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長源

陸長源

[唐](?—799)字泳,吳(今江蘇蘇州)人,官至御史中丞,宣武司馬,善書法,行書代表作《玄林禪師碑》。

貞元中,長源為汝州刺史,以股仲容書流杯亭侍宴詩絕代之寶,乃為之造亭立碑,自記其事於碑陰。《唐書本傳、歐陽文忠公集、書史會要》。

基本介紹

  • 本名:陸長源
  • 字號:字泳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吳(今江蘇蘇州)
  • 去世時間:799年
  • 主要作品:《玄林禪師碑》
人物介紹,舊唐書,新唐書,

人物介紹

太子詹事陸餘慶之孫。能作詩,貞元十三年,和孟郊唱和。建中元年(780年)任建州刺史,擴大城域。又官汝州刺史。貞元十二年,援檢校禮部尚書,德宗授董晉宣武軍節度使,又擔心董晉太寬柔,遂命陸長源為行軍司馬隨行。長源性剛刻,多追究宣武軍陳年惡行。董晉一開始支持他,後來見鎮兵關係惡化,遂制止其作為。貞元十五年,董晉死,朝廷以陸長源為節度使,軍士譁變,長源於軍亂中遇害。著有《辨疑志》。
陸長源任建州刺史時,曾以擴大城域、建筑州城為施政要務。延長縣城到周長九里為州城,增加城門到9個,即建溪、資化、建安、寧遠、水西、西津、臨江、通仙、朝天。此9門自宋以來雖有改變,但基本保留千餘年前的舊貌。
陸長源效法常袞“始教閩人以學”,在建州“興廉舉孝,敬禮耆艾”,設定鄉庠學校,廣開文化教育,從這時起到宋代,建州名儒輩出,被譽為“海濱鄒魯”。
陸長源在擴大城域的同時,更發布法令:平均賦役,開闢田地,種植農桑,建立市場,大力發展生產,豐富人民生活。所以百姓歌頌說;“令我州郡泰,令我戶口裕,令我活計大,令我家不分,令我畜成群,令我稻滿囤。”政績卓著,大得人心。
陸長源離開建州,入朝任都官郎中,復又出任汝州刺史。他為官清白自持。有人送他兩輛車,他說:“吾祖罷魏州,有車一乘而圖書坐之,吾愧不及先人”。後改任宣武官,其兵驕橫,擬用峻法整治。可惜因他秉性剛直,不善應變,加之太自信,未先防患,競遭到軍亂殺害。長源死後,朝廷詔授節度使,贈封尚書左僕射。建州人民聞訊,無不嗟嘆,遂薦祀於城隍廟右廡。
玄林禪師碑玄林禪師碑

舊唐書

陸長源,字泳之,開元、天寶中尚書左丞、太子詹事餘慶之孫,西河太守璪之子。長源淑書史。乾元中,陷河北諸賊,因佐昭義軍節度薛嵩卒後。久之,歷建、信二州刺史。浙西節度韓滉兼領江、淮轉運,奏長源檢校郎中、兼中丞,充轉運副使。罷為都官郎中,改萬年縣令,出為汝州刺史。
貞元十二年,授檢校禮部尚書、宣武軍行軍司馬,汴州政事,皆決斷之。性輕佻,言論容易,恃才傲物,所在人畏而惡之。及至汴州,欲以峻法繩驕兵;而董晉判官楊凝、孟叔度亦縱恣淫湎,眾情共怒。晉性寬緩,事務因循,以收士心。長源每事守法,晉或苟且,長源輒執而正之。
及晉卒,令長源知留後事。長源揚言曰:“將士多弛慢,不守憲章,當以法繩之。”由是人人恐懼。加以叔度苛刻,多縱聲色,數至樂營與諸婦人嬉戲,自稱孟郎,眾皆薄之。舊例,使長薨,放散布帛於三軍制服。至是,人請服,長源初固不允,軍人求之不已,長源等議給其布直。叔度高其鹽價而賤為布直,每人不過得鹽三二斤,軍情大變。或勸長源,故事有大變,皆賞三軍,三軍乃安。長源曰:“不可使我同河北賊,以錢買健兒取旌節。”兵士怨怒滋甚,乃執長源及叔度等臠而食之,斯須骨肉糜散。長源死之日,詔下以為節度使,及聞其死,中外惜之,贈尚書右僕射。

新唐書

陸長源者,吳人,字泳。祖餘慶,天寶中為太子詹事,有清譽。
長源贍於學,始辟昭義薛嵩幕府,嵩侈汰,常從容規切。嵩曰:“非君安能為此。”歷建、信二州刺史。韓滉兼領江淮轉運使,辟署兼御史中丞,以為副。入遷都官郎中,復出汝州刺史。遂徙宣武,政皆出司馬。初,欲峻法繩驕兵,為晉所持,不克行。而判官楊凝、孟叔度等又苛細,叔度淫縱,數入倡家調笑嬉褻。晉有所偷弛,長源輒裁正之。晉卒,長源總留後事,大言曰;“將士久慢,吾且以法治之!”眾始懼。軍中請出帑帛為晉制服,不許。固請,止給其直。叔度希望又償直以鹽,乃高鹽直,賤帛估,人得鹽二斤,舉軍大怒。或勸長源曰:“故事,有大變則厚賜于軍,軍乃安。”長源曰:“異時河北賊以錢買戍卒,取旌節,吾不忍為。”眾怒益甚。長源性剛不適變,又不為備。才八日,軍亂,殺長源及叔度等,食其肉,放兵大掠。死之日,有詔拜節度使,遠近嗟悵,贈尚書左僕射。
長源好諧易,無威儀,而清白自將。去汝州,送車二乘,曰“吾祖罷魏州,有車一乘,而圖書半之,吾愧不及先人”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