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鐵鉞

隕鐵鉞

隕鐵鉞是文化期文物,現館藏於哈爾濱哈福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隕鐵鉞
  • 出土地點:邕江,位於廣西南部,在南寧市境內,
  • 館藏地點:哈爾濱哈福文化館
  • 所屬年代:文化期
隕鐵鉞。高9cm,刃寬8.5cm,重185g即“天鐵斧”。天鐵者黑也,黑色正是鐵的本色。《史記·周紀》:“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鐵鉞,”裴駰《集解》:“宋均曰:‘玄鉞用鐵,不磨礪。’”晉崔豹《古今注·輿服》:“金斧,黃鉞也;天鐵斧,隕鐵鉞。
流星體墜落到地面為隕石或隕鐵,這一事實,我國也有記載。《史記·天官書》中就有“星隕至地,則石(廠AN)也”的解釋。到了北宋,沈括更發現隕石中有以鐵為主要成分的。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十里就寫著:“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視地中只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經注意到隕石的成分了。
在歐洲直到1803年以後,人們才認識到隕石是流星體墜落到地面的殘留部分。
人類最早發現鐵是從天空落下的隕石,隕石含鐵的百分比很高(鐵隕石中含鐵90.85%),是鐵和鎳、鈷的化合物。考古學家曾經在古墳墓中,發現隕鐵製成的小斧;在埃及第五王朝至第六王朝的金字塔
所藏的宗教經文中,記述了當時太陽神等重要神像的寶座是用鐵製成的。鐵在當時被認為是帶有神秘性的的最珍貴的金屬,埃及人乾脆把鐵叫做“天石"。在古希臘文中,“星”與“鐵”是同一個詞。
1978年,在北京平谷縣劉河村發掘一座商代陵墓,出土許多青銅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古代鐵刃銅鉞,經鑑定鐵刃是由隕鐵鍛制的,這不僅表明人類最早發現的鐵來自隕石,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早在3300多年前就認識鐵並熟悉了鐵的鍛造性能,識別了鐵和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並且把鐵用於鍛接銅兵器,以加強銅的尖利性。
由於隕石來源極其稀少,從隕石中得來的鐵對生產沒有太大作用,隨著青銅技術的成熟,鐵的冶煉技術才逐步發展。我國最早人工冶煉的鐵是在春秋戰國之交的時期出現的,距離今大約2500年。我國煉鋼技術發展也很早,1978年,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鐵路車站建設工程文物發掘隊從一座古墓出土一口鋼劍,從古墓隨葬器的器型,紋飾以及墓葬的形制斷定是春秋晚期的墓葬。這口劍所用的鋼經分析是含碳量0.5%左右的中碳鋼,金相組織比較均勻,說明可能還進行過熱處理。
然而,在另一部古書《尚書》上一篇《禹貢》,記載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並進行了資源調查,裡面不但提到了鐵,還提到了鋼。於是《尚書》也成了偽書。不久,在出土的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上發現了《禹貢》中的句子,於是專家學者人不好動〈尚書〉了。老早就在商代的古墓中發現了一些用隕鐵製成鋒刃的斧子,遠古神器大作隕鐵鉞.天鐵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