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雞川北亞種

雉雞川北亞種(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suehschanensis),是中國的特有亞種。分布於四川青海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松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雉雞川北亞種
  • 拉丁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suehschan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雞形目
  • :雉科
  • :雉屬
  • 雉雞
  • 亞種:雉雞川北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Bianchi,1906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雄鳥:體大(85厘米)、原引自中國的、為歐洲及北美洲所熟悉的雉種。雄鳥頭部具黑色光澤,有顯眼的耳羽簇,寬大的眼周裸皮鮮紅色。有些亞種有白色頸圈。身體披金掛彩,滿身點綴著發光羽毛,從墨綠色至銅色至金色;兩翼灰色,尾長而尖,褐色並帶黑色橫紋。雌鳥形小(60厘米)而色暗淡,周身密布淺褐色斑紋。被趕時迅速起飛,飛行快,聲音大。suehschanensis無頸環或僅有部分頸環。諸亞種翅上覆羽黃褐色,下背及腰皮黃色,白色頸環缺失或不明顯。
虹膜-黃色;嘴-角質色;腳-略灰。
大小量度:體重♂1264-1650g,♀880-990g;體長♂730-868mm,♀590-612mm;嘴峰♂33-36mm,♀29-30mm;翅♂213-245mm,♀210-220mm;尾♂435-528mm,♀225-286mm;跗蹠♂61-79.5mm,♀57-60mm。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農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與草地中,分布高度多在海拔1200米以下,但在秦嶺和四川,有時亦見上到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

生活習性

腳強健,善於奔跑,特別是在灌叢中奔走極快,也善於藏匿。見人後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進入附近叢林或灌叢,有時奔跑一陣還停下來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時才起飛,邊飛邊發出‘咯咯咯’的叫聲和兩翅‘撲撲撲……’的鼓動聲。飛行速度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飛行不持久,飛行距離不大,常成拋物線式的飛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後又急速在灌叢和草叢中奔跑竄行和藏匿,輕易不再起飛,有時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飛起。秋季常集成幾隻至10多隻的小群進到農田、林緣和村莊附近活動和覓食。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四川(北部山地、灌縣)、青海(澤庫)、西藏(東北隅)

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南方較北方早些。繁殖期間雄鳥常發出‘咯-咯咯咯’的鳴叫,特別是清晨最為頻繁。叫聲清脆響亮,500m外即可能聽見。每次鳴叫後,多要扇動幾下翅膀。發情期間雄鳥各占據一定領域,並不時在自己領域內鳴叫。如有別的雄雉侵入,則發生激烈的毆鬥,直到趕走為止。一雄多雌制,發情時雄鳥環在雌鳥旁,邊走邊叫,有時猛跑幾步,當接近雌鳥頭側時,則將靠近雌鳥一側的翅下垂,另一側向上伸,尾羽豎直,頭部冠羽豎起,為典型的側面型炫耀。營巢於草叢、蘆葦叢或灌叢中地上,也在隱蔽的樹根旁或麥地里營巢。巢呈碗狀或盤狀,較為簡陋,多系親鳥在地面刨弄一淺坑,內再墊以枯草、樹葉和羽毛即成。巢的大小為23 (21-26)cm×21 (18-23)cm,深6-10cm。產卵期在東北最早為4月末,而在貴陽4月末即見有雛鳥。1年繁殖1窩,南方可到2窩。每窩產卵6-22枚,南方窩卵數較少,多為4-8枚。卵橄欖黃色、土黃色、黃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不同類型。卵的大小在南北不同地方亦有較大變化,據我們在東北測量的27枚卵為42.7 (40.7-46.0) mm×34.1 (32.7-36)mm,重26.0 (24.5-28.5)g;在北京測量的一窩14枚卵為33.7 (32.7-34.8)× 41.6 (40.7-43)mm,重26.2 (24.5-28)g;蔡其侃 (1988)在北京測量的10枚卵為41.39 (39-45)× 32.94 (31.2-34.8)mm,重21 (20-22.7)g;在貴州測量的5窩26枚卵為45.4 (42.0-48.0)mm×35.9 (34.0-40.0)mm,重27.9 (25.0-32.0)g。南方地區的卵明顯較北方為大,這或許同小的窩卵數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