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八景

雁城八景

資陽市雁江區依山傍水,四周諸山環抱頗多景觀,自宋代以來,即逐漸有詠城周景致記載,縣人張方詩中有“資水右旋江會合,天台西直卦文明”佳句,至明朝則八景形成,縣人太僕何淵有詠八景的七律八首。此後,清 縣令朱廷源,教諭魯沫之等箸詩詞詠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雁城八景
  • 地理位置資陽市雁江區
  • 著名景點:雁江古渡
  • 歷史:宋代
資陽市景區,雁江古渡,寶剎晨鐘,鳳嶺晴雲,蓮池夜月,書台春曉,天台夕照,沃野雙峰,資溪九曲,

資陽市景區

資陽市雁江區依山傍水,四周諸山環抱頗多景觀,自宋代以來,即逐漸有詠城周景致記載,縣人張方詩中有“資水右旋江會合,天台西直卦文明”佳句,至明朝則八景形成,縣人太僕何淵有詠八景的七律八首。此後,清 縣令朱廷源,教諭魯沫之等箸詩詞詠景。民國十四年(1925),羅紹文在編修《資陽縣誌·食貨志》中云:“資陽平原廣野,城池環通,四山圍拱,沃壤周圍,是天然一小都會。其東則寶台壓江,巷名十里,厥土沙腴,直達南津,桑柘之饒,蔗林之盛,為一邑冠;其西則鳳台騫舉,九曲迂迴,沃野平鋪,瞰矚陽炫,春初一覽,叢綠披芬,夏末秋成,谷山萬頃;其南則天台獨聳,曲溪送源;繡壤鱗塍,莫能比擬;其北則平疇如掌,護接蓮台,土厚田高,縱橫十里,相地者稱為名勝,謂此中必大有人焉!”時人江萬泉工余慕名郊遊,徘徊八景舊址,頓興懷古幽情,浮想聯翩,暇思難平,於是口贊雁城八景雜詠,以抒情懷云:“靈毓秀江水,環抱古雁城。曙色映飛郭,寶台晨鐘鳴。蓮台明月夜,柳梢掛玉輪。花蕊依亭榭,鳳嶺看晴雲。書台春曉時,萬卷通犀靈。天台臨夕照,胭脂染層林。春潮泛舟漲,雁江古渡橫。資溪環繚繞,蜿蜒九曲回。”

雁江古渡


風采:位置在今沱江一橋下,資陽是由重慶上成都的必經之地,被稱為“東大路”的成渝古驛道在此擺渡,而後經南津驛東下,車來馬往,十分繁忙。這段江面,早年常有金雁飄浮,出沒於沙渚蘆洲,與水鳥共棲遊樂,縱使舟楫往返,爭渡頻繁,人聲嘈雜,牛馬嘶鳴,亦不為所驚。晚清有詩詠其景:“山青水碧暮雲稠,日色蒼黃古渡頭。波撼岩根盤石見,客來江上畫橈游。濟川莫訝茫茫水,彼岸何愁泛泛舟。最是沙明雨霽後,金鷗對對浴江流。”
蹤跡:如果要將人間景色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話,雁江古渡應該是二者的融合,自然景色當然是指那條流淌千年的沱江以及古時江對岸那蔥籠的樹木;人文景色則是指遊走於古渡的商旅行人,可以想見,橫亘於成渝兩城之間的這條沱江,那時該是一幅何等忙碌而壯觀的《清明上河圖》!打上世紀五十年代起,資陽江東一片陸續修起了公路,車子要往返於資陽城鄉,一條載人的小船已難以勝任,於是有了大型載車機動船,貨裝汽車,車坐船,雁江古渡再添新姿。再到後,社會飛速發展,車輛增加,機動船已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於是,資陽兒女以戰天鬥地之態,在沱江上修建了一條橫跨兩岸的沱江大橋。1976年10月1日,雄偉的沱江大橋在鞭炮聲中通過時,雁江古渡便徹底在資陽社會、經濟歷史中淡出,唯有一方矮矮的字型檔,在那裡向人們訴說著那古老的過去。古渡的人文之美而今已被沱江大橋的陽剛之美所取代,新資陽的建設者們正在將沱江大橋擴寬,今昔輝映,格外宜人。

