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洞穴遺存

陽春洞穴遺存坐落在陽春市春灣鎮東南面高村寨的三炮石東面。洞穴所在的石灰岩,因逶迤起伏,三高三低,象三尊炮躉,故原稱“三炮石”;但因近代人常在洞內圈牛,故又取名“牛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春洞穴遺存
  • 外文名:Yangchun cave relics
  • 原名:三炮石”
  • 地點:春灣鎮高村寨
  • 發現時間:1982年6月3日
高村牛窿溶岩洞穴,石望馬腰岩洞穴遺存,赤豹岩洞穴遺存,紫雲岩洞穴遺存,崩石埇洞穴遺存,馬水蛤窿洞穴遺存,舊石角洞穴遺存,

高村牛窿溶岩洞穴

坐落在陽春市春灣鎮東南面高村寨的三炮石東面。洞穴所在的石灰岩,因逶迤起伏,三高三低,象三尊炮躉,故原稱“三炮石”;但因近代人常在洞內圈牛,故又取名“牛窿”。  牛窿洞穴。坐南朝北,深約35米,最寬28米,最窄12.6米,岩頂的高處約6米。低處約2米。  洞穴地面較平坦,洞門距當地水位約5米。洞穴內較為潮濕。1982年6月3日,縣文物普查隊前往調查時,村民們就紛紛前來反映說:牛窿洞內有許多“龍骨”等等。普查隊進入洞內考查,發現東邊岩壁上的2米高處的膠結層里,裹藏著相當數量的各種動物骨化石和牙齒化石,村民們說的“龍骨”,就是這些化石。普查隊把岩壁卜的骨化石鑿下來,向省匯報,省博物館即派宋方義前來考證。宋方義將化石作了鑑別後,又在洞內劃定挖深探方中,發現有炭屑,燒土、燒骨和少量螺殼,出土有中國犀牛、野豬、鹿、豪豬、老鼠、豬獾、象、鼬等一批牙齒化石,沒有發現石器和陶器。從出土的遺物分析,陳犀牛為絕生種外。其餘為現生種。由此來看,此洞穴有古猿人聚居的痕跡。因為這裡有山有水,洞口不遠處有現代的小煤窯群,相信遠古時代是個原始森林,有利於古人狩獵。同時在膠結層中發現炭屑、燒土、燒骨等物,出土的化石,是當時人類吃之所棄的遺物,因而初定牛窿出土的化石為新石器時代的遺存。由於未有發現石器,對鑑定確切年代,資料不夠充分,有待今後再作複查考證。

石望馬腰岩洞穴遺存

馬腰岩洞穴,位於陽春市東北石望鎮東南,上、下石望村背馬咀石山中部。離石望圩約2 公里。馬咀石山自北向南,逶迤而下,從遠處望去,酷似一匹張咀嘶嘯的戰馬。恰好岩洞就在馬咀石上的腰部,因而名叫馬腰岩。  馬腰岩背北面南,南北有洞門相通,南洞口離地面較高,要攀臀而上,北洞門緊連地面,近水塘邊。洞郎5米,寬約2—3米,北窄南寬。寬的似小廳,窄的如曲徑;洞內高低不一,有黃褐色膠結層,土質堅硬,洞頂無石鐘乳,四季少雨滴,空氣通爽,有暗有光。時逢夏季,當地民眾常到此消暑納涼。  1982年秋,縣文物普查隊到馬腰岩洞穴考查時,當地民眾高飛鵬反映,1975年冬,下石望生產隊曾組織入在馬腰岩內採挖磷礦石(膠結層),在磷礦中央有多枚劍齒象牙和其他動物牙齒、骨化石,但因民眾不理解這些化石為何物,隨見隨丟,只有他尚保存一枚殘缺的劍齒象牙化石。他現已將此遺物獻給縣博物館收藏。  普查隊在洞內表土還發現零星的動物骨化石,在洞壁卜也發現不少附著的動物化石,還有少量燒骨。現還未對馬腰岩洞穴進行發掘,不知地下究竟還有什麼,但從所發現的遺物和洞穴的環境條件看,該洞穴曾有過古人類在此居住或生活過,是可能的,暫作洞穴的遺存留待今後。

