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浦海溝

雅浦海溝

雅浦海溝,亦稱西加羅林海盆。是西太平洋的深海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雅浦海溝
  • 外文名:Yap Trench
  • 別稱:西加羅林海盆
  • 釋義:西太平洋深海溝
地理位置,地震數據,科研探索,超深淵環境,漏斗效應,無可替代的基因庫,

地理位置

雅浦海溝位於雅浦海脊和雅浦群島東側。南北長650公里(400哩),最深點8,527米,在帛琉群島東北約480公里處。是北起白令海西南邊緣,南到菲律賓海溝南端的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該系列海溝還包括千島、日本、伊豆和馬里亞納等海溝。在馬里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交界處附近的第里雅斯特海淵(Trieste Depth),深11,033米,是已知的太平洋最深點。

地震數據

2016年5月22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科學”號海洋科考船完成雅浦-馬里亞納海山科考任務返回青島,中國科學家在這個航次中首次獲得雅浦海溝區連續天然地震數據。

科研探索

超深淵環境

雅浦海溝之所以被選為蛟龍號深海調查作業區,是因為這裡具有典型的超深淵環境特點。超深淵帶是地球生物圈當中位置最深的地方,位於大洋中6000米水深以下,也是地球上最不為人知的生態系統。雖然超深淵帶僅占全球海底面積的1%至2%,卻是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各圈層相互作用以及極端環境生態系統的最佳對象之一。
超深淵帶大多分布於各大海溝底部,處於“洋陸板塊俯衝帶”。雅浦海溝內有低溫流體和冷泉生物群落,是研究超深淵冷泉生物群落對極端環境適應機制和生命過程的理想場所。
“蛟龍”號此次在雅浦海溝區域進行下潛作業的主要目的正是開展中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關於“超深淵生物群落及其與關鍵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項目。這一項目於2015年正式啟動,是我國首次對超深淵開展系統性研究,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三個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參與這項研究。
生物垂直分化也是超深淵生物的一大特徵。“蛟龍”號已在雅浦海溝區域4955米至6796米水深範圍內進行了3次下潛作業,採集了不同水深段的生物、岩石、海水等樣品,以研究超深淵生物的空間分布差異機制。
科研人員在“蛟龍”號下潛間隙還布放了多個沉積物捕獲器和深海著陸器,希望獲取雅浦海溝中心區域顆粒有機物和環境參數的周期性變化,對深海微生物進行培養,以了解超深淵生物群落的營養和能量來源,以及超深淵微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機制。

漏斗效應

6000米以下的大洋深處,幽暗高壓,會有生命存在嗎?如果有生命存在,它們的營養和能量又來自哪兒?
據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生介紹,呈“V”形的海溝具有較陡的側向坡度,就像一個大漏斗。這樣的地形特徵有利於上層海洋顆粒有機物聚集到其底部,為底棲生物帶來營養物質。
海溝底部地質活動引發的化學反應、深層環流、可能出現的冷泉及熱液生態系統,以及其他不為人知的因素,都可能為超深淵生物群落的生存提供物質和能量基礎。
“比如超深淵底部有著因板塊俯衝導致的蛇紋石化、底部釋氣等頻繁的地質活動。這些地質作用會引發化學反應,形成大量有別於正常海水化學性質的流體,從而對生命活動產生影響,”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季偉說。 

無可替代的基因庫

形似奇異小蝦的端足動物、獅子魚、巨型單細胞原生動物、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不要小看這些生活在超深淵的生物群,它們是長期在封閉環境中保存下來的“活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更是無可替代的生物基因資源庫,是人類未來最大的天然藥物和生物酶製劑來源。
通過研究超深淵生態系統,了解這些生物在適應極端環境進化過程中可能形成的特殊生理代謝和防禦機制,科學家有望發現“完成多種生物功能所需的新分子”,並將其套用於生物、醫藥、綠色工業和農業等領域。
由於超深淵生物的所在環境相對封閉,不少科學家認為超深淵物種具有高度本地化特點。“海溝里的生物究竟與其他區域的生物有多大聯通性,有多少相似點和不同點,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探索,”王春生研究員說。
2017年3月,中國科學院深淵科考隊在雅浦海溝7884米深度獲取一尾深海獅子魚樣品,這是國際上在雅浦海溝首次發現獅子魚,也是中國在深海獲取的魚類樣品的最大深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