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運河遺址

隋唐大運河遺址

中國運河有兩個系統:一個叫京杭大運河,另一個叫隋唐大運河。它們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運河,時間不同,地理不同。隋唐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到南宋後期,河道淤塞,運營了500多年的該河道徹底廢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唐大運河遺址
  • 同類京杭大運河
  • 提要:時間不同,地理不同
  • 途經:豫、皖、蘇三省
簡介,概述,

簡介

隋唐大運河途經豫、皖、蘇三省,在安徽境內有150多公里。當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通濟渠出河南後,經安徽淮北、宿州、泗縣,在江蘇盱眙入淮。安徽境內的隋唐大運河除個別段落被改造使用至今,其餘段落已淤塞。目前,唯一“存活的”的隋唐大運河遺址處在我縣境內,西起唐河交叉點,橫穿泗城後向東北至濉河,全長約25公里的,遺址基本保持了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原貌,功能已經發生改變,但仍可發揮著灌溉、分洪的水利作用。

概述

隋唐大運河簡介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後代通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今紹興)、寧波
605年,隋煬帝即命開鑿大運河,“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梁,自西苑引谷水、洛水達於黃河,自汳水引河通於淮水”,長1000多公里。608年,隋煬帝沿洛陽東北方向開鑿永濟渠,溝通沁河、淇水、衛河,通航至天津,接著,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1]。610年,隋煬帝繼續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
至此,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餘杭,通過通濟渠、永濟渠兩大渠道,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總長2700公里的中國南北大運河全線貫通,並把洛陽涿郡(今北京)、汴州(今開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揚州)、潤州(今鎮江)、餘杭(今杭州)、會稽(今紹興)等區域中心聯繫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間的聯繫。[2]
隋唐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內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隋唐大運河的遺址大體分兩種:一種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種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來的古橋、古碼頭、古倉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牆,如河南鶴壁市的黎明鎮,古佛如鶴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這些鳳毛麟角的地面運河遺蹟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為所在地勢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餘遺蹟則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發現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驚奇的首推古糧倉的發現。
安徽省已經有兩次發掘:第一次發掘是在1998年5月,發掘地是淮北的柳孜,當時經過考古人員200多天的日夜奮戰,發掘的900多平方米的面積內,發現一處石構建築遺存、一批唐代沉船,出土大量唐、宋時期的全國20多座窯口的陶瓷等文物。被國家文物局列為“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次發掘是在2006年6月,發掘地是宿州.目前發掘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數百件,其中的一百多件精美瓷器中,不光品種繁多,而且涉及的窯口包括安徽的壽州窯、烈山窯、東門渡窯、河南的鶴壁窯、鈞窯、河北的定窯等數十個窯口,另外還出土了幾尊造型精美、形象生動的佛造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