赤豹岩洞穴遺存

赤豹岩位於陽春市西北20公里陂面鎮惠周村南面獅子山。民國版《陽春縣誌》記載:“赤豹岩在城北二十五里順陽都,岩境幽窈。相傳望真人傳道劉女仙處,有赤豹跡,雲真人常騎以出入,故稱赤豹岩”。  1983年12月,縣文物普查隊前往進行考古調查,當地民眾反映:“洞內兩壁和洞後部,原來有黃褐色的膠結土。高約2米多, 長約20多米,在泥土中含有很多龍骨、龍牙,當地民眾把膠結土挖走,作制磷肥的原料。建國前,曾在此洞建造過觀音古剎,建國後才拆掉。”  該岩洞在赤豹石的四面,坐東向西,是一個裂隙溶蝕形成的石灰岩洞穴:高4~6水,寬4~13 米,深23.1米;洞穴內較為平坦,面積約200平方米,洞口距當地水面4米。由於多次受人為的破壞,遺留下來的文化層(洞面的堆積)較少。但從高的膠結層中,可看到動物骨化石和牙齒化石,赤豹岩洞穴,未經發掘,對其內涵文物和人類生活狀況,還不夠了解,據現有膠結層的化石分析,是一處古人類居仕或棲息的地人。但也未發現石器,為進一步了解該洞穴是否是古人類洞穴遺址,有待今後發掘,再作考證。

紫雲岩洞穴遺存

紫雲岩在陽春市西北20公里,陂面鎮惠周獅子山的南面,洞座東向西,前面是一片大平原。平原緊靠西山山脈,洞前有一條小河山北向南流;洞口高出當地水面5米。紫雲岩是裂隙溶蝕形成的洞穴,高6—20餘米,寬4~5米,深38.7米;洞穴底部前高后低,面積約350平方米。當地民眾反映,洞內兩壁原來有一層厚1米、高1米,長17米左右的黃褐色土。膠結堅硬。有“龍骨”、 “龍牙”在裡面。洞的後部,也有一層由洞底至洞頂約5米高、厚4~6米、長8米的黃褐色土 ,裡面有“龍骨”、 “龍牙”,而日比較大。當地民眾曾把膠結的黃褐土挖去製作磷肥。  民國版《陽春縣誌》記載:“紫雲右去赤豹岩里許,門徑幽遂,石鐘鼓扣之有聲,又有石如龜蛇蟠伏狀,土人塑真武像祀焉。又名龍蛻岩,內有龍骨附石,土人常取以治病。又有元至正碑,名曰古良上里岩寺,租八石莫珍攜施”。  1983年10月,文物普查隊前往調查,紫雲岩洞穴在建國前曾建造過廟宇,現存大量近代磚瓦碎片。在現存的膠結層中採集到動物骨骼、牙齒、鹿牙化石、燒骨等共7件。該洞穴背山面水,環境幽美,是一處古人類聚居的好地方。從現存膠結層中出土的骨化石分析,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古人曾在此洞穴棲息或居住址:由於還未發掘,文化層內涵情況,有待今後考。

崩石埇洞穴遺存

崩石埇洞穴在春城鎮河西行湖圩仔橋西1公里崩石埇山。其東有崩河,西南面是一片稻田,北面是一片平原,是一處人類聚居的好地力。  崩石埇石山呈西山山脈的支系,為沉積的石灰岩、洞穴在山的南麓,高出當地水面約5米坐西北向東南,是一個裂隙溶蝕形成高2—4米、寬1~3米、深46.3米的山洞。  此石山的南面有一個大洞,也是南北貫通,可拉牛車通過,寬30—40水,高6—8米。洞內壁邊有厚2米、高4米、長15—20米的黃褐色坭,比較堅硬,內有大量的骨頭、牙齒、螺殼。  1950年以來民眾就在此石山爆石基建和燒石灰,把洞穴的岩石破壞了95%以上, 把原來洞底的膠結上壓上了一層3—5米的碎石,洞穴的痕跡難以尋覓:縣文物普查隊於1982年9月和1983年11月兩次前往調查,在洞穴內18米至洞尾堵塞處,兩壁和頂部發現黃褐色膠結層厚約10—30厘米,內含大量動物骨化石、牙齒化石、燒骨,採集廠標本50餘件,其中有1枚劍齒象牙化石。在離洞口南面50米處,露出地面的膠結層,原來是個人洞穴,長15米,寬1 7米,高3米。普查隊在膠結層中,採集動物骨化石、牙齒化石、螺角化石共10餘件,其中劍齒象牙化石4枚,犀牛牙齒化石1枚。  崩石埇洞穴,出土的化石程度高,伴生動物群的劍齒象、犀牛多為絕生種,由於未有發現石器,所以暫定為脊椎動物化石遺存,要了解其內涵,有待廠今後發掘,然後再作考證。

