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地區

隴南地區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區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總人口266.9萬,其中農業人口241.47萬。 隴南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有嘉陵江、白龍江、西漢水、白水江等江河。河流年徑流量279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425萬千瓦,可開發量223萬千瓦。1949年8月,成立甘肅省武都分區,1950—1951年改為武都專區,1958年改為武都地區,1985年更名為隴南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南地區
  • 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
  • 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
  • 總人口:266.9萬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基礎設施,參考資料,

行政區劃

隴南市轄1個市轄區、8個縣。即武都區和宕昌、康縣、文縣、兩當、徽縣、成縣、禮縣、西和8縣。 隴南市  面積27923平方千米,人口268萬人(2004年)。  武都區 面積4683平方千米,人口54萬。郵政編碼746000。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成縣  面積170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742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宕昌縣 面積3331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碼748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康縣  面積2958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746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文縣  面積4994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746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西和縣 面積1861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742100。縣人民政府駐漢源鎮。 禮縣  面積4299平方千米,人口51萬。郵政編碼742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兩當縣 面積1374平方千米,人口5萬。郵政編碼742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徽縣  面積2722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742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地理環境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東連陝西,
隴南地區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區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總人口266.9萬,其中農業人口241.47萬。
隴南地區隴南地區
隴南地處中國大陸二級階梯向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位於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區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側邊緣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東部與西秦嶺和漢中盆連線,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分別從東西兩方伸人全境,境內形成了高山峻岭與峽谷盆地相間的複雜地形。全區按地貌的大體差別和區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劃分為三個地貌類型區:一是東部淺中切割淺山丘陵盆地地貌區。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縣,徽縣、兩當三縣全部。西秦嶺分為南北二支伸入本區域,形成南北高中間低凹、長槽形斷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邊系北秦嶺斷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對高差500米左右,為淺切割中山區,地
隴南地區
隴南地區隴南地區
勢平緩,淺山已墾植為農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養林,植被覆蓋良好。南邊系南秦嶺地壘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900--2400米左右,相對高差500--1000米左右,為中切割中山區。中間系緩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對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壩地散布于山丘之間,土厚水豐,歷史上就是糧食的集中產地。二是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區。本區域系南秦嶺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東部分相互交錯地帶,包括康縣、武都、文縣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處於北緯33°以南、屬亞熱帶邊緣區。這一區域因山勢較高、溝壑縱橫,高山河谷交錯分布,大部分耕地為坡耕地,土層較薄,石塊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氣候條件好,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兼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氣候,既能生產糧食,也是紋黨、當歸、紅芪、油橄欖、茶葉、大紅袍花椒等名貴藥材和稀有樹種的理想適生區。三是北部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區。奉區域包括宕昌、禮縣、西和三縣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間,谷峰相對高差300--1500米不等。宕昌縣哈達鋪、理川、南陽一帶,禮縣西漢水及其支流兩岸,西和縣漾水河及其支流兩岸等地屑淺丘陵黃土梁峁地形,相對高差小,地勢平緩,河谷開闊,土地連片面積大,有許多山間小平原分布,西禮盆地就在其中。西漢水下游山陡谷狹,山地、旱地較多,土地較為分散,但耕地較多,有大面積的草地和土地資源可開發利用。
全區氣候在橫向分布上分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大類型。北亞熱帶包
隴南地區括康縣南部、武都南部、文縣東部,白龍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淺山地區。在這一帶有全區兩個熱量高值區,一個是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淺山區,年平均氣溫在]2~14℃≥lO℃的積溫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積約30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6.7%,屬一年兩熱農業區。另一個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氣溫10一12℃,≥10℃積溫3500—4000℃,耕地面積約為170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37.8%,為兩年三熟農業區。暖溫帶包括全區的中部、東部及南部的廣大地區,海拔在1100--2000米之間,≥lO℃的積溫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間,耕地曲積約150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33.3%,為二年四熟農業區。中溫帶包括全區的北部和西部地區,主要是宕昌、西和縣大部,武都縣的金廠、馬營、池壩,禮縣的下四區等區域。這一區域誨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積溫小於2100℃,年最低氣溫在—20℃以下,耕地面積約100萬畝左右,占全區總耕地面積的22.2%,為一年一熟、三年兩熟農業區。
隴南地區隴南地區
在縱向分布上,由於受山脈的走向、山勢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響,光、熱、水、氣和生物資源等農業諸要素,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特點,耕作區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別是氣象條件的垂直差異極為明顯,“山上積雪皚皚,山下春暖花開”,“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由於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氣候的變化,使土壤類型、作物種類以及品種布局、耕作制度、病蟲害類型、農事活動季節等都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農業。如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河谷區,桔柑可以過冬,麥——稻、油——稻一年兩熟;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種植早熟、極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則無玉米種植。作物分布的大致規律是“水稻棉花占河川,玉米穀子繞半山,山川肥地種小麥,洋芋油菜上高山”。就同一作物來說,因種植高度不同,其成熟期、收穫期也有很大差異。垂直農業雖然給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帶來一定困難,但它有利於種植結構向多樣化發展,特別有利於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

