紀灣、孟圩、新源、三友、高趙、上壩、焦營、魏林、胥灣、陳王、張宋、官路、柳園、大白17個行政村,68個自然莊。原下屬的蘇杭、園西和觀閣三村,於2010 年劃歸臨空產業園。目前,蘇杭、園西和觀閣三村又劃歸雙溝鎮政府管理。
雙溝鎮是徐州市的三大輔城之一,徐州特大都市圈中“一城兩翼”的重要一翼,是徐州大都市的東南大門,睢寧縣域副中心。東去睢寧縣城39公里,西去徐州47公里(老城區),南離靈璧縣城55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104國道與252省道(雙塔公路與雙靈公路)在鎮區內交匯,寧宿徐高速公路在鎮區北6公里處橫穿而過,徐州國際觀音機場座落鎮區腹地,交通便捷。
徐明高速建成通車,徐宿淮鹽鐵路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古黃河觀光帶的建設已全部完成,道路密如蛛網。
【歷史沿革】
金大定29年(1189年)前,隸屬於山東西路邳州蕭縣,後屬徐州彭城。元初隸屬於河南行省歸德府睢寧縣;元至十二年(1275年)屬淮安府睢寧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又為歸德府所屬。明初隸屬南京淮安府睢寧縣;嘉靖年間隸屬鳳陽府靈璧縣。明萬曆5年(1577年)隸屬徐州。清初至乾隆年間先後隸屬於安徽靈璧和江蘇徐州;嘉慶11年(1806年)分屬於靈璧、銅山、睢寧、邳州。當時鎮內設四縣司。民國時期,1912年至1926年,鎮區內分別隸屬江蘇銅山第八區和安徽靈璧北三區。1929年至1933年為雙溝特別區;1933年至1938年又分別為銅山縣第八區和靈璧縣第三區管轄。1938年雙溝被日軍占領,成為四縣邊區;1939年至1943年為日偽銅山縣第七區;1943年至1945年為日偽銅山縣第13區;1945年6月隸屬銅山、靈璧兩縣,辦事機構為聯合辦事處。1945年8月雙溝第一次解放隸屬銅睢縣雙溝區,縣政府、區政府均駐雙溝。1946年新四軍東撤,雙溝被國民黨占領後隸屬銅山縣第八區和靈璧縣第五區;1948年11月第二次解放後隸屬銅睢縣雙溝區;1949年1月至1949年10月隸屬邳睢縣雙溝區;1953年5月邳睢縣撤銷,劃入睢寧縣隸屬雙溝區。1955年初至1956年初為縣直轄鎮;1956年又隸屬睢寧縣雙溝區;1957年撤區後為睢寧縣雙溝鄉;1958年8月成立雙溝人民公社;1969年至1980年為睢寧縣雙溝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革委會,恢復雙溝人民公社;1983年至1987年再次恢復雙溝鄉建制;1987年2月為睢寧縣雙溝鎮。鎮黨委、政府駐雙東村。
自然環境
雙溝鎮
全鎮境內主要河、溝有廢黃河和徐沙河、新源河。有4條大溝,通向廢黃河、徐沙河,中溝13條,形成大、中、小溝相通。水利設施比較完整,大中溝橋82座,機電灌站18座,排水閘16座等,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常年地下水位3.5米左右,地表為第四紀地層覆蓋,地表多為亞沙土、亞粘土,承載力一般為8-15T/平方米。雙溝鎮受郯廬斷裂帶影響和故黃河隱伏活動性不明斷裂帶影響,屬地震高裂度區,地震基本裂度為8度。
鎮域內地勢平坦,屬暖溫帶平原,半濕潤季風氣候,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東北風,平均風速為3.29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00mm,最大日降雨量233mm,汛期為7—9月份,最大降雪深度21cm,年平均氣溫14℃,年日照時數為2390小時,無霜期270天左右,地面平均高程27米左右。

經濟發展

雙溝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5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15元,三次產業的比例為63.1:23.6:13.3,財政收入731.04萬元。
1、第一產業現狀: 2003年全鎮糧食總產量14795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63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為8101萬元,占43.47%,林業產值為 479萬元,占2.57%,牧業產值9373萬元,占50.30%,漁業產值570萬元,占3.06%。第一產業增加值0.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68元。2004年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2.35億元。
2、第二產業現狀: 近幾年,雙溝鎮工業體系發展初具規模,截止到2003年底,全鎮工業形成以建材、紡織、工藝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生產體系。第二產業增加值0.76億。有工業企業4家,職工總數212人,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2.95億元,產品銷售收入2.85萬元。第二產業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1.41億元。
3、第三產業現狀:雙溝鎮商業服務設施主要集中在鎮區,2004年第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0.6億元。

文化教育

雙溝鎮自解放以來,在教育產業方面的投入歷來不容小覷,所取得的成績更是碩果纍纍。雙溝鎮擁有的各個層級的學校有:公辦幼稚園2所、公辦國小8所、公辦中學(一所包括高中)2所以及其他民辦幼稚園,職業中專等學校。
雙溝鎮區的學校有:雙溝鎮中心幼稚園、雙溝鎮中心國小及雙溝中學。

雙溝中心幼稚園

雙溝中心幼稚園是一所美麗、溫馨、布局合理、設備設施齊全的現代化園所,共有14個班級,八百多名小朋友。
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大家的齊心協力使雙溝中心幼稚園一直走在睢寧幼教的前列,雙溝中心幼稚園先後被評為江蘇省示範性實驗幼稚園、江蘇省優質幼稚園、江蘇省綠色幼稚園、徐州市模範家長學校、徐州市依法治校示範校、徐州市先進集體、徐州市平安校園和中國親職教育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
雙溝中心幼稚園大門雙溝中心幼稚園大門

