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壽伯

陶壽伯

陶壽伯(1902-1997),名知奮,又名之芬,號萬石,江蘇無錫人。自幼誠篤好學,15歲即投蘇州名師唐伯謙門下,研習書法、篆刻、鐫碑諸藝。23歲師從滬上耆宿沈恩孚,研讀《說文》和孔孟之學。25歲時轉師藝林宗師趙叔孺,直入趙氏堂奧。後又拜張大千為師。其於繪畫、書法、篆刻無不精能,並稱“三絕”,畫梅被稱聖手。于右任評其“刻印推海內巨手,畫梅亦為第一”。陶壽伯1950年經香港轉赴台灣,與渡海名家于右任張大千溥心畲黃君璧等時相酬唱。其一生勤於藝事,治印作畫均逾萬數,在海外舉辦書畫展達一百五十餘次,為弘揚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不遺餘力,貢獻卓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壽伯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02年
  • 逝世日期:1997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其於繪畫、書法、篆刻無不精能,並稱“三絕”,畫梅被稱聖手。
人物介紹,主要成就,

人物介紹

陶壽伯先生在台灣乃至海外享有書畫印“三絕”的美譽,篆刻被稱為巨手,畫梅稱聖手。他的藝術成就為曾熙于右任吳稚暉錢穆溥心畲張大千黃君璧王季遷等名家們所盛讚。從《陶壽伯自編年譜》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出身貧寒,幼年時所受的教育很少,9歲入無錫匡村國小,14歲母親過世,中斷學業,15歲時奉祖母命又復讀了半年,旋即輟學,往蘇州漢貞閣碑帖店當學徒。前後學習時間才四五年,然而在其自編年譜29歲那年, 他說:“近數年來,於書刻之外亦為《大世界報》寫稿,有一天刊出我七篇短稿,欣喜之極。38歲時創辦了《奮報》《袖珍報》《藝術新聞》三份報刊。今天我們欣賞他的書畫印章,書畫的題款、印章的邊款,就文字來說無不文從意順,而且有很高的文學性,特別是畫上的題詩,清新雋永,飽含深情。陶先生晚年曾為沒有受到高等教育而遺憾,認為早年的命運和齊白石一樣困苦。他的朋友胡會俊(畫家、將軍)則把他與王雲五相比,稱他為“王雲五第二”。王雲五早年也是在五金店當學徒,業餘刻苦自學最後成為英文教授、著名出版家的。陶壽伯後來能成為著名的藝術家而不是普通工匠,有幾個重要原因,第一是儒家行為修養的教育,二是他個人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勤奮和謙虛,三是拜到了名師。
陶壽伯與于右任陶壽伯與于右任

主要成就

台灣《中國美術》第34期(1992年6月)刊發“ 陶壽伯大師及門人畫展專輯”,丁慰慈撰《冰雪梅園》一文說’(1953年美國)艾森豪任總統,蔣公介石曾以陶壽伯巨幅梅花作為賀禮。
陶壽伯與恩師張大千他鄉重逢陶壽伯與恩師張大千他鄉重逢
20世紀80年代初,蔣緯國在台灣推廣梅花運動,台北《大華晚報》(1981年2月4日)發表他的文章《梅花天地心——為推廣梅花運動進一解》,文中說“ 畫家陶壽伯先生自民國十九年專致力於寫梅,半世紀來,作品逾三萬零五百幅,每年巡迴海內外展出,意境超凡”,並說其父蔣介石生前“曾極為讚賞”。之前(1月19日)他又親筆寫信給陶壽伯說:“緯何敢以愛梅之倡導者自居,與先生之寫梅五十年、蜚聲海內外相比,更惶遜莫及也。”陶壽伯八十壽慶時,台灣領導人蔣經國曾親書壽屏相賀。這雖說是藝術與政治的聯姻,亦或藝術為政治所用,但也足見陶壽伯畫名之大。至於其畫品之高下,還得看專家們評論。
1950年,陶壽伯隻身由香港轉赴台灣,翌年在台北舉行第一次畫展。國民黨元老、文化名人吳敬恆以87歲高齡為畫展撰序,並親筆書寫道:“ 其飲譽大江南北, 固甚久矣。今夏漫遊香島數閱月,許世英錢穆馬鑒諸先生極賞其藝,推崇備至。” “ 所寫梅花,雅逸高古,似不食人間煙火者,堪與冬心、巢林先後媲美,實當為梅傳神之聖手,故樂為之推薦。”“寫梅聖手” 之名由此而傳,陶壽伯時年50歲。
陶壽伯與家人出遊陶壽伯與家人出遊
溥心畲是清貴族王孫( 恭親王奕訴之孫) ,被稱為文人畫的殿軍,與張大千齊名,他曾為陶壽伯畫展撰序:“辛卯,遇陶君壽伯於海上寄廬,飄然遐岸,慷慨奇士也。出所畫梅數紙,則古乾生煙,凌風欲起,筆以欹側生姿,敷花婀娜,覺孤山處士之風,若可攬接。仆亦以讀書之暇習繪事,雖偶然畫梅,而六法不工,繩矩未備。見君畫梅,落紙如風,輒爽然若有所失。”溥心畲在台灣課徒授畫,曾請陶壽伯代授的梅花數月之久。1956年,陶壽伯將往南洋舉行巡迴畫展,國民黨元老、書法名家于右任親筆書寫贈言:“ 江南名士陶壽伯先生,自十六歲即從事書刻之學,二十九歲復致力於畫梅,已數十年。今刻印推海內巨手,畫梅亦為第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