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高景

陸河高景

陸河高景(客家人稱“撐景”),又稱飄色,是遊藝民俗中的一種,“高景”其諧音為高興,也喻示好年成出景致。在中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中,被收錄入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河高景  
  • 代表性傳承人:彭娘耀、陳文洲、陳文山等
  • 類別遊藝民俗
  • 作品:白蛇傳 三國演義 麻姑拜壽等
  • 起源:廣福庵廟會
  • 時間:每年正月十九、二十兩天
  • 地點:汕尾市陸河縣
簡介,主要表演內容,歷史起源,起源於600多年歷史的廣福庵廟會,起源於清代鹹豐年間,由其它遊藝演變而來,傳承及發展,

簡介

河田鎮是汕尾市陸河縣人民政府駐地,是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全鎮總面積79.2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委員會和5個居委會,總人口6.5萬人。
高景巡遊時間設定在每年正月十九、二十兩天,是一種具有固定時間、路線和基本儀式、約定俗成的地方性傳統民俗。
高景的突出藝術特點是高、險、巧。“高”是指景旦所在的空中位置高,一般為7-8米,遠遠超過古民居屋脊高懸於空中,惹得萬民翹首觀看。“險”是指整台高景僅由一根6-8米長不規則小鋼條獨立支撐,景旦立於景梗正上方,看起來無依無托,隨時都有摔下來的危險,讓觀眾提心弔膽、捏一把汗。“巧”是指高景各有機單元巧妙組合,奇特考究,高景製作中既要依照景梗形狀來謀篇布局,又要嚴密隱蔽景梗所在,絕對不能暴露景梗的“來龍去脈”,留下懸念讓觀眾去猜測、爭論。
高景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組成。景床是個長×寬×高=1.2×1.0×0.8米的粗木架,它用來固定景梗、景物,是基座;景梗是根長6-8米的鍛造小鋼條;景物由景童、景旦和道具組成,景童由13-14歲以下少男少女扮演,景旦由5-6歲小童扮演,道具包括服裝、飾品等,它們均為高景的有機組成部分。
高景出遊時,每架景除景童、景旦外,一般要配備4-8人為抬景,6-8人為導景,3-4人為護景,1-2人為監景。整架高景由4-6人抬著,在眾人嚴密監護下前進。高景之後,有眾多獅班、樂隊、旗仗隨行出遊,組成一支龐大、整齊、載歌載舞的遊藝隊伍。

主要表演內容

表演內容以歷史英雄人物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為主。如《白蛇傳》、《三國演義》、《金山戰鼓》、《西遊記》、《醉八仙》、《麻姑拜壽》等,有時也根據年節的需要,比如今年羊年就以羊為主題;有時也根據時代的需要,表現當時的政治內容。

歷史起源

高景產生於漫長歷史時期和粵東山區交通相對閉塞的特定地理環境,是河田客家先民遠離中原祖地,南下遷移“離根戀祖”精神狀態下所形成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它是傳統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完美結合、交融的民俗結晶。而關於“陸河高景”的起源,最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起源於600多年歷史的廣福庵廟會

明洪武年間陸河客家先民從中原南下遷至陸河河田這個偏遠的地區,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在安居樂業後,客家先民不忘在節日開展祭祀,文化娛樂活動,高景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一年一度的廣福庵廟會,最初是比賽誰家供神的閹雞肥大,接著比誰製作的粉景分量足、高度大、工藝巧,逐漸發展為比賽誰能製造由“人+活物+道具”共同構成的“活動風景”新奇手巧。即實現汕尾陸河高景由“靜景”到“動景”質的飛躍。經過人們的逐漸改造,最終形成以“人+道具”共同構成的汕尾陸河高景。

起源於清代鹹豐年間

清代鹹豐四年(1854年)夏季,廣東粵劇名伶即廣東天地會首領的李文茂率眾回響太平天國起義失敗,清廷遷怒於廣東粵劇界,下詔解散所有戲劇班,禁止演戲。習俗不易改,禁令不能違。漢民們遂以小孩扮成戲曲人物,賦以戲劇內容,以木櫃抬著巡遊,配以鼓樂,恰似在一個個小舞台上演戲一般。而這種形式逐漸演變為遠近聞名的高景。

由其它遊藝演變而來

在中國的風俗習慣中,遊藝就有千百萬種。而與高景相類似的遊藝有台閣、飄色、扮古事。台閣、飄色、扮古事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裝扮型廣場遊藝表演形式。它們的藝術特點、表現手法以及表現形式並沒有多大差別。其表演形式都是將舞台造型縮於方桌大小的面積上,由人抬、車推、牛拉等方式進行遊行,且表演的都是由5-13歲的孩童著戲裝、畫臉譜扮演神話故事、民間傳說、英雄事跡等的各種人物。因此,許多人認為汕尾陸河高景是客家先民經數百年的輾轉遷徙,待安居樂業後為了豐富祭祀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客家先民就把中原帶來的民間文化藝術台閣、飄色等的遊藝不斷改造、發展、升華,最後形成高景。

傳承及發展

高景的歷史悠久,取材廣泛,文化積澱深厚,是勤勞而富有創新精神的河田客家先民繼承傳統、傳承文化、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結晶,它充分體現河田人民傳承文化、酷愛藝術、渴望祖國富強的鮮明個性和人生追求,突出河田客家人“集體創作、團隊協作、友誼競拔”的團隊精神,對啟迪民智、傳承歷史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因受客觀因素和多元文化衝擊,河田高景傳承乏力,再現困難,如不加以搶救保護,隨時都有走向消亡的危險,亟待社會各界大力培育、扶持,使其重放異彩、枝繁葉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