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穴

陷穴

陷穴,是指地表水匯集在節理裂隙中進行潛蝕作用而形成的洞穴。陷穴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一個獨特的侵蝕現象。由於黃土堆積層質地的不均勻性,地表水沿黃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滲,對黃土產生溶蝕和侵蝕,並把可溶性鹽類淋失,致使下邊掏空,當上邊的土體失去頂托時,引起黃土的陷落,形成陷穴。多分布在地表水容易匯集的溝間地邊緣地帶和谷坡的上部,特別是沖溝的溝頭附近最易發生。按其形態可分為豎井狀、漏斗狀和串珠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陷穴
  • 特點:溝谷擴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 性質:黃土地區特有的一種陷落現象
  • 分布在地表水:容易匯集的溝間地邊緣地帶
陷穴
陷穴形成機制、分布與類型
陷穴是黃土地區特有的一種陷落現象。地表水沿黃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滲,對黃土產生溶蝕和侵蝕,並把可溶性鹽類帶走,致使下邊掏空,當上邊的土體失去頂托時,引起黃土的陷落,形成陷穴。
陷穴多分布在地表水容易匯集的溝間地邊緣地帶和谷坡的上部,特別是沖溝的溝頭附近最為發育。根據陷穴的形態一般可將陷穴劃分為幾種類型。
漏斗狀陷穴,呈漏斗狀深度不超過10m,主要分布在谷坡上部和墚峁的邊緣地帶。
豎井狀陷穴,呈井狀口徑小而深度大。深度可達20m以上,主要分布在塬邊地帶。
串珠狀陷穴,幾個陷穴連續分布成串珠狀,陷穴的底部常有孔道相通,常見於切溝溝床上或坡面長、坡度大的梁峁斜坡上。串珠狀陷穴的穴間孔道孔徑擴大,可使陷穴最後遭到破壞,使溝床深切而伸長。所以串珠狀陷穴的形成和發展,是黃土地區切溝溝床發展過程的特殊形式。
兩個或幾個陷穴不斷擴大,下部由地下水流串通不斷擴大孔道,則在陷穴之間未崩塌的殘留土體形成黃土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