自然資源

隴南足一處“寶貝的複雜地帶”(李四光語),資源豐富,物產獨特。一
隴南地區是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區內地形複雜,光熱充足,為各種動植物的繁衍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區有林地面積175836萬畝,自然生長的樹種多達1300多種,其中珍貴樹種51種;境內生息著3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20
隴南地區隴南地區
隴南有中藥材1200多種,歷史上總產量占全省的70%以上,最大出口量占全省90%左右;還有銀耳、木耳、香菇、猴頭、薇菜、蕨菜等100多種食用菌和山野菜。二是礦產資源富集。區內有鉛、鋅、銻、銅、錳、金、矽、重晶石等金屑、非金屑礦34種,礦產地445處。其中西成鉛鋅礦帶綿延300公里,金屬儲量近期為1200多萬噸,遠期為2000萬噸,平均品位4.5--12%,為我國第二大礦體。現年產鉛鋅礦含鉛3.08萬噸,含鋅12.05萬噸;銻金屬儲量為14.9萬噸,為我國第二大礦體;黃金儲量已探明190噸,遠景儲量在300噸以上,已探明儲量400公斤以上的大中型礦床20多處。其中文縣陽山金礦探明儲量100噸,遠景儲量200噸以上;禮縣的岩金,近期儲量27.8噸,遠期儲量50噸;文縣的砂金,年產量占全省40%以上。三是水力資源豐富。區內有嘉陵江、白龍扛、白龍江、西漢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760條,年徑流量279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425萬千瓦,可開發量223萬千瓦。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生前曾斷言:“隴南是一個寶貝的複雜地帶”。勘探表明,隴南礦產資源富集,工業開發優勢突出。全市現已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產34種,礦產地445處。其中,資源清、儲量大、品位高、有開採價值的金屬礦有鉛、鋅、銻、汞、銅、金、錳、鐵等,非金屬礦有矽、大理石、
隴南地區重晶石、石灰石、石膏等。其中西成鉛鋅礦帶綿延300千米,金屬儲量近期為1200多萬噸,遠期為2000萬噸,平均品位4.5—12%,為我國第二大礦體。現年產鉛鋅礦含鉛3.08萬噸,含鋅12.95萬噸;銻金屬儲量為14.9萬噸,為我國第三大礦體;黃金儲量已探明190噸,遠景儲量為300噸以上,已探明儲量400公斤以上的大中型礦床20多處。其中文縣陽山金礦探明儲量100噸,遠景儲量200噸以上;禮縣的岩金,近期儲量27.8噸,遠期儲量50噸;文縣的砂金,年產量占全省40%以上。
隴南地區隴南地區
目前正在開發的有三大成礦帶:一是橫亘西和、成縣、徽縣等縣、東西長85公里,南北寬7-22公里,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的西成鉛鋅礦帶,鉛鋅金屬儲量達1200萬噸,遠景儲量2000萬噸,儲量居全國第二,屬超大型鉛鋅礦帶;二是西和崖灣銻礦帶,金屬儲量14.9萬噸,占全國8%,儲量居全國第三;三是白龍江、白水江流域的黃金礦帶,黃金儲量70噸以上,是甘陝川“金三角”礦帶的核心地區,為甘肅省重要的採金基地。

