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雍城遺址(陝西寶雞秦遺址)

秦雍城遺址(陝西寶雞秦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秦雍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雍城為先秦古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秦國在雍城統治長達294年,歷經秦19代國君。雍城是秦國都城中延續時間最長、執政國君最多的一座都城,是秦國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秦都雍城的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但留下的豐富的地下遺存。1988年1月13日秦雍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秦都雍城遺址由雍城城址區、秦公陵園區和國人墓葬區三部分組成,東西長1萬米,南北寬5千米,出土文物3000餘件。秦雍城遺址的都城遺址和墓葬特點,展現了先秦的經濟實力、文化及禮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秦雍城遺址
  • 外文名稱:The Qin Yongcheng Site
  • 地理位置:陝西省鳳翔縣
  • 占地面積:10.56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處年代春秋戰國中期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文物遺存,規模面積,出土遺物,車馬坑,西漢國道,遺址保護,遺址價值,

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居息繁衍。西周時為周原的一部分,屬西周王畿屬地之一。西周末,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始封諸侯,並賜岐西之地,雍地屬之。
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國徙都於雍(今陝西鳳翔)。此後,鳳翔為秦都。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稱霸,自此,到孝公圖強,為始皇統一中國大業奠定了基礎。
雍城遺址位於關中西部渭河北岸的黃土台原,即今本市鳳翔縣城南郊。為國務院1988年1月13日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鄭宮。到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的290餘年間,雍城一直是秦國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的中心。經過19位國君的苦心經營,秦人在此完成了氏族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的過渡,又開始了向封建社會邁進,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作為國都,雍城築起了規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壯麗宏偉的宮殿,成為當時全國發達的都市之一。秦獻公東遷後,雍城雖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作為故都,秦人烈祖烈宗的陵寢及宗廟仍在此地,許多重要祀典還在雍舉行。秦人因此仍不斷對這裡的宮殿建築加以修葺。
漢代在此設雍縣,雍城秦時宮殿仍繼續沿用。漢高祖還在秦國國君修建的祭祀天地的場所,即鄜畤、密峙、吳陽上畤、吳陽下畤,增修北疇。據《漢書》載,從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到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西漢諸帝來雍祭祀五畤者共18次,其中漢武帝就達8次之多。
漢以後,雍城逐漸衰落,至唐改名鳳翔縣,沿用至今。

文物遺存

規模面積

雍城遺址分為城址區、秦公陵園區和國人墓葬區。城址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城南,雍水河之北。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面積約10.56平方公里。當前已發現的建築基址有20多處,其中宗廟、朝庭等建築遺址非常重要,宗廟建築遺址已經發掘,布局結構清楚。秦公陵園位於都城南郊的三畤塬(春秋時期稱北塬)上,占地約21平方公里。當前已發現14座分陵園,共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大墓和陪葬車馬坑48座。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及其附屬一號坑已經發掘,並建有博物館對外展示。在秦公陵園區和雍城城址區之間為國人墓葬區,沿雍水河兩岸分布,已經發掘的有八旗屯、高莊、黃家莊等墓葬區。
秦雍城遺址

出土遺物

陶器為主,建築遺址周圍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和磚。姚家崗宮殿區發現 3窖64件銅質建築構件,構件分為曲尺形、楔形、方筒形、片狀、小拐頭等10個類型。高王寺發現窖藏 1處,出戰國銅鼎、鑲嵌射宴壺、銅敦、蓋豆等共12件。戰國墓葬隨葬的銅器多為冥器。陶器種類也有新變化,出現了囷、繭形壺、鍪等。

車馬坑

寶雞鳳翔秦雍城遺址考古人員在秦公一號大墓的西南側發現了一個神秘的車馬坑。車馬坑裡有大量的車馬器、馬骨和其他牲畜的骨頭。車馬坑非常簡單、粗糙,而且沒有輪子,這很像文獻上所說的專門用於祭祀的禺車,也就是木製的假車。據推斷,它是秦公大墓的祭祀坑,屬於秦公一號大墓所有。

西漢國道

2011年,在秦國雍城遺址內勘察出6條古道路,經考古發掘確認其中一條長達140米的古道為西漢時期的“國道”——回中道的一部分,古代行宮離館的通行大道,基本路寬18.3米,接近十字路口處寬度近21米,路土厚度20厘米。發現的車轍寬度分別為1米和1.4米,車輛碾軋出的多條轍梁如今仍清晰可見,對研究古代道路發展史和城市變遷史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保護

1978年鳳翔縣成立雍城文物管理所,樹立保護標誌,建立資料檔案,負責遺址的日常保護工作。
2006年,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制定《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將雍城遺址納入大遺址保護項目。2007年8月,寶雞市文物局和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委託陝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心編制《秦雍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該規劃2009年4月經陝西省文物局及有關專家討論通過,上報國家文物局。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意見,規劃經過多次修改完善,終獲批准。
秦雍城遺址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考古與保護項目、展示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和環境整治和綠化項目等,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而且可以使其成為區域旅遊發展中的亮點,對促進寶雞市文化旅遊發展和大城市建設必將產生重要的意義。

遺址價值

秦雍城遺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挖掘就從未間斷,在進行了十多年的先期基礎性調查的準備後,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零星發掘。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一系列連續性發掘,基本確定了雍城遺址的格局,大量代表性成果都是在那一時期產生的。
1988年1月,秦雍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90年代以後,對遺址的研究和發掘進一步深化推進。經歷了數十年的考古調查與部分試掘,考古人員發現雍城遺址分為城址區、秦公陵園區和國人墓葬區。遺址平面呈不規則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面積約10.56平方公里。
已發現的建築基址有20多處,在城址區西南部發現了古代藏凍的“凌陰遺址”,宗廟建築遺址已經發掘,布局結構清楚,是現存布局完整的高等級宗廟實例。
秦公陵園位於都城南郊的三畤塬(春秋時期稱北塬)上,占地約21平方公里,共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大墓和陪葬車馬坑48座。其中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是全國最大的木槨墓,現已建有博物館對外展示。國人墓葬區位於秦公陵園區和雍城城址區之間,沿雍水河兩岸分布,已經發掘出八旗屯、高莊、黃家莊等墓葬區,對秦國中小型墓葬的分布和葬俗等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2006年,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將雍城遺址納入大遺址保護項目。
2007年8月,寶雞市文物局和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委託省文物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心編制《秦雍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從2008年開始,先後有三四十名專家、老師、學生參與規劃的編制,2009年4月,經省文物局及有關專家討論通過,上報國家文物局。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意見,規劃經過多次修改完善,於日前獲批。根據規劃的總體情況,秦雍城遺址保護主要包括考古與保護項目、展示項目、基礎設施項目、環境整治和綠化項目等。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而且可以使其成為區域旅遊發展中的亮點,對促進文化遺產旅遊和提升市民人文素養等都將產生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