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古書院

隆古書院

隆古書院位於信宜市鎮隆鎮,那裡有嶺南地區罕見的古建築群,集中了一批頗有特色的保存完好的古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隆古書院
  • 位置:信宜市的鎮隆鎮
  • 創建時間:公元621年
  • 特色:古建築群
鎮隆建城於公元621年,從那時起到1952年,它一直是信宜縣城的所在地,在唐貞觀到宋熙寧的430多年中,它還作過竇州州府。雖然它的輝煌時期己經過去,現在的它只是一條村——信宜鎮隆鎮八坊村。不過,它卻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吸引中外旅客的好去處。
文明門建於清朝嘉慶十八年即1813年,取“青雲路上構傑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門。後形成世俗,凡官宦履職調任和民間婚嫁喜慶都經此門出人,而喪葬之類事情則要迴避此門。文明門最初為廟宇式建築。民國年間,城門上還設有土炮,於每天正午鳴響報時。現在所見的文明門,重修於1947年。建築式樣為仿宮殿式,紅牆碧瓦。
學宮,也稱孔廟,顧名思義,無論如何稱呼都明白這是做學問的地方。學宮建於明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現仍保留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欞星門外的牆上,尚存一碑,碑上依稀可辨有“官員在此下馬”的字樣,這是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重。這學宮也叫“大洪國府”,裡面有一段血雨腥風的故事。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三水人陳金缸率領的起義軍占領了信宜縣城,也即是當今的鎮隆。陳金缸自封為大洪國南興王,定都信宜,把這學宮改為王宮。後來陳金缸手下的元帥鄭金決定降清,便在元帥府設下鴻門宴,席上勸陳金缸接受清朝的招安。陳不肯,破口大罵鄭。於是,鄭下令部將把陳劈死在這王宮裡。這段故事就寫在學宮的牆上。鄭金後來當了清朝水師提督,60歲時得到慈禧太后賜的一個“壽”字和翡翠雕白菜,極盡富貴。
李廷樞公伺,是為紀念信宜知縣李廷樞所建。李廷樞於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就任信宜知縣,他為官清廉,死後身上僅有幾塊銀元。這在那個“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盛行貪官污吏的年代,他的廉潔奉公真是難能可貴,信宜的老百姓非常感念他,不僅自發籌資將他的屍體運回江蘇無錫老家,還於次年捐資修建了這座李廷樞公詞。這公祠還叫做“三斗米公祠”,說的是一天上午,一位老農民挑了三斗米去坪上賣,路上忽聞知縣李廷樞病歿,他將米擔丟在路邊,趕到鎮隆給李大清官奔喪去了,黃昏才回來,一看那三斗米竟還在,可見當時的社會真是路不拾遺。現在,公祠因年久失修,己顯破爛,但李知縣的清正廉潔形象永為後人敬仰。
1300多年作為一縣首府的歷史,為鎮隆留下了國內十分罕見的由13所書院組成的古書院群、7個公祠等一批古建築。這座起風書院,已有300年的歷史。被稱作“考棚”,過去這裡是竟考秀才的地方。至民國十五年,成信宜縣黨部所在地,書院前樓擴建成西式樓宇,書院因此成為中西合璧的建築。
青莪大屋,建築年代有近200年的歷史了。青莪大屋帶有清朝時期鮮明的南國建築風格。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金包銀”牆體。所謂金包銀,即是外牆的青磚包著裡面的泥坯磚。這青磚選料上乖,燒工獨特,質量自然是歷經千百年的風雨剝蝕而不損毫髮,當今年代是再也燒不出這磚了,因此稱它為“金”。而包在裡面的泥坯磚,是精選田間濕泥,放水牛反覆踩踏攪拌,填在斗大的木框內,刮平整後移開木框,製成兩尺長一尺寬半尺厚的泥坯,放在田頭曬乾變硬後,便拿來砌牆體。這泥坯儘管沒有放進磚窯鏟制,但一樣堅硬,在這裡稱為“銀”。這樣的“金”包這樣的“銀”,堪稱珠聯璧合,堅如盤石。所以住在這座200年屋齡的古宅裡面的幾戶人家,儘管安心地住下去,絲毫不用擔心會有什麼閃失。。