歷史文化

隴南歷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秦統一六國即有西道、故道
隴南地區、武都道和下辯道4個縣級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設武都郡。民國初,隴南各縣隸屬渭川道。1949年8月,成立甘肅省武都分區,轄武都、西和、文縣、康縣、成縣、禮縣、西固(今宕昌縣境內)7縣,1950年--1951年改為武都專區,1958年武都專區合併於天水專區,1962年又恢復武都專區,1969年改為武都地區,1985年更名為隴南市人民政府。
隴南地區隴南地區
隴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據《史記》記載,華夏人文始祖伏羲,“生於仇池,長於成紀”,仇池即今西和縣,現西和縣有仇池山伏羲崖;成紀,即今天水一帶,天水市秦安縣存有大地灣遺址。到了周朝,隴南的禮縣又成了秦國的發祥地。秦現祖非子因在禮縣養馬有功,被周天子朋為“贏”姓,始有秦贏。自秦莊公被封為諸侯之後,秦莊公、秦文公、秦襄公等都在禮縣紅河一帶建國立郡,其中札縣大堡於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先祖的第一陵園一西重陵園和《史記》所載秦人發祥地“西犬丘”所在地。東漢建寧年間,成縣為李翕、耿勛兩位太守樹碑立傳。在豐泉山魚竅峽的石壁上鐫刻了《西狹頌》、《耿勛碑》。《西狹頌》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偉的書風和“首尾無—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譽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嘆為觀止,是我國保存不多的漢代書法藝術瑰寶之一。漢末三國鼎立,地處魏蜀交界的隴南成為雙方拚殺的重要戰場,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演繹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膾炙人口的西城弄險、揮淚斬馬謖、木牛流馬運糧草、姜維大戰鐵籠山等動人故事;魏將鄧艾假道宕昌、武都、文縣,借陰平古道,長途奔襲無人之地700餘里,裹氈滾坡,終於進軍成都,“得隴滅蜀”。宋金時期,宋將吳詰、吳麟、吳挺兄弟父子承先繼後,駐師隴南,抗擊金兵,取得輝煌戰績,與岳飛、韓世忠齊名,為南宋偏安提供了有力保障。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都經過隴南。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後到達宕昌哈達鋪修整,通過國民黨的舊報紙,得到了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和根據地的重要信息,並據此作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去的重大決策,使哈達鋪成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和長征勝利的轉折點。

