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龍碑遺址

雕龍碑遺址

雕龍碑遺址,又稱“雕龍碑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位於湖北省棗陽市鹿頭鎮北3千米的武莊村南,是長江與黃河流域交匯帶保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炎帝氏族聚落遺址,因遺址附近曾豎一刻有飛龍的石碑,故名“雕龍碑遺址。

雕龍碑遺址東依青山,西望平曠,河水繞流,因遺址附近曾豎一刻有飛龍的石碑,故名“雕龍碑遺址”。雕龍碑遺址於1957年湖北省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東西長150米,南北長300米,總面積4.5萬平方米。

1996年,雕龍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雕龍碑遺址
  • 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
  • 所處地區:湖北省棗陽市鹿頭鎮北3千米的武莊村南
  • 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
  • 保護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遺址別稱:雕龍碑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
  • 編號:Ⅳ-16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1957年,雕龍碑遺址在湖北省文物普查時被發現。
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雕龍碑遺址正式發掘。
1990年至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對遺址進行了5次發掘,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

遺址特點

雕龍碑遺址東西長150米,南北長300米,總面積4.5萬平方米。
雕龍碑遺址文化層厚0.6—2米,有三個時期的堆積,分屬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
雕龍碑遺址建築已經使用了混凝土的建築材料。並將房屋建成單元式結構,並普遍使用了推拉式結構的房屋門等,,特別是用糯米拌三合土製成的混凝土材料,在每個房間裡,靠近牆體或其近旁設定有灶圍,有的灶置有火種罐。

文物遺存

通過發掘發現了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築基址20餘座,不同形狀、不同性質的窖穴50座,成人墓葬132座,嬰兒瓮棺葬57座,有單間半地穴式、雙間、圓形單間和長方形三至四間地面建築等,並發現有最古老的推拉門。出土原始人類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數千件。不少器物是同時代其他遺址所沒有的,尤其是有一幢類似現在單元房並配有推拉門式的房屋基址。
雕龍碑遺址還出土了石犁、石斧、石鏟、石鋤、石鐮、石鑠、石錛、石矛、石鑿等等石器;錐、鏃等骨器;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黑陶次之,以及少量泥質灰陶的陶器;器形有鼎、罐、盆、缽、豆、盤、杯、碗、瓮等。
雕龍碑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的水稻顆粒和稻殼,大型的百處古代建陶瓮、陶罐中貯存有大量的粟、黍類糧食,還有大量的陶紡輪、石紡輪、骨鏃、骨錐、蚌器等。

研究價值

雕龍碑遺址距今為6000多年,是一處內涵豐富,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聚落遺址。人們可以通過雕龍碑遺址了解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體現了南北文化交流與融合,具有重要價值。
推拉門推拉門
雕龍碑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地方文化特色明顯又兼有南北文化特徵,它的發現對研究新石器時代黃河,長江流域文化交流有重要價值。從已發掘的資料看,雕龍碑遺址至少存在3個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說明這一南北文化接壤地帶在當時經歷了3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
雕龍碑遺址發現的大量的水稻顆粒和稻殼,反映了這一時期已經進入了農耕定居;發現的大量的陶紡輪、石紡輪、骨鏃、骨錐、蚌器等,反映了這一時期紡織業十分普遍。
雕龍碑遺址距隨州歷山“神衣洞”約30千米,所反映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文化相當發達,並與古文獻記載的傳說中的炎帝神農在時間和地城上完全一致,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炎帝神農氏族聚落遺址。雕龍碑遺址的考古發現,為深入了解和研究炎帝神農時期的農耕文化和社會形態提供了實物證據。

保護措施

1996年,雕龍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雕龍碑遺址已建成陳列館,陳列有推拉式房門的7個房間遺址,建築平面呈“田”字形分布,以“十”字形隔牆支撐大跨度屋頂,同時以此分隔成4個開間。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雕龍碑遺址位於湖北省棗陽市鹿頭鎮北3千米的武莊村南。
雕龍碑遺址
  • 交通信息
在襄陽長途客運站乘坐到零陽的班車,然後轉車前往鹿頭鎮到達雕龍碑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