馬水蛤窿洞穴遺存

1983年,縣文物普查隊在陽春縣城西馬水馬欄蛤窿岩發現蛤窿洞穴。1986年11月。縣博物館再次派員前往複查。  蛤窿洞穴位於馬水鎮馬欄蛤窿岩東側岩下,坐西向東,前面和南、北面是 一片平坦的稻田,與馬水約200米之距。洞的一條小溪由南向北從洞口流過,背山面水,境界開闊,環境幽美,氣候宜人。是一理想的人類聚居之地。該洞穴前面寬敞,中部較窄,後洞較為寬闊,洞底平坦乾燥,洞口至中部光線充足,中後部全無光線。十分黑暗。洞高2~4米,洞口寬 16.9米,中部0.97米,洞後最寬5.6米,洞門高出當地水面4.5米。洞口兩壁沒有膠結層,中部至後部的岩壁上有高2.5、長5米黃褐色膠結層,十分堅硬;在膠結層里,發現有動物骨骼和牙齒化石,採集到標本有劍齒象、犀十、熊、鹿、黃口、牛、山豬等動物牙齒和魚骨化石近10件,但未有發現石器。  由於未有發掘,對洞穴底部的文化堆積,情況還不了解,未能確定是一處古人居住的洞穴。據出土動物牙齒化石分析,劍齒象是十萬年前的絕生動物,犀牛也是五萬年前的絕生種,估計蛤窿洞穴小上的動物牙齒化石,是古人在舊石器時代以狩獵為生遺棄之物,暫定蛤窿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在此活動的洞穴遺存。  出上實物資料不夠充實,要定為是占人類居住遺址,還有待今後發掘,再作考證。

舊石角洞穴遺存

1989年2月15日,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根據民眾反映,在崆峒岩洞背後石灰一帶,發現洞穴遺存,在洞內發現不少地層堆積和動物化石。舊石角洞穴,位於春城西南4公里崆峒岩洞穴背後石灰岩山。其東面布馬鞍屯村,四面有西山山脈,南面是一片農田,北面是舊石角村,洞口前有一條小溪由北向南流過。  舊石角山為石碳紀石灰岩,洞穴就在舊石角山的西面,座東南向西北,與當地高出0.8米。是—個裂隙溶蝕形成的洞穴。高1~3米,寬1.2—3.5水,深約40米,面積約90平方米。洞穴前端較低。積水深約0.85米,長3米;中部和後端稍高,但較為潮濕。  舊石角洞穴,約有50—120厘米的堆積層,全為細砂質粘土,四潮濕而未形成膠結層。在表土上採集到劍齒象、納馬象、水牛、野豬、山羊、獏、豪豬、水鹿、犀牛等動物的牙齒及骨化石、燒骨幾十種,同時還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繩紋夾砂粗陶7件。  洞穴出土的動物牙齒化石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獏、水牛、山羊、野豬、豪豬、水鹿、熊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是絕種類;納馬象是在我縣首次發現,余皆為現生種類:出土的動物化石、燒骨,均為古人遺棄之物。  該洞穴原來地勢可能較高,乾燥,適合人類居住:但經過從十多萬年至幾千年來,地理環境變化很大,洪水把大量淤泥衝進洞中,逐年增多,把整個洞的空間積滿淤泥,所以看起覺得特別窄小。山於洞底十分低,個別地方比當地水面還低,形成積水無法排乾,致使洞內十分潮濕。  舊石角洞穴與陽春春灣牛窿、石望馬腰岩、馬水蛤窿、河西崩石等洞穴,出土遺物基本一樣,屬舊石器時期晚期洞穴遺存,雖然採集到幾件夾砂粗陶碎片,但未發現人類使用的工具,還未能足以證實是古人類居住文化遺址。有待今後發掘,進一步弄清其文化內涵,然後再作確切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