寶剎晨鐘


風采:在雁江古渡的左岸有山,與縣城隔江相望,形如寶玉,故名寶台山。清嘉慶年間,這裡便建起佛寺。憑軒四眺,大江流於腳下,古城踞於平川,遠處層巒疊嶂,雲樹隱約,四周景色,皆在一目。清晨破曉時,寶剎鐘聲大作,悠揚悅耳,驚動客船,散之四野,發人深省,此即寶剎晨鐘。
蹤跡:古人云:自古名山僧占多,而今的寶蓮酒廠所在地,雖然算不得名山,但確實是城東江邊的一塊高地,可以想見,古時候,城裡人們推窗東望,見到這片高地的心情,以及城東地區的人們經過長途跋涉後,站在江東的這塊高地見到心儀已久的資陽城就在眼前時那激動的心情,你就可以理解古人在此建廟的良苦用心。當每日清晨,伴著冉冉上升的一輪紅日,那足以蕩滌人們靈魂的鐘聲從東方傳來,那是一種何等的清涼境界!東邊西行的人們在此接受晨鐘的洗滌後再迤邐來到江邊趕渡,使他們此行進資陽城有如朝聖。星移斗轉,而今,寶剎早已不在,在原寶台寺上建起的是寶蓮酒廠,除了“寶蓮”二字尚能讓人感受到幾分佛教的禪味外,早已見不到一點古剎的蹤跡。站在寶蓮酒廠的樓頂,循著人們手指所指,在幾株桉樹下面,有一排紅房子,據說那就是當年雁塔的位置,直至七十年代初期,英姿尚存。照人類社會這種發展速度,隨著資陽東區建設的加快,我們相信,三十年後,我們的後人要再來尋找這一蹤跡不慶會有多難,飄渺的暮鼓晨鐘只有長留在人們心中。

鳳嶺晴雲


風采:出雁城西門外右折里許,有山北來,舒翼展翅,若風鳥飛翔,因名鳳台。山上山下,林木蔥鬱,嶺接晴空,雲彩飄遊,紅牆綠樹,輝映成趣。清代古文家王樹楠任資陽知縣時有詩:“翠嶺如翬得鳳名,亭亭峙立萬峰迎。岩雲似展三疊彩,瑤草新添五色明。鳥羽蒼蒼難繪影,禽音唧唧只聞聲。最是烏啼星月夜,碧梧翠竹自嶙峋。”
蹤跡:驅車沿著彎曲的公園路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往右一折,爬上陡峭的上山公路,到了一個兩山相夾的低凹點。往前俯視是忙碌的資陽火車站和繁華的資陽城;後面是蘭園等現代農家樂;左邊是重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普光寺,而今香火旺盛;右邊是一口用條石框起來的水池,水池中的水長年不乾,而今,一池春水上,浮萍滿塘,在浮萍上面是零星的殘荷,經過嚴冬,蔫蔫地搭拉著腦袋。據說,這就是曾任資陽縣知事的王樹楠為紀念花蕊夫人於1892年所建的章園,直至1942年頹廢,而今唯有荷塘依舊。在荷塘的西端,是一方山項,據說,古人在城內抬頭仰望,所見的鳳嶺晴雲,便是這山頂上空的景色。而今,這裡是一片私家果園,四周用荊棘圍了起來,遊人進不去。

蓮池夜月


風采:出資陽城北,有山名蓮花山,為古城天然屏障。相傳,高僧智詵在山巔鑿池。池壁形狀古雅,池內種有白蓮。每當秋高氣爽之夜,玉宇澄清,一輪明月,光照蓮池,花影搖曳,景色幽靜,令人陶醉。
蹤跡:據說,古時的蓮池有300多平方米,離古蓮台寺有幾十米遠,沒有工業、生活污染,集天花雨而蓄起來的天然水清澈見底,幾株睡蓮及紅白雜陳的蓮花,庸懶地點綴在水面,就位置而言,堪稱資陽的天池。每當皓月臨空,一輪明月映入池中,其空靈的神仙景色,朦朧中讓人不知是天上的月亮在水中,還是水中的月亮在天上。據說,蓮台寺的僧侶們,在青燈黃卷,梵音缽鑼之暇,於三五明月之夜,來到這裡,尋求心靈上的清淨,使古老的蓮池集一時之盛。如今,一座蓮花山,樓房櫛比,神經病院、烈士陵園、電視差轉台早已將清靜的山巔填滿喧囂,當年映月的蓮池侷促於烈士陵園一隅,充其量還有30來平方米,水池仍在,但已不見了當初如鏡般的明淨,池的四周,有人工栽插和冬青樹和枯黃的巴蕉,唯有那一籠密而高聳的慈竹還能顯出幾分生機。每當清明節,前來祭掃烈士墓和瞻仰紀念館的人群,絡繹不絕,不知有多少人能看一眼這曾經映月的蓮池。

書台春曉


風采:出城南5里,一山名書台,為西漢諫大夫王褒讀書處,宋時立大碑20餘座。明正德年間,知縣張鳳羽在這裡建立書院,緬懷王大夫,更育新俊彥。此處每年野草初發、樹抽新葉之際,春晨林間,百鳥爭鳴,紅日冉冉升起,朝霞絢麗多彩,書台綽約多姿,晨風吹皺墨池春水,與霞光交相輝映,點點金鱗,亦動亦靜。書台春曉,生氣盎然。
蹤跡:經南門資陽師範校往右拐過黃鱔溪大橋,從成渝鐵路下面一個被當地居民稱為“水洞子”的涵洞,再往上,以為要爬上山頂,卻意外地來到了一片壩子上,此村便是書台村,也就是我們要尋找的資陽八景之一的書台春曉處。據說,這是先賢王褒的讀書台,後代的資陽大小文人曾在此留有文蹤,最近的遺蹟反映的是上世紀初文人們和活動,說明此處文脈香火傳續久遠。按古籍記載:“每年野草初發、樹抽新葉之際,春晨林間,百鳥爭鳴,紅日冉冉升起,朝霞絢麗多彩,書台綽約多姿,”而今,這裡已是人煙輻湊之區,樹林,百鳥的蹤跡已難覓,好在當地農民善於種菜,一年四季,土裡花花綠綠的蔬菜不斷,算是對古代田園牧歌的延續。待沱江二橋修通,二環路建好後,這裡就將成為城區,城郊的區位特色,繁盛的農業,熱鬧的商貿,必然引得人心浮動,古老的書台不知還能否放下一張書桌?

