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山西省晉城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自公元前6世紀發明。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在熔煉鑄造時先將採得的礦石粉碎,再經高溫焙燒去硫,然後方可入爐,通過觀察鐵水色澤判斷其成色。

2006年5月20日,陽城生鐵冶鑄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Ⅷ-3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 遺產編號:Ⅷ-35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展覽,代表作品,

歷史淵源

中國自公元前6世紀即發明了生鐵冶鑄術,比歐洲早了16個世紀。由此開始,中國逐漸形成了和西方迥然不同的鋼鐵冶煉技藝體系,創造了鐵器時代與鋼鐵文明。陽城則是中國生鐵冶鑄術的重要留存地。
山西陽城古稱東澤,唐武德初治澤州,天寶年間改陽城縣。境內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天然石洞繁多,地勢險要,鐵礦資源易於開採。這些地理條件為陽城當地生鐵冶鑄術的形成創造了良好基礎。
從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社會經濟轉型和機耕的推廣,陽城犁鏡生產逐漸萎縮,至90年代後期冶鑄作坊已全部停產,陽城生鐵冶鑄藝人及鑄煉設備均大量流失。

工藝特徵

陽城生鐵冶鑄術主要包括坩堝煉鐵、犁爐煉鐵和犁鏡的鐵范製作。
坩堝煉鐵,起始年代不詳,特點為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大量用煤冶煉,且可利用粉礦,成本較低。但缺點是金屬收得率低,產品含磷、硫較高。
犁爐煉鐵使用的犁爐是具有合理爐型、修築簡便、經久耐用的傳統煉爐,傳統上用晉城所制風箱鼓風,鐵水成分的爐前控制具有簡便、快速、準確的特點。
陽城的坩堝煉鐵和犁爐煉鐵即是中國生鐵冶煉技術的代表作,以一地兼具這兩種冶鐵術的形式,具有獨特的價值。

工藝流程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共有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熔煉鑄造時先將採得的礦石粉碎,再經高溫焙燒去硫,然後方可入爐。
第二步:以當地江木等優質木材燒制的木炭作為熔煉的還原劑。燒制木炭的原材料要求“三茬七炭”(即七成成炭,另三成仍為木茬),保證燒制原材料的強度較高,不易壓碎。
第三步:師傅們通過看火色、辨鐵水等方法掌握爐況、火候及鐵水成色,恰到好處地把握鐵水的化學成分和溫度。
第四步:熔鍊師傅從出鐵口舀出一小勺鐵水,觀察其色澤及表層紋樣變化,判定其成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坩堝煉鐵、犁爐煉鐵和犁鏡的鐵范鑄造均傳承有續,具有豐富的科技、人文內容,堪稱國之瑰寶。這一典型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技藝價值。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陽城犁鏡製作技藝富有特色,有自成體系的完整的工藝規範,堪稱中國式鐵范鑄造的“活化石”,值得珍視與保存發揚。對其冶鑄工藝進行總結,於進一步了解早期鐵范鑄造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陽城生鐵冶鑄術堪稱中國生鐵冶煉術的代表作,它的歷史價值、技藝價值和文化價值極為重要而獨特。

傳承人物

吉抓住,男,漢族,生於1946年,山西陽城人。2007年6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陽城生鐵冶鑄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陽城縣申報。項目名稱: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保護措施

山西省有關方面蒐集陽城生鐵冶鑄技藝的有關資料,以展覽的形式在旅遊景點皇城相府向外展示。使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也給當地的旅遊業帶來了更多的人氣。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華覺民親赴陽城,在皇城相府建立了中國冶鐵發展史博物館,回收和保護犁爐、鏡范、犁鏡、工具、設備等實物,配以圖片和文字,讓遊客了解中國古代冶鑄技藝的輝煌燦爛。使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得到傳播發揚和保護。
山西省政府於2009年建設山西陽城生鐵冶鑄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項目傳習基地(傳習所)。傳授陽城生鐵冶鑄技藝相關的非遺文化知識,使遊客了解學習陽城生鐵冶鑄技藝的內容,發揚傳承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2014年,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非遺展示場館在晉城市建立,陽城生鐵冶鑄技藝的傳承得到保護。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12月10日,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府文廟廣場舉辦,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在其中被展示。

代表作品

陽城犁鏡
陽城犁鏡的鑄造在明清之際已甚興盛,直到20世紀80年代,依然伴隨著農耕社會下莊戶人家的生活。犁鏡用來翻土成壠,是耕犁上必備的重要部件。陽城犁鏡因質地堅硬、利土、不沾土、耕作輕便,成為廣大農民喜愛的名牌產品,最盛時有犁爐數十座,年產七十餘萬片,有四百多個品種,除供應中國國內各地區外,還遠銷朝鮮、日 本、尼泊爾、不丹等國。而陽城生鐵冶鑄技藝主要包括了陽城犁鏡的製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