雙溝中心國小

始建於1903年的雙溝鎮中心國小浸潤在兩漢文化的靈韻中,是一所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市級實驗國小,被譽為“蘇皖邊界的一株教育之花 ”。
雙溝中心國小遠景雙溝中心國小遠景
2009年以來,學校以“國學與教育”實驗學校創建為契機,著力打造“中國式”學校,大大提高了辦學品位,打造人民滿意學校。先後被授予“徐州市實驗國小”、“徐州市德育先進學校”、“徐州市小公民道德建設先進學校”、“徐州市和諧校園”、“徐州市先進圖書室”、“徐州市先進實驗室“、“睢寧縣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睢寧縣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2011年,學校被命名為市級“國學與教育實驗學校”、“徐州市陶行知實驗學校”。
同期,學校還連續三年獲得睢寧縣素質教育成果一等獎、睢寧縣讀書先進集體、睢寧縣美文誦讀一等獎,睢寧縣廣播操一等獎等榮譽稱號。學校突出書法特色教育,成為學生書法考級考點,書法活動在彭城教育視窗專題報導。
2013年4月獲得“徐州市優秀教學科研群體”,9月獲得“徐州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12月獲得“徐州市踐行陶行知思想先進集體”等稱號。
輝煌屬於過去,未來更加絢麗。雙小人不懈追求“以人為本,科研興校;創新為本,質量立校”的辦學理念,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為現代化、示範性、高質量、有特色均衡發展的省內名校。

雙溝中學

雙溝中學是一所公辦完全中學,創辦於1953年。占地53872平方米,建築面積25461平方米。悠久的歷史、優越的條件和雙中人不懈的努力創造出了輝煌的業績,2012年學校先後獲得江蘇省平安校園、徐州市綠色校園、徐州市課改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學校交通便利、師資力量雄厚、教學體系完善,是學生理想的學習、生活場所。2013年6月學校將接受江蘇省“三星級”高中現場評估驗收。高標準通過驗收,再造一所高質量蘇北名校
雙溝中學遠景雙溝中學遠景

土特名產

雙溝白蓮藕因為雪白嫩脆、質細無渣、香甜可口而名著一方。明清兩代的地方官常拿它進貢朝廷,因此又稱之為“貢藕”。現在年產一百五六十噸,一直遠銷到北京、上海、南京、瀋陽等各大城市,供不應求。

風物古蹟

雙溝地區出土的《牛耕圖》(存中國歷史博物館)、鳥獸虎紋畫壁石(存故宮歷代文物展覽館)以及反映宮廷生活的漢畫像石,是一批難得的漢文化瑰寶。另外還有“雙溝八景”:一步兩橋、三仙台、會仙坊、隱月池、三山夾一井、楊公墓、王載鴻墓、潘公在生處,為旅居外地的雙溝人念念不忘。

歷史傳說

雙溝亦稱“雙溪”、“雙河”,這些地名源於鎮區北邊靠近故黃河堰的兩條奇特的小河溝。這兩條小河溝雖然相距僅僅只有百來米,但水流方向卻是相反的。南邊的一條河溝水向東流,北邊一條河溝水向西流,而且最終都匯集到鎮外西大溝,又向西南安徽省靈壁方向流去。
在沒有稱呼雙溝之前的此地,只有王莊、張莊、高康莊等幾個小村莊。每個小村莊只有十戶八戶人家。因這裡是南來北往的商人水陸運輸的必經之地,隨著生意人逐年增多,居住的人煙也逐年增加。生死病老,人間常事。原在城區北邊的故黃河堰下,是一片長滿蘆葦、雜草的荒灘地,後來就自然成為埋死人的亂葬崗子。說來也巧,有一天,南海觀音菩薩到北海去參加聚仙會路過了此地,她按下祥雲往下一望:“怎么能讓死人與活人住在一塊兒呢?”於是就動了惻隱之心,用手指向下一划,地面上立刻出現了一道小河溝,這就自然把陰宅和陽宅分開了。這道小河溝就是南邊的那一條,由於觀音菩薩是從西向東劃的,所以水流的方向也是向東的。
俗話說,天上方一日,人間已百年。觀音菩薩三日聚會結束,當返回南海又途經此地時,再次按下祥雲往下一看,卻發現她上次劃出的河溝北邊又居住了人煙,而且是一片低矮的茅草小屋,衣著破爛的窮苦的人家。於是她手指一動,在居住人煙和亂葬崗子之間又劃了一道河溝,這就是現存北邊的那條河溝。
這條河溝,觀音菩薩是自東向西劃的,所以水流的方向也是向西的。後來,隨著集市面積的不斷擴大,自然地把原來的幾個小村莊連到了一起,原來幾個小村莊的名字也就分不清了。那些做生意的遠近客商,也就自然稱呼這裡為雙溝集,久而久之,雙溝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有正史考證,其實這兩條小河溝是在早年黃河決口泛濫而形成。大約在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黃河從河南澶淵(濮陽西南)決口,黃水過處便形成一條大河,即今日的黃河故道。從那時起在一百多年間,因黃河屢次決口,泛濫的黃水又從故道南側沖瀉形成兩條大溝,在兩條大溝之間即黃河故道南二里許便形成一個沖積高灘,後來在這高灘上陸續有人家居住,也就自然的將該地名稱呼為雙溝。解放前,雙溝鎮區大王廟戲樓的大門上有一副對聯,至今雙溝人還清楚記得:“黃河北去流雙水,徐郡東來第一樓。”這也是對雙溝地名的真實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