天台夕照


風采:天台山,位於城西南,下圓上平,形勢高聳。晴日傍晚,山麓炊煙裊裊,夕陽一明一暗,餘霞反映江中,晚風吹來,盪起層層細浪,金光閃爍,可稱一大奇觀。傳說是萇弘觀測天象的地方,上建贊聖祠,以紀念萇弘。
蹤跡:出南門,過黃鱔溪大橋,抬頭西望,便見一堵灰色大牆矗立於成渝鐵路邊上,這大牆所在,便是天台山。山的西邊,一片斜坡,每當夕陽西下,照在這一片坡上,便映出一片金輝,令五里之外的古資陽市民嘆為觀止,今天,林木蔥鬱,景色依舊,夕照的景色雖不多見,仍然令人駐足。我們穿鐵路,爬上山頂,頂上是一塊平地,勤勞的人們種滿莊稼,矮矮的豌豆苗,黃黃的小麥。土裡還能零星地見到一些古磚瓦,加之,少數顯然是人工栽植的古樹,足以證明建贊聖祠之類人類活動的傳說。在山頂,北可俯視資陽城全景,南可看到工業新區候家坪,確實是一個視野開闊而又顯要之地。據《資陽縣誌》記載,當年張獻忠從宜賓、瀘州往北進攻時,其部下劉文秀曾在此安營紮寨,以土大炮炮轟五里之外以魚市口為中心的資陽城。大約在前年,不知誰知道了這段歷史,一批實用主義“考古學家”到天台山項來發掘,挖了半人深,挖出了一些古人燒過的浮炭,相信不會有多大的收穫。而今春暖花開時節,一部份人到此山頂來觀城,放風箏,看樣子,天台山今後會熱鬧起來。

沃野雙峰


風采:西出雁江,見一大片平坦寬闊的沃土,春來新綠染地,生機勃勃;夏天碧翠欲滴,條枝覆蔽,禾田橘園,延展無際。極目西望,出現兩峰,背負雙山,互為掩映,如馬耳直立,似兩戈對陣。今成渝鐵路橫跨平壩,壩周樓宇林立,每當夜幕降臨,燈光增輝,又是一番景象。
蹤跡:以上描述是典籍記載,按現在的位置,所謂沃野雙峰之“雙峰”系指現資陽市教育局背後那座山和資陽市計生局背後那座經過現代愚公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即將剷平的山,平地而起,猶如駝峰一般。而“沃野”則指出古資陽城西門一直往西的那一片包括今天藍家坡、孫家壩的平地,因土地平坦、肥沃而得名。在當年沒有成渝鐵路橫斷,沒有現代房舍遮蔽的情況下,一覽無餘地望將過去,想起來,還多少有些桂林山水的韻味,所以令我們的前輩驚喜、激動。而今,“沃野”早已不成其為野,西門市場、雁江七小、南駿汽車廠、市人事局、市財政局等單位的建設,早已一片平疇填補得一空不留;“雙峰”更是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轟然瓦解,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即將矗立其間。現代城市景觀必將取代自然,將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推得更遠。

資溪九曲


風采:資溪,又名九曲河。源於簡陽望水寺,流入資陽(和諧)縣境後,自西向東,直瀉縣城,及至城郊,為山勢所阻,瀾環波繞,蜿蜒曲折,如蟠龍行地,護抱城西,忽又折向城南,注入沱江。有不少詩歌詠其勝,狀其形,其一:“源頭來活水,如帶繞城過。蜿轉聯巴字,迂迴肖偃波。岸分桃浪闊,春薦鯉魚多。從此瞻天際,中流發棹歌。”
蹤跡:在資陽古八景中,唯有資溪九曲河,還亘古不變、兢兢業業地流淌在資陽西北邊這一片土地上,美化著一路的風景,滋養著兩岸的兒女,河彎還是那么地彎,河水還是那般地流,流出清泉鋪後,九曲河就一直或近遠、若即若離地依偎在資陽城周圍,進入城區則純粹就成了資陽城的一條翡翠項鍊,從而被熱愛大自然的資陽人親切稱為母.親河。在當年,大躍進時,狂熱的人們企圖改變自然,從城西一段築壩,腰斬九曲,改道直流城南,想修水庫,最終水庫沒修成,卻使九曲河生生地少了一曲!近年來,資陽市(和諧)政(和諧)府投巨資治理九曲河污染,使資溪九曲已初步再現了昔日的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