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辦大事

集中力量辦大事

中國作為大國,在重大戰略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就是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明確發展的重點、次序、路徑、方法,確保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中力量辦大事
  • 外文名:Concentrate on accomplishing major tasks
  • 拼音:jí zhōnɡ lì liànɡ bàn dà shì
  • 類型:政治詞語
形成,表現,作用,

形成

促成這一優勢形成的因素,主要原因包括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人民民眾的國家利益取向。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能保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著眼國家長遠利益,對重大項目進行謀劃和布局;把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作為大事來辦,通過重大項目的實施保障和實現人民利益;能藉助完備的組織架構實行政治動員,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集中各方面力量、各方面資源來辦大事;能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擔負辦大事過程中的急重險難任務,以引導全社會參與辦大事的過程,擔負辦大事的責任。
人民民眾的國家利益取向。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進了人民對政黨、國家和制度的認同。人民民眾的國家利益取向是促成集中力量辦成大事政治優勢形成的重要因素。

表現

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我國的制度優勢,有其獨特的內涵和運行機制,資源的集中使用、立足於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並不排斥外國的先進技術、經驗或援助,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堅克難。完成每一項重大技術的突破和重大工程的完成。如南水北調”工程、1998特大洪水汶川地震的救援和災後重建。
資源總是有限的,有限資源首先要滿足關鍵領域、行業的發展需要,缺乏資源或資源不足,難以辦成事,甚至無法辦成事。集中力量辦大事,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用於急需的領域、行業,以確保重大項目的突破。“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就集中了當時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形成了資源集中的優勢。

作用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新中國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贏得了關鍵領域的高效率發展,補齊了發展短板,增強了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補齊發展短板。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短板,是難以避免的,我國自然也不例外,貧困人口的存在就是其中之一。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國集中各方面力量,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扶貧格局,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扶貧體系。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發展生產脫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補償脫貧、發展教育脫貧、社會保障兜底等舉措,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向世界證明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