基礎設施

1.交 通
隴南山大溝深,自古交通閉塞,現有公路均是新中國成立後陸續修建的。六十年代,蘭州至重慶的國道212線貫通,修建了地與縣之間的簡易公路。寶成鐵路從兩當、徽縣擦邊而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隴南公路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投人2.5億元,2001年投入2.3億元,2002已落實投資2.25億元,以江武、江天二級公路的建成為標誌,全區公路交通建設從質量、
隴南地區規模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全區公路網路基本形成,山區民眾”行路難,過河難,流通難”的問題得緩解。
隴南地區隴南地區
截止2001年底,全區242個鄉鎮通公路240個,占鄉鎮總數99.2%,通客車的203個,占鄉鎮總數的83.06%。通油路的46個,占鄉鎮總數的19%。通汽車的行政村有2704個,占行政村總數的77.4%。通公路的行政村有1825個,占行政村總數的55.6%。通汽車的自然村有8486個,通公路的自然村有4485個,分別占自然村總數的54.8%、29.3%。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4113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068公里,占總里程的50.3%;等外公路2045公里,占總里程的49.7%。有國道565公里,省道619公里,縣道1686公里,鄉道1025公里,專用公路219公里,有路面里程3018公里,占總里程的73%;無路面里程1096公里,占總里程的27%。其中,晴雨通車裡程2634公里,占總里程的64%。
2002年9月江武公路江小、甘高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車,江武二級公路正式全線貫通,標誌著隴南山區從此結束了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目前正在積極爭取國道212線隴南段的改造立項,積極爭取蘭渝鐵路(隴南至廣元)的立項建設。今後將全力建設我區“六縱六橫”公路主體骨架,實現省道國道達二級,縣鄉道路上等級,鄉鄉村村通公路,邊遠山區通農機的奮鬥日標。
2.電 力
隨著碧口至成縣220KV軸變電工程的建成,結束了隴南電網由末端網分片供電的局面,形成了以碧成220KV輸變電工程為中心的隴南骨幹電網,並實現了全省南電北調的夙願。隴南電力局現管轄35KV輸電線路551.7公里,變電容量達47.53萬KVA。已跨人高電壓、大容量電網的行列。除建成碧成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外,共架設110千伏輸電線路150公里,35千伏輸電線路951公里,10千伏及0.4千伏輸電線路2042公里,鄉(鎮)、村、戶通電率分別達到90.1%、72%、70%。尤其是近兩年來,爭取國家投資7億多元,建成了成縣至武都、宕昌至岷縣兩條110輸電線路,農網一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二期農網改造和成縣、武都城網改造工程正在積極實施。同時,通過招商引資,依託甘肅南部小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建成了文縣安昌河等一批小水電
隴南地區站,特別是投資4.5億元的文縣漢坪咀電站已於2001年正式開工建設。日前正在爭取立項建設天水一成縣330輸變電線路和碧成二回線工程。
隴南地區隴南地區
3.通 訊
通信建設完成了光纜工程,建成丁本地電話網,開通了數字移動通訊,市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20部,手機每百人2.5部,移動通訊正在普及,郵政網路遍布城鄉。郵政、電信、移動、聯通兩年來完成投資2.6億元,進行了電子匯兌、綠卡聯網、光纜建設、寬頻接入、電話擴容、通訊基站建設,全區共架設通訊光纜385公里,興建通訊基地327個。各類電話用戶達到15萬戶,通電話、電視的行政村達到1453個。全區9縣全部開通有線電視,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79.45%和84.11%。
4.農田水利
我區人均占有耕地少,山地占90%以上,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乾旱頻繁發生,土石流滑坡嚴重。近年來,我區田地制宜,興水改土,集中人財物力,千方百計加快農出水利基本建設,堅持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以大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長治”四期工程高質量、高標準通過了國家驗收,完成治理面積690平方公里,“五期"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大示範區建設起步良好,全區共完成退耕還林20.37萬畝,荒山造林14.33萬畝,營造經濟林53萬畝,種草44萬畝,封山育林10.9萬畝。
至2001年底,全區梯田面積累計達到258萬畝,基本實現了人均一畝梯田,建成梯田化鄉25個,梯田化村277個,湧現出一批規模治理、綜合開發的優質工程和示範流域,禮縣等縣初步建成萬畝梯田示範區。
在水利建設上,以建設灌溉、防汛、供水三大工程體系為目標,“三水並用,六水齊抓”,從1998年開始,連續開展大辦水利,蓄、引、提多式並舉,促進了水利建設的大發展:“九五”期間,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5.9萬畝,集雨節灌從無到有,發展節灌面積22.35萬畝。到“九五”末,全區有效灌溉、集雨節灌、節水灌溉面積分別達到67.41萬畝、29.95萬畝、24.73萬畝,建成一批規模化的提灌群、
隴南地區井灌群、集麗節灌群(帶)和水利化鄉村。2001年,全區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97萬畝,發展集雨節灌5.04萬畝,超額完成了年度任務,解決了6.8萬人和1.8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總投資1.9億元的武都城防項目正在積極爭取列項實施。
隴南地區隴南地區
5.城鎮建設
“九五”以來,隴南城市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全區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5.2億元,新建城市道路53公里,新增道路面積99萬平方米,硬化道路88萬平方米,新建橋樑八座,新增路燈1985盞;舊城改造穩步推進,完成拆遷4433戶,拆遷面積達49萬平方米;供水能力不斷擴大,新增日供水能力1.3萬噸,自來水普及率88.7%;環衛條件不斷改善,新建、改建水沖式公廁52座,新建垃圾填埋場7個,新建城市排水管渠41公里;新增綠化覆蓋面積29公頃,綠化覆蓋宰達3.9%,建設公園16個,開發名勝古蹟14處:經過數年建設,全區九個縣的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城市綜合功能明顯增強,市容市貌發生廠巨大變化。村鎮建設也有了良好起步,全區啟動建設40個小康村,已初步建成20個。成縣黃渚鎮依託礦產資源開發加快小城鎮建設,成為全省經濟“百強鎮”;徽縣江洛鎮大力發展運輸、餐飲等服務業,鎮區向貌發生了可喜變化;徽縣伏鎮、禮縣鹽官鎮、宕昌縣哈達鋪鎮、沙灣鎮、武都洛塘鎮、文縣碧口鎮、康縣陽壩鎮、成縣小川鎮等以市場建設帶動其他配套建設,使小城鎮綜合功能進—步加強,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今後城鎮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加快“地改市”步伐,爭取武都撤縣設區,成縣撤縣設市,建設10個省級重點鎮,20個地區重點鎮。

參考資料

1.甘肅線上 http://www.gansoo.com.cn 2.隴南市人民政府網站 http://www.gszc.gov.cn/mxqy/lndq/jcss.htm 3.甘肅之窗 http://www.gszc.gov.cn/ 4.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amp;ct=201326592&lm=-1&cl=2&word=%C2%A4%C4%CF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