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度

隱性度即隱性知識轉移共享的難易程度。此概念由我國工程院王眾托院士,於07年8月西安知識管理研討會上首度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隱形度
  • 提出者:王眾托院士
  • 提出時間:07年8月
  • 含義:隱性知識轉移共享的難易程度
隱形度概念的背景
20 世紀60 年代,M. Polanyi 首先提出了隱性知識的概念,認為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顯性知識也稱作編碼型知識,一般是指可以編碼和度量的、可以由計算機處理的知識。隱性知識可以說是意會性知識,一般是指頭腦中屬於經驗、訣巧、靈感的那部分知識。難以獲得,難以理解和難以交流,主要存在於人的大腦中,是相對主觀的,這類知識往往是以非結構化的,非正式的方式存在,具有專有性、對解決現實問題和突發性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正因為隱性知識的特點,其本身所存在的價值就主要在於難以交流、難以分享、難以保存,然而這部分知識卻往往是企業中用以維持生產力,保持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保障,所以組織一般會花費一定的資金將部分隱性知識轉移、共享,使之保存在組織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培訓、教學等。
然而隱性知識的轉移共享並非是無條件的,它一般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精力或資金作為支持,而組織為了節約這部分資源必然會採取一定的措施,如設立制度,建立激勵措施等。
問題至此我們知道了隱性知識轉移共享很難,但卻不知道什麼的樣的隱性知識轉移共享難,比如說教學,只要拿得起學費的都可以享受這其中的轉移共享過程,所以我們又要有一個度來衡量什麼樣的只是屬於隱性知識,什麼樣的知識是不可轉移共享的,比如可口可樂的核心製作工藝,有些知識是可以用一定的手段方式將其分解,從而拿到實踐中評價其轉移共享過程中投入和得出的性價比,或者以隱性知識的性質特點為基礎,通過建立合理的度量標準,分析多項知識,從而總結其轉移共享的難易程度,評定其隱性度大小,從而知道該多項知識中那些是可以轉移共享的,那些是沒有必要去投入資金使其顯性化、社會化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隱性度概念的重要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