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柳街

雙柳街

雙 柳 街:雙柳古名“雙流峽”,因盛產高大柳樹,加之“流”與“柳”諧音,故演繹而成今雙柳。雙柳街位於新洲區南、長江北岸,東接黃岡團風縣,西連陽邏開發區,一江(長江)二河(倒水、舉水)三湖(桃花、七龍、漲渡)環繞,112省道穿境而過,版土面積163.5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居民總戶數2.38萬戶、總人口6.6萬人,是規劃建設中的國家糧食物流園、武漢新港產業園和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柳街
  • 古名:雙流峽
  • 版土面積:163.5平方公里
  • 總人口:6.6萬人
歷史沿革,辦事處,街道現況,

歷史沿革

雙柳街道辦事處歷史沿革:1949年屬陽邏區,1955年改置劉鎮區,1956年1月又併入陽邏,同年8月撤區成立指導組,雙柳設劉鎮指導組,1958年改設長江人民公社,1975年更名為雙柳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為雙柳區公所,1983年新洲劃屬武漢市,更名雙柳鎮,1999年12月,撤銷大埠鎮、雙柳鎮,合併設立雙柳街道辦事處。駐地:雙柳街劉鎮村。面積:(平方公里)163.5,人口:6.6萬人,社區居委會:3個,建制村委會:41個。

辦事處

雙柳街道辦事處駐劉鎮,人口6.6萬人,面積163.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41個村委會:龍山、大埠、水運、邱湖、楊畈、龍口、沙咀、溝灣、袁灣、殷店、雙鋪、張周、魏淌、汪林、孫胡、矮林、楊林、周孟、汪鋪、大陳、孫竹、劉鎮、孫洪、車家、古龍、細白湖、大白湖、梨樹園、黃泥洲、大屋基、萬家咀、姚家淌、挖溝、陳路、馬驛、大埠、吊尾、鎮北、濱湖、西湖、蓮湖畈、家湖、齊頭咀、西湯湖。

街道現況

近年來,雙柳街突出打造工業板塊,基本形成了以稻米交易中心為支撐的農產品加工、以梅葉棉紡為龍頭的棉紡織布、以長江岸線為依託的造船物流、以海華塑膠為主體的出口創匯等產業集群。以武船重工、平煤、晉煤、中交二航局橋樑與鋼結構等重點項目落戶為標誌,工業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全街規模企業達11家,新增3家,私營企業新增20個,註冊資金6520萬元,個體工商戶新增57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萬元。
著力壯大農業特色,通過整合資源擴基地、嚴格標準上質量、推廣科技促生產、打造品牌搶市場,蔬菜水產產業逐步做大做強,蔬菜常年園擴大至4.2萬畝,精養漁池面積發展至2萬畝,推廣稻田養蝦1000畝,網箱養鱔3萬平方米。雙柳無公害蔬菜基地被國家標準委授予大面積標準化栽培示範區,“武雙”牌豇豆等十個品種榮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雙柳”商標被評定為省、市著名商標。
項目建設全面推進。目前,稻米交易中心12棟6萬平方米龍口小區還建樓全部竣工,拆遷對象已入住。首期159畝核心區域拆遷圍院全面完成。“四橋一路”建設全線拉開,機場路、天翔路基礎硬化基本完成。糧食物流碼頭水下樁基施工憶完成,棧橋部分等正在建設之中。中石油碼頭建設已全面展開。新港產業園已入駐項目6個,其中,長航武漢市綜合碼頭主體框架基本完成,武船項目前期土地規劃房屋拆遷等數據全面鎖定,正在進行拆遷退地工作。新八農科即將開工。平煤、晉煤等項目已簽約。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梅葉紡織公司積極實施技術改造,今年物耗同比下降3萬元,電耗降低6萬度,產量上升5%。全街節能30萬度,物耗降低近60萬元。全街所有粘土磚廠全部關閉,已發展5家粉煤炭新型牆體材料企業。加工園區污水處理廠投入正式運營。
村鎮面貌明顯提升。投資126萬元實施了周孟路排水工程和府前路延伸工程。投資4萬元對學林路破損路面、步磚進行修補,補栽苗木110株,增設垃圾桶23個,維修損壞路燈,對臨街路牌、門牌進行了規範。占地16畝的雙柳街社會停車場,即將動工興建。以創建文明村、文明單位、文明小區為重點,大力開展民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劉鎮村、吊尾村被評為區級文明村,財政所、工商所、地稅所、國稅所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投入資金796.2萬元,穩步實施“家園建設行動計畫”,7個家園創建村產業發展規劃及基礎設施項目全面完成。新修通灣水泥路26.8公里。以帝元水廠為依託,延伸供水管網2.5萬米,解決了26個村4.5萬人吃水問題。完成155千瓦骨幹泵站更新改造和爭取資金500萬元對全長6.8公里東圍漬堤進行整險加固,改擴護砌塘堰13處,疏浚溝港渠8公里,抗災能力進一步增強。對4個村實施了改廁工程,農村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
2009年,以雙柳為主戰場的血防工作重新達到國家血吸蟲病傳播阻斷標準,通過省級驗收。新建標準化“農家書屋”5個,安裝健身器材30多處,組織送戲下鄉8次,發展文藝團體6個,組織大小文藝演出80餘次。在“新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第五屆民間藝術精品展示會”中,雙柳“蚌殼精”獲表演金獎,紀念建國60周年“紅歌傳唱”活動中,雙柳獲民眾合唱銀獎。全年發放小額貸款2600萬元,推動全民創業項目8個,支持企業8家,扶持科技示範戶11戶,轉移農村勞動力3200人。“五險合一”的社保體系逐步完善,社保擴面4320人,城鄉低保動態管理3074人,發放保障資金32.5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