  八坊村。不過,它卻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吸引中外旅客的好去處。
文明門建於清朝嘉慶十八年即1813年,取“青雲路上構傑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門。後形成世俗,凡官宦履職調任和民間婚嫁喜慶都經此門出人,而喪葬之類事情則要迴避此門。文明門最初為廟宇式建築。民國年間,城門上還設有土炮,於每天正午鳴響報時。現在所見的文明門,重修於1947年。建築式樣為仿宮殿式,紅牆碧瓦。
學宮,也稱孔廟,顧名思義,無論如何稱呼都明白這是做學問的地方。學宮建於明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現仍保留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欞星門外的牆上,尚存一碑,碑上依稀可辨有“官員在此下馬”的字樣,這是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重。這學宮也叫“大洪國府”,裡面有一段血雨腥風的故事。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三水人陳金缸率領的起義軍占領了信宜縣城,也即是當今的鎮隆。陳金缸自封為大洪國南興王,定都信宜,把這學宮改為王宮。後來陳金缸手下的元帥鄭金決定降清,便在元帥府設下鴻門宴,席上勸陳金缸接受清朝的招安。陳不肯,破口大罵鄭。於是,鄭下令部將把陳劈死在這王宮裡。這段故事就寫在學宮的牆上。鄭金後來當了清朝水師提督,60歲時得到慈禧太后賜的一個“壽”字和翡翠雕白菜,極盡富貴。
李廷樞公伺,是為紀念信宜知縣李廷樞所建。李廷樞於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就任信宜知縣,他為官清廉,死後身上僅有幾塊銀元。這在那個“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盛行貪官污吏的年代,他的廉潔奉公真是難能可貴,信宜的老百姓非常感念他,不僅自發籌資將他的屍體運回江蘇無錫老家,還於次年捐資修建了這座李廷樞公詞。這公祠還叫做“三斗米公祠”,說的是一天上午,一位老農民挑了三斗米去坪上賣,路上忽聞知縣李廷樞病歿,他將米擔丟在路邊,趕到鎮隆給李大清官奔喪去了,黃昏才回來,一看那三斗米竟還在,可見當時的社會真是路不拾遺。現在,公祠因年久失修,己顯破爛,但李知縣的清正廉潔形象永為後人敬仰。
1300多年作為一縣首府的歷史,為鎮隆留下了國內十分罕見的由13所書院組成的古書院群、7個公祠等一批古建築。這座起風書院,已有300年的歷史。被稱作“考棚”,過去這裡是竟考秀才的地方。至民國十五年,成信宜縣黨部所在地,書院前樓擴建成西式樓宇,書院因此成為中西合璧的建築。
青莪大屋,建築年代有近200年的歷史了。青莪大屋帶有清朝時期鮮明的南國建築風格。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金包銀”牆體。所謂金包銀,即是外牆的青磚包著裡面的泥坯磚。這青磚選料上乖,燒工獨特,質量自然是歷經千百年的風雨剝蝕而不損毫髮,當今年代是再也燒不出這磚了,因此稱它為“金”。而包在裡面的泥坯磚,是精選田間濕泥,放水牛反覆踩踏攪拌,填在斗大的木框內,刮平整後移開木框,製成兩尺長一尺寬半尺厚的泥坯,放在田頭曬乾變硬後,便拿來砌牆體。這泥坯儘管沒有放進磚窯鏟制,但一樣堅硬,在這裡稱為“銀”。這樣的“金”包這樣的“銀”,堪稱珠聯璧合,堅如盤石。所以住在這座200年屋齡的古宅裡面的幾戶人家,儘管安心地住下去,絲毫不用擔心會有什麼閃失。。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門票:15元 交通提示 位於信宜市的鎮隆鎮. 相臨景點 西江溫泉度假村 虎頭山海濱旅遊區 放雞島 中國第一灘游度假區 茂名高州水庫旅遊區 廣東茂名森林公園 根子荔枝文化旅遊區 仙人洞自然風景旅遊區 茂名大霧嶺旅遊區 天馬山生態旅遊區 茂名高州城冼太廟 茂名市長坡舊城遺址 隆古書院 茂名高州高涼嶺旅遊區 茂名高州觀山寺群 茂名高州市寶光塔
隆古書院隆古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