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樂黃河公路大橋

陶樂黃河公路大橋

陶樂黃河公路大橋是寧夏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黃河西岸為石嘴山市平羅縣,河東原屬是石嘴山陶樂縣,後被撤銷,併入平羅縣。該公路大橋因黃河東岸的陶樂縣而得名。

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陶樂縣建制,將該縣的三鄉一鎮分別劃歸銀川市興慶區和平羅縣。從此,除了在這座黃河公路大橋上還留有遺蹟外, “陶樂”這個地名已成為歷史,所以又稱“平羅黃河大橋”。橋長1776米,2004年2月21日開工建設,2006年6月竣工通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樂黃河公路大橋
  • 外文名:TaoLe
  • 現名:平羅黃河公路特大橋
  • 橋樑長度:1776米
  • 建設時間:2004年6月
  • 通車時間:2006年6月
  • 地理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
橋樑概述,橋樑更名,橋樑建築,建橋前的事故,

橋樑概述

陶樂黃河公路大橋是寧夏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黃河兩岸為石嘴山市平羅縣轄區。該公路大橋因黃河東岸的陶樂鎮(原陶樂縣)而得名。長期以來這裡的兩岸僅靠擺渡連線,由於黃河淤積嚴重,河床深淺變化較大,渡船航線及碼頭經常改變,嚴重影響了運輸安全及效益。後來,河上架設了臨時浮橋,但黃河水流因此發生了改變,加劇了對河岸的沖刷,嚴重威脅兩岸民眾的安全。因此,寧夏回族自治區決定利用國債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修建這座黃河公路大橋,以徹底解決兩岸的交通困難。
陶樂黃河公路大橋

橋樑更名

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陶樂縣建制,將該縣的三鄉一鎮分別劃歸銀川市興慶區和平羅縣。從此,除了在這座黃河公路大橋上還留有遺蹟外, “陶樂”這個地名已成為歷史。大橋長1776米,投資1019.81萬元,於2004年6月開工建設,2006年6月竣工通車。

橋樑建築

陶樂黃河公路大橋由寧夏公路建設管理中心負責建設,寧夏公路勘測設計院設計。大橋設計運用期100年,設計荷載等級汽一超20、掛-120,地震烈度Ⅷ度,通航標準V-2級,通航水位1099.17m,設計洪水頻率1/100,設計流量7370rri3/s,設計水位1099.57m。
陶樂黃河公路大橋
大橋由左、右岸引橋工程和主橋工程三部分組,橋面寬14m,孔跨布置35 x 30m+60m+5 x90m+60m+5 x 30m。上部結構主橋採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引橋採用後張預應力(先)簡支(後)連續T型梁;下部結構主橋採用薄壁實體三柱式橋墩、鑽孔灌注樁基礎,樁基底面最低高程1019.55m,引橋採用雙柱式橋墩、肋式橋台。橋址河段為遊蕩型平原河道,地勢開闊,河床寬淺,水流散亂,沙洲密布,發育著以孤島為特徵的高、低河漫灘。河床河岸抗沖性差,沖淤變化較大,主流遊蕩擺動劇烈,河寬3700m,縱比降0. 18%°,彎曲率1.23,最大擺動範圍700~800m,槽沖刷深度14.86m,灘地沖刷深度2m。橋址段為流凌河段,90%的年份會出現流凌現象,極易形成冰塞、冰壩,多年變幅在50天左右,水位平均上漲1.5~2m,最高流凌水位1098.44m。

建橋前的事故

2003年入秋以來,黃河寧夏段出現秋汛,10月10日,架設在黃河上的唯一一座連線寧夏陶樂縣與平羅縣的橋樑——寧夏陶樂浮橋斷毀。當時,一輛裝載著石頭的內蒙古農用車正在浮橋上由東向西路駛往陶樂境內時,牽引浮橋的鋼索突然斷裂,導致浮橋向北傾覆,車輛翻入河中,司機跳車獲救,組成浮橋的13隻舟橋沉入河中。
浮橋斷裂後,寧夏黨委、政府加快了在黃河陶樂段修建永久性大橋的資金籌措和施工的前期準備工作。據悉,目前修建大橋前期所需資金已經籌措到位,施工準備也正緊張進行。雖說近期內過往行人車輛依然要靠機動輪渡解決過河問題,但陶樂浮橋仍將很快修復,以解決近3年內這一地方的過往問題。
陶樂黃河公路大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