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漲價

集體漲價是指日化企業正在掀起近3年來最大規模的漲價潮。從2011年4月開始,市民購買洗衣粉、洗髮水、洗潔精、香皂這類洗滌類用品的支出要“往上走了”,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納愛斯4大日化品牌旗下的日化用品不約而同將集體漲價。目前北京一些大型超市和商場已陸續接到了廠方提價通知,提價幅度在5%至15%。其中洗衣粉類產品的漲幅為10%。

基本介紹

齊漲,原因,影響,追問,評論,

齊漲

家樂福物美卜蜂蓮花等多家大超市貨架上,各種品牌的日用品價格還沒有變化。超市營業員稱,這些價格從去年執行到現在,一直未作過任何調整。不過,多家賣場表示,已經接到了有關廠家的漲價通知。

集體漲價
北京華堂商場方面稱,聯合利華的調價通知已經到了,預計從2011年4月1日起調價,漲幅為10%左右。漲價的名單囊括了力士、奧妙、金紡、旁氏等消費者常用的品牌。卜蜂蓮花採購部門也向記者證實,根據廠家的通知,調價將從4月開始,提價幅度在5%至15%。涉及飛柔、力士、夏士蓮、碧浪、汰漬等幾乎所有消費者熟悉的日化品牌。
在卜蜂蓮花超市,記者了解到,“碧浪”300克裝專業去漬無磷洗衣粉將從3.9元漲到4.3元;“夏士蓮”750毫升裝的健膚沐浴露將從23.2元漲至24.9元;“汰漬”三重功效洗衣皂的售價也要從目前的8.9元漲至9.8元。
有超市負責人表示:“這次漲價涉及的品種和品牌相當多,如此大規模還是第一次見”。一家超市採購人員告訴記者,現在供貨商提供的“飛柔”蘭花長效清爽去屑洗髮露的價格已經上調了,其中,750毫升裝的,從23.68元調高到26.52元,光進貨價一瓶就漲了將近3元錢。

原因

對於這次漲價,企業毫無懸念地把原因歸結到“石油等成本上漲”。
“去年以來上游原料的上漲已經使得身為下游的企業進入了調價周期”,聯合利華中國區副總裁曾錫文對媒體稱:日化行業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產品,目前國際油價已從去年的50美元漲到了現在的100美元,洗滌用品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劑價格已漲了6成,塑膠包裝也漲了六七成,肥皂等產品要用的植物油價格也漲了5成以上。油價上漲還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另外,今年外資企業都要享受國民待遇,稅收增加了,以洗髮水為例,增加了1.2%左右的稅率。
曾錫文說,公司一直儘量控制成本,儘可能將此次出廠價平均漲幅控制在10%以內,不過也不排除隨著成本繼續上漲而導致繼續漲價。

影響

對洗滌用品即將到來的漲價潮,一些市民表示影響不大。“儘管漲了,也多花不了多少錢”,廖女士告訴記者,自己一家5口,買一瓶750ml的洗髮水,至少能用三四個月,漲價後,平均一個月也就多支出1元左右,對生活開支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家住西城區的賈先生有點兒不爽,他認為,單一品種漲價可能影響不大,但這么多品牌、這么多產品一起漲,“如果正好趕上洗髮水、沐浴露、洗衣粉什麼的,家裡都缺,要一次購進,這一下就得多花十幾塊呢”。賈先生說:“現在‘兩會’開完了,3·15消費者權益日也過去了,企業就趁這個機會集體漲價,有點兒不厚道”。本報記者楊濱D044

追問

耐人尋味的是,日化巨頭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漲價時間在4月以後。而據悉,目前在中國的洗滌用品市場,寶潔、聯合利華、立白和納愛斯四大巨頭,幾乎占據了全國八成以上的市場。此前由於競爭激烈,大家都按兵不動,此次卻集體提價,多少讓消費者心存懷疑: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合謀?
“應該是巧合”,有業內人士表示,估計是一兩家漲價了之後,其他企業選擇跟進,“合謀不大可能,這其中有些還是競爭對手”。該人士表示,日化企業以往會用推出新品來化解漲價,但是這次卻選擇直接漲價,說明對於成本壓力的容忍已達到極限。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表示,企業現在是自主經營,如果確實是由於原材料漲價引起企業漲價,這是無可厚非的、允許的,但是“漲價不允許串通”,如果經調查發現行業內企業製造價格預期,聯手漲價或是散布虛假調價信息,擾亂市場秩序,這是必須要處罰的。

評論

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納愛斯四大日化品牌的產品將於2011年4月初集體漲價,漲幅為5%~15%,為日化行業三年來最大規模漲價。對此,廠家解釋稱漲價因原料及運輸價格上漲,成本增加過多。據悉,眾多超市和商場已接到了廠家的漲價通知。
如果確係成本提升,企業漲價無可厚非也不可避免,但如果是有組織有計畫地通過大型經濟體的聯盟和聯動來達到漲價並“挾持”市場的目的,不僅違背市場經濟規律,還涉嫌違法。
當前,各類商品漲價引起輿論強烈反感的關鍵就在於:一方面,商家雖然打著“成本壓力”的漲價旗號,但成本究竟多少卻是一筆糊塗賬,消費者不得而知。譬如日化品的“原料成本”,就算是業內人士恐怕也未必一清二楚,日化巨頭完全是自說自話;另一方面,說漲就漲了,缺乏應有的市場制衡力量和管理規範力量——漲多少、怎么漲、何時漲,由幾個大商家“集體”商議確定,咋漲咋有理。
在一個健康而成熟的市場中,商品價格應該由供需雙方來決定。該漲則漲,該降則降,不會以消費者高興不高興為轉移。這便是資本逐利的“陽謀”。
可反觀國內最近的漲價潮,多是商家的自我表演——這一輪物價的上漲當然與通脹有關,但在很多領域的漲價卻都與跟風上漲和價格壟斷有關。這便是市場不規範導致的利益驅動的“陰謀”。
2007年,國內速食麵行業曾經出現過一次集體漲價,理由也是“成本壓力過大”。但這一理由在媒體和公眾的較真下漸漸“原形敗露”,媒體通過不同的渠道將速食麵的成本統計出來並公之於眾。無言的數字最直白地揭示了一大堆漲價理由背後的真相——成本只有不到5%的上漲,而價格卻上漲了20%~40%。當年8月17日,被國家發改委叫停,集體漲價以鬧劇收場。
至於這一次日化品集體漲價究竟是“陽謀”還是“陰謀”,希望有關部門儘快介入調查,還原漲價後的成本真相。當然,從長遠來看,還是要修補完善市場價格運行機制和市場管理機制存在的缺陷,確保市場監管權與消費者話語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有效結合,制衡集體漲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