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周縣

秦陽周,漢置陽周縣,屬左馮翊。《史記·蒙恬傳》“胡亥囚恬於陽周”即此。陽周故城,在陝西安定縣(今子長縣)北。在縣北三十里,一名馳武,俗訛為遲疑,本漢縣也。秦將蒙恬賜死處即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周縣
  • 時間:西漢初年置
  • 屬於:上郡
  • 地址:今陝西子長縣、橫山縣一帶
秦事始有陽周之名。西漢時設縣。
公元前330年,雕陰之戰後,魏國納獻陽周邑於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設陽周縣。
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陝西子長縣、橫山縣一帶。《漢書地理志》載: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故。屬并州。縣二十三。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疇。
東漢建元六年(30),陽周縣廢,地域劃歸泥陽管轄。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在今甘肅省正寧縣永和鎮羅川村重置陽周縣,轄今正寧東部、南部地區和寧縣平子鎮,屬趙興郡(甘肅寧縣城區)。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陽周縣故城南橋山。昔二世賜蒙恬死於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黃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劍存焉,故世稱黃帝仙矣。”按:《水經注》所說陽周故城,即西漢陽周縣故址。
《辭源》釋“陽周”云:“縣名。秦置,屬上郡。東漢廢。元至清為安定縣。故城在今陝西子長縣北。秦胡亥矯詔蒙恬死,恬不肯,使者以屬吏,囚於陽周,即此。”
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關中諸郡”和西漢“并州、朔方刺史部”圖中,明確標識陽周地望在今無定河支流大理河和淮寧河之間,具體位置大約在今子長縣境。
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中,更加詳細地標出了陽周的地望:“陽周故城位於子長縣石家灣鄉曹家坬村西,秦將軍蒙恬曾在此駐兵,後被囚於此。”
清乾隆元年《甘肅通志》記:“古陽周在走馬水北,應在今延安府安定縣北界。”清安定即今子長。
畢沅的《關中勝跡圖志》說得更明白:“漢陽周古城在安定縣北,其地有懷寧河即走馬水,出高柏山亦即橋山,與班、酈所述為合。”
皇興二年(468),改趙興郡為華州,陽周縣屬華州。太和十一年(487),華州更名班州,陽周縣屬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為豳州。陽周縣屬之。
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在陽周縣置顯州,陽周縣屬之。北周元年(557),廢顯州,陽周縣改屬寧州趙興郡。
隋開皇三年(583),廢趙興郡,陽周縣屬寧州。開皇十八年,改陽周縣為羅川縣。開皇十八年,改陽周縣為羅川縣,仍屬寧州。
至此,陽周縣不見於建置沿革記載。至於唐代編著的《元和郡縣圖志》所稱”真寧縣,本漢陽周縣地,屬上郡”,是唐人以北魏重置之陽周縣誤指為西漢之陽周縣。且《圖志》本條下又稱”後魏置泥陽、惠涉二護軍,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復置陽周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羅川,因縣南羅水為名,屬寧州。皇朝因之,天寶元年改為真寧縣“,所述“縣南羅水”,在今甘肅境內,西漢時縣西、北毗鄰各縣均屬左馮翊,相距上郡尚遠,故非陽周縣,更非屬上郡明甚。況後魏(編者按:即北魏)所置泥陽,即不在今甘肅境內。是各朝史籍已經明言西漢陽周縣非北魏陽周縣,與《史記》載漢武帝北巡朔方、《漢書地理志》載上郡縣、《水經注》載陽周故城相吻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