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四大書院

隴西四大書院

“隴西四大書院”指古隴西縣四所較為出名的書院,崇文書院、崇羲書院、南安書院及襄武書院。因崇文書院僅在文學作品中有所提及,建造時間及廢毀時間皆難以考證,也有將人認為崇文書院不應列入四大書院之內,將崇羲、南安及襄武書院並稱“三大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西四大書院
  • 建造時間:明中期至清中期
崇文書院,崇羲書院,南安書院,襄武書院,

崇文書院

崇文書院 為隴西最早的書院,處鐘靈池東,創建時間不詳。據《洮岷邊備道題名碑記》載: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設定洮岷整飭邊備道(道治鞏昌)時,將崇文書院改設道署。《鞏昌府志》有記:“布政分司,按察分司明崇禎間並為守道,今裁官,改建書院。”由此推斷,崇文書院最晚建於明朝初期。書院故址在今人所稱的道署巷。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洮岷兵備道移治岷州後改為分守隴右道署。清初道撤官裁,又恢復為書院。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輔臣叛亂時被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隴西知縣楊本植在雄鎮樓(即威遠樓)南新縣署重建崇文書院(明成化六年所建的貢院舊址),規模較舊書院更為宏闊。崇文書院後來廢毀何時難以考證。

崇羲書院

崇羲書院 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陝西巡按御史王書坤巡按隴右,對鞏昌欲辦書院之事大加讚賞,給當地官員講:“鞏昌經緯之地,宏敞雄壯,風氣平而人多秀,人才間出。”辦書院是為官者的責任。巡按登高博望,選定環以南山,可引清流的東園(即東關)建新書院。新書院參照白鹿(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嵩陽(河南嵩山嵩陽書院)、嶽麓(湖南嶽麓書院)的規制,由郡守袁士偉督工興建,於次年六月竣工。巡按親書“崇羲書院”四個大字(取伏羲孕美毓秀之所之意)。崇羲書院在當時建築勘稱一流:前門3楹,門內兩側為鉅坊,正中為崇羲堂5楹,後為講學堂3楹,兩旁各建有廊房5楹,講學堂後磚砌一拱橋,橋下流水潺潺。跨過橋,入尊經閣,穿堂夾兩室各3楹,左右為號房三連,共8楹。逾5月,挑選臨(臨洮衛)鞏(鞏昌衛)和甘肅河西之才秀者數十人群聚其中,禮聘名儒講學研習。該書院歷經一百多年,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毀於王輔臣叛亂。叛亂平息後,副將馬山改建伏羲廟。

南安書院

南安書院 創建時間無考,但史有清道光五年(1825年)動工重建的記載。據光緒《隴西縣誌稿·流寓》記:江西湖口周誠之父周某因事流寓隴西,主講南安書院,生誠之,道光二年旋第進士。由此推斷,南安書院當建於嘉慶以前。道光四年,提督兼理陝甘學政張岳松“持節視學”,當了解到鞏昌崇羲、崇文書院毀廢,南安書院年久失修,不成樣子時,感慨地說:學校書院為人才之本,是培養良好風俗,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法令之所在,得儘快興建新學宮新書院。學政帶頭捐俸,大家也紛紛解囊,頓聚銀4000兩,選定風光秀麗的仁壽山麓,由知府珠滿負責重建南安書院。道光五年動工,次年落成。名師生徒又聚其中,“矧字工習,求聲律,詩詞答對,圓通學術”。這座使鞏昌諸生功業蔚然茂盛的書院40年後,又慘遭不幸,於同治三年(1864年)毀於兵火。同治十年(1871年),知府支昭展籌劃再修南安書院,呈請陝甘總督左宗棠,將府城東門處原姓宅(今隴西師範一部分)作為院址新建,但此宅院一直被鞏昌營游擊署占用,再加之兵火後百廢待舉,資金籌措困難,故延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才建成。

襄武書院

襄武書院 同治九年(1870年),郡伯觀察(道員)湯聘珍“以興學為己任”,竭力倡導並自捐俸祿建設書院,但未能如願。同治十一年(1871年),知縣吳本烈繼其前志,創立襄武書院,但僅僅籌集了辦學費用,而院址尚無著落。正在一籌莫展時,有隴西世家祁姓掘得族內藏金數千,捐出其中1250金,官員們也捐俸銀百兩,預支俸銀300兩,繼任知縣李壽芝將報國寺(今城關一小)改建襄武書院,次年春建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