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洞溝古墓群

集安洞溝古墓群

集安洞溝古墓群位於吉林集安縣境內,因有老嶺山脈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全境,且河流縱橫,景色宜人,素有東北“小江南”之稱。同時,這裡也是吉林省重點保護的名勝古蹟。洞溝古墓群分布在群山環繞的洞溝平原區,這裡有高句麗國建國700多年間遺留下來的墓葬達1萬餘座,僅現存較為完好的就有7160座之多。這些古墓群分布的範圍極廣,綿延幾十里,加之墓類繁多,內涵博大精深,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古墓群之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集安洞溝古墓群
  • 地理位置:集安市城外
  • 著名景點:積石墓、方壇積石墓
  • 數量:7160座
景區介紹,古墓群的分類,代表墓穴,千秋墓,將軍墓,好太王碑,貴族墓,名稱由來,古墓壁畫,文化遺城,

景區介紹

洞溝古墓群,位於集安市城外,禹山向南坡的一塊坡地,南臨鴨綠江。在這一條帶狀平原上,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古墓,其中絕大多數為高句麗時期的古墓,也有少量的渤海國時期墓葬。高句麗民族素有厚葬民風,尤其是那些王公貴族。1962年,初步查明的古墓有11280座。1983年再查,因考古發掘及“文革”期間損毀,僅現存較為完好的就有7160座,為了便於保護管理,按分布劃為下解放、禹山、山城下、萬寶汀、七星山、麻線6個墓區。按照墓葬修築用料及修築方法,又分為石墓、土墓兩大類。石墓中包括積石墓、方壇積石墓、方壇階梯積石墓、方壇階梯石室墓、封石洞室墓等數種,土墓中有封土石室墓、土石混封石室墓、石砌階壇封土墓、石砌方壇階梯封土墓以及封土洞室墓。它們分別代表了高句麗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墓葬特點。洞溝古墓群作為一處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存,早在明清之際就為世人所知。清光緒年間,好太王碑及拓本流傳,引起中外學者的注意。30年代,一些日本學者曾對洞溝古墓群少數墓葬進行了著錄和測繪,發表了一批報告和著作。洞溝古墓群範圍廣、墓葬種類多、數目大、內涵豐富,堪稱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古墓群之冠。
集安洞溝古墓群集安洞溝古墓群

古墓群的分類

洞溝古墓群可分為石墓與土墓兩類。石墓有積石墓、方壇積石墓、方壇階梯積石墓、方壇階梯石墓。其中,積石
墓現今保存下來的有1700餘座,約占整個古墓的四分之一。在整個墓群中最為雄偉壯觀的便是公元4世紀中葉高句麗的王陵以及顯臣之墓,它們均是方壇階梯積石墓,現存的有400座。千秋墓是石墓之最,它邊長85米,現高15米,占地約10畝,石墓雖已坍塌,但仍可見許多的字磚殘段,如“千秋萬歲永固”等,此墓為高句麗最大的王陵。此外,將軍墓是古墓群中保存最為完好的方壇階梯石墓,亦是構築嚴謹精良,被世人譽為 “東方金字塔”的古代高句麗石造建築的典範。墓的底面積有960平方米,墓高12米半,由1100多塊巨型花崗岩石條堆壘砌築而成。其中,僅最小的護墳石就有15噸重,經專家測定,這些石材均采自於40里外的老嶺山綠水橋。如此繁重的石料運輸在古代是如何完成的,至今仍是個謎團。
古墓群古墓群

代表墓穴

洞溝古墓群分布在群山環繞的洞溝平原區,綿延幾十里,範圍廣、墓類多、內涵博大精深,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古墓群之冠。在整個墓群中最為雄偉壯觀的便是公元4世紀中葉高句麗的王陵以及顯臣之墓,它們均是方壇階梯積石墓,現存的有400座。公元5世紀後,建築龐大,耗財傷民的石築墓室逐漸被構築精巧的土墓所替代。高句麗民族素有厚葬的習俗,因此這些古墓群中均藏有大量的古代文物。
將軍墓將軍墓
現已挖掘出的有價值的葬藏文物就有數千件,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墓穴有:

千秋墓

千秋墓邊長85米,高15米,占地約10畝。現在雖已坍塌,但在石墓上仍可見許多字磚殘段,如“千秋萬歲永固”等。此墓為高句麗最大的王陵。

將軍墓

是古墓群中保存最為完好的方壇階梯石墓。構築的嚴謹精良,被世人譽為“東方金字塔”,是古代高句麗石造建築的典範。墓的底面積960平方米,墓高12米半,由1100多塊巨型花崗岩石條堆壘砌築而成,其最小的護墳石都有15噸重。經專家測定,這些石材均采自於40里外的老嶺山綠水橋。如此繁重的石料運輸在古代是如何完成的,至今仍是個謎團。

好太王碑

高句麗十九代王——平安好太王的墓碑。好太王統治時期,是高句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空前發展的時期。為了擴大統治區域,他不斷征伐,死後溢為“國內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其子長壽王為紀念父王的功績,於義熙十年在好太王陵東200米處起了這座巨大的好太王碑,至今已聳立了1570年。好太王碑是由一整塊天然的角礫凝灰岩稍加修琢而成的,略呈方柱形,碑文為漢字隸書。碑高6.39米,幅寬1.34-2.00米不等,四面環刻碑文,通計四面碑文共44行,1775字,目前尚存1590字左右。
集安洞溝古墓群集安洞溝古墓群

貴族墓

角牴墓舞踴墓、馬槽墓、王字墓、環紋墓、冉牟墓、散蓮花墓、長川2號墓、長川4號墓、長川1號墓、禹山3319號墓、五盔墳1號墓、五盔墳2號墓、五盔墳3號墓、五盔墳4號墓、五盔墳5號墓四神墓、禹山2112號墓、四盔墳1號墓、四盔墳2號墓、四盔墳3號墓、四盔墳4號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龜甲墓。總計26座。
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都城址。
丸都山城的布局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透過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可以見證高句麗創造的輝煌文明。

名稱由來

關於洞溝古墓群的名字起源還有這樣一個爭議,其實這裡叫通溝平原,有一條通溝河沖積出來的平原,而廣大的墓葬群又大多分布在這個河流沖積的平原上,以通溝命名仍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但為什麼叫洞溝?是因為最早曾來過集安並對高句麗遺蹟進行考古研究的日本“文化強盜”橫井忠直發音不準確,把“通”讀成了“洞”,並在其研究資料上也寫成了“洞溝”,故洞溝古墓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今天。

古墓壁畫

古墓壁畫均藏於集安洞溝古墓群中,是土墓代替了石墓後,繪於墓室土壁上的精美壁畫,是研究公元5世紀至6世紀,高句麗歷史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古墓壁畫古墓壁畫
公元4世紀晚期的墓室壁畫,也就是墓室的早期,壁畫內容主要以描繪社會風俗習慣為主,較有名的有反映力士角牴場面的角牴墓畫及繪有巨幅舞蹈畫面的舞蹈墓畫。這一時期的墓畫多是創作在石灰塗抹的土壁之上,整幅畫面清晰優美,內容豐富,如有筵宴、狩獵、歡娛、戰爭等諸多的場面,除此外還有珍禽異獸、花卉、星象、神仙等畫面。
到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壁畫的內容就演變成以鬼神為主,較具代表性的有五盔墳五號墓。此墓是由墓道、甬
道、墓室三部分構成的地下墓。墓室長4.37米,寬3.56米,高3.94米,以白灰給牆壁勾縫,並以整體的平整巨石壓頂,整個墓室以壁畫為主,墓室四周均繪有四神圖。東壁繪有青龍;西壁繪有白虎;南壁繪有朱雀;北壁繪有玄武,整幅圖的襯底是蓮花火焰網穩圖案。此外,墓室的四角之處還繪有人身獸面的托龍頂梁。梁枋,抹角石底部及藻井都畫有騰天的巨龍和龍虎相鬥圖,整圖共有龍39條。墓室常年濕氣蒸騰,然壁畫歷經千年而完好如新,可謂一大奇蹟。

文化遺城

公元5世紀後,建築龐大,耗財傷民的石築墓室逐漸被構築精巧的土墓所替代。高句麗民族素有厚葬的習俗,因此這些古墓群中均藏有大量的古代文物。現已挖掘出的有價值的葬藏文物就有數千件。此外,除了洞溝古墓群外,高句麗國骸遺留下來許多的文化遺蹟,較為有名的如:關馬山城丸都山城、霸王朝山城等,俱是研究歷史文化的寶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