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村

隆里村

隆里村位於錦屏縣西南邊沿,距縣城45公里。南與黎平縣敖市接壤,距黎平,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隆里古城建築是王昌齡邊塞詩派、京城建築及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結合體現。隆里村,原稱龍里,清代名為隆里,謂“隆盛之理所”。隆里人也叫“客家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隆里村
  • 外文名稱:Long Li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果瓦鄉隆里村
  • 面積:10平方公里
  • 人口:1878人
  • 著名景點:龍標書院、王昌齡祠、狀元橋、狀元墓
  • 民族:漢族、白族為主
基本信息,歷史發展,建築特色,文化發展,

基本信息

隆里村,原稱龍里,清代名為隆里,謂“隆盛之理所”。位於錦屏縣西南邊沿,距縣城45公里。南與黎平縣敖市接壤,距黎平,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隆里古城建築是王昌齡邊塞詩派、京城建築及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結合體現。

歷史發展

中國貴州省東部與湖南省接壤處有個縣叫錦屏,出縣城往南走車程一個多小時,就來到一個有600年歷史的古城——隆里。
隆里人也叫“客家人”。
隆里原本只有苗侗等少數民族居住,唐代以來便有漢人從中原和江南地區搬來。不過,城池卻是遲至明朝初年才建。
隆里村隆里村
究竟這裡的客家人與主要居住在廣州福建江西的客家人有什麼異同?
隆里人說,他們唱的是客家山歌,演的也是漢戲。
走入古城隆里,立即察覺它果然還保留不少曠古風味,十來條道路全由卵石鋪成,還砌有圖案,整齊美觀,即使下大雨路也沒爛泥。
全城街道不開十字,都是丁字。
“十與失同音。設丁字路則盼望人丁興旺。”
原來隆里是在1386年開始修築土城,並在十多年後明成祖繼位後施行軍屯制,以便隨時鎮壓叛亂的少數民族。
根據當地學人編纂的《隆里古城集》明朝皇帝從中原調來這裡駐守的常備軍有360人,還有千戶等各級官員13名,還下令“一官不得擅調,一軍不得擅差,子孫世襲其職。”據說,清代也依襲明制。
隆里人的處境實在不容易,據說這裡土地富庶,林業發達,幾百年來民族之間的紛爭不斷,歷史上已有幾次屠城的記錄。難怪他們還真盼望人丁興旺。

建築特色

隆里古城是用卵石框邊築成的土埂,周長1500米,高4米,寬3米。這裡街巷縱橫交錯,建築整齊和諧。隆里城設 置東、南、西、北四方城片。城門設定虛虛實實,讓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隆里古城建築的風格實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它超前、合理的規劃布局,令現代人望塵莫及。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隆里古城建築是王昌齡邊塞詩派、京城建築及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結合體現。隆里古城雖經數百年風霜侵蝕和火災的劫難,但整座貌仍保持完好,是中國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後人一直懷念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所以在隆里的龍標書院、王昌齡祠、狀元橋、狀元墓都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而建的。張應昭墓、土司墓、龍里花橋、碑刻龍溪,真武山等景點融觀賞和考古為一體。古城隆里是本書,一本讀不盡看不完的書。國內外文物專家曾多次到這裡考察,對這裡的每街每巷無不著意觀覽,驚嘆它是"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無價之寶。

文化發展

隆里現流傳下來的文北,以漢文化為主,特別以江南文化最為厚重,同時揉雜當地苗、侗丈化的內容,數百年 來,與當地苗.侗民族文化相互撞擊、融合,形成有別於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群體,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文化杜區.以民間為載體的玩花臉龍、迎故事、唱戲等,均頗具特色,隆里歲時節日內容豐富,飲食製作精緻。
龍標書院
相傳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因一首《黎花賦》而遭人中傷,被朝庭貶謫龍標尉。其好友著名詩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遙贈一首:"揚花落盡子歸啼,聞到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來到隆里之後,王昌齡又寫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並創立了龍標書院,伶教授學,以變風俗。為封建時代培養了不少人才,舊時為黎平府八大書院之首。
隆里習俗
隆里東南西北門的用途是有講究的,東門是財門,南門是喜門,西門是水門,北門是鬼門;隆里迎親、出殯等,只從東門進出,是不走北門的。迎親時也不正面迎著廟的大門走,據說這樣才吉利;出殯時很熱鬧,出殯的隊伍要在城內游一圈,抬棺的人要走三步退一步,要放鐵炮,親屬們還要在街口跪接出殯隊伍,孝子們要回跪,熱鬧一番,才出東門上山土葬。
隆里人文-----姓氏分布
南門大街有很多“窨(印)子屋”,主要是胡、姚、王、江、楊、廖姓人家的祖業,江姓人家主要分布在南門大街、“上(下)頭小街”和南門城外,是隆里大姓之一,“上頭小街”也有一座江家的“江家祠堂”;江家文武雙全的人很多,隆里有很多老學究都出至江家,他們有的文武雙全,有的才學和書法出眾,很受隆里人敬佩,多數人家的墓碑碑文出自江家學究之手,但他們因年歲過高,存世的不多了。
西門大街、“木馬街”、“背街”主要分布的是王、陳、陶、胡姓人家,在西門大街中部,有陳家的“陳家祠堂”,王姓人家也是隆里的大戶人家。
“張所街”大多是張姓人家,也有夏姓人家和王姓人家,聽老人說,張家出過狀元,傳說張狀元說家鄉隆里了不得,有一首打油詩:“龍標有條火焰沖,九天九夜走不通,蚊子有母雞大,螞蝗有扁擔長,人去人死,鳥去鳥亡”,皇帝喜歡陳狀元,後來皇帝派人來隆里跟陳狀元家用銅尺測量地基修房子。按老人們說,用銅尺測量了的地基,人就發不起來了,但感覺隆里陳家雖然不是大姓,但也有很多人口,張家現在還有老學究,他們文化很高,毛筆字也寫的很好,算隆